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一、学与教的基本面分析
(一)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九年级上册的一首应答诗。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于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到宝历二年(826年)冬天,刘禹锡被召回洛阳,途径扬州,与从苏州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遇。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播设宴招待二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以诗相答,作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心酸、愤懑,以及壮年离京暮年归来的感触,表达了自己对已故亲友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悲痛怅惘。但诗人并未消极气馁,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送,交口称赞。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学习,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初三2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且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但由于人生经历有限,在深入、细致地感受诗歌中所传递的感情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朗读对于诗歌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应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诗人的乐观豁达情怀,以及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滋养自己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律师的音韵美,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运用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深入感受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4.领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蕴含的哲理。
三、学与教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2.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深入感受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难点:
领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蕴含的哲理。
四、学与教的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
五、学与教的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
1.温故知新:刘禹锡我们并不陌生,初一时学过他的《秋词》和《陋室铭》,我们一起来背背。
2.介绍作者基本信息,强调其作为“诗豪”的特点。
学生活动:背诵《秋词》、《陋室铭》。
设计意图:由《秋词》、《陋室铭》等学过的内容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
(二)解题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
诗歌的标题能传递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来看看本诗的标题。
学生活动:结合注释,解读诗题。
设计意图:
1.明确本诗的创作情境(与白居易在扬州处逢)和创作目的(以诗相答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2.走进刘诗创作情境,身临其境体会刘禹锡的处境。
(三)以读促悟
教师活动:
1.展示全诗,配乐古筝曲《高山流水》,请两位同学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
学生活动:
1.两位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正字音,明节奏;
3.学生齐读,把握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四)品诗察情
教师活动一:
1.提问:朗读了这首诗,同学们从诗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能否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
(预设:学生会回答“凄凉”)
2.继续追问: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凄凉”?
3.板书学生回答的关键词。
学生活动一:
1.全体学生自行品读全诗,借助注释,自由理解诗意。
2.结合文本回答“凄凉”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一:
“凄凉”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在结合文本深入感知诗人心中的心酸、悲凉、愤懑、惆怅。
教师活动二:
1.总结学生的回答,PPT展示“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暂凭”等词语所包含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感受“凄凉”的感彩。
2.补充诗人被贬的相关经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多年后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酒席上白居易写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应答。
板书:
首:长期遭贬,遭遇坎坷——心酸、愤懑
颔:归来感慨,世事变迁——(用典) 怀恋、怅惘
3.再读全诗,读出凄凉之感
学生活动二:
1.学生结合背景,深入体会诗人被贬多年的内心感受。
2.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凄凉”。
设计意图二:
发挥想象,感受诗人的低沉悲凉的感情;学会将典故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联系起来思考;掌握相关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师活动三:
1.展示:诗豪,提问:刘禹锡被称为“诗豪”,本诗却凄婉低沉,能体现诗豪的特点吗?请分四人小组讨论。
(预设:学生回答:诗中虽然凄凉,但颈联和尾联能体现诗人的乐观豁达。)
2.引导学生分析颈联和尾联所蕴含的乐观豁达感情。
3.再读全诗,读出凄凉中的乐观
颈: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比喻)豁达、进取
尾:感谢赠言、振作精神——积极、昂扬
学生活动三:
1.思考并回答: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刘禹锡作为“诗豪”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颈联和尾联所写内容。
3.把握凄凉中的乐观豁达,再读全诗。
设计意图三:
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诗人个人经历,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诗歌主题。
2.感受诗人虽遭受长期被贬的挫折,但是仍然百折不回、坚韧不拔,体会诗人的乐观豁达。(五)品诗悟理
教师活动:
1.提问:白居易曾经称第三联“神妙”,你们认为这一联的神妙体现在哪里?
(预设:学生会从修辞手法、感情等角度回答)
明确:比喻(画面感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感情:豁达、乐观、进取。
2.补充背景并提问:刘禹锡除了是个诗人外,还是一个哲学家,他喜欢在诗歌中运用哲理。颈联因为蕴含哲理被千古传颂。同学们认为这一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学生活动:
学生在引导下思考回答颈联所描绘的画面,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中的感情,并体会人生哲理。
(六)联系生活,扩展升华
教师活动:
提问:刘禹锡“二十三年折太多”,但却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乐观豁达。学完这首诗,同学们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逆境和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七)朗读回味
师生活动:
1.展示全诗,全班齐读
2.根据板书回顾梳理本诗内容及主旨。
设计意图:加强理解,对本堂课知识形成系统化认知。
(八)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首:长期遭贬,遭遇坎坷——心酸、愤懑
颔:归来感慨,世事变迁——(用典)怀恋、怅惘 积极进取
颈: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比喻)豁达、进取 乐观豁达
尾:感谢赠言、振作精神——积极、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