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重 叠 问 题》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重 叠 问 题》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01 17: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慧广场《重 叠 问 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社会实践活动能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经历,今天啊,老师带来了几张实践活动的剪影,想不想看?,那开学初呢,我也将我们班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了记录,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数学信息: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有10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有9人,提出数学问题:预设问题1: 参加小记者的人数比参加小交警的人数多多少?问题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对于问题1全班口算得出答案,选出有价值的问题2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板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生独立思考,把两种活动的人数加起来,列出算式:10+9=19(人)(板书算式)师:果真是这样吗?在该算式前打个大大的问号,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过去求总数就是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
出示学生名单,生仔细观察发现,有4个人两项活动都参加,出现了重复,所以这个算式是错误的。
揭示课题: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也叫集合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3.探究新知
师:我们如何解决重叠问题呢?重复了4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完整数学信息:参加小记者的有10人,参加小交警的有9人,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4人,提出探究任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生根据温馨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纸上完成探究任务。温馨提示:哪些同学参加了一项活动 哪些同学参加了两项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几类表示出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组内交流讨论,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展示成果,分类整理预设:(1)名单可以分为三类:只参加小记者的,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只参加小交警的;(2)我们组是用做标记的方法,三类分别做不同的标记,数出多少人就得到了最后答案。(3)我们组将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名放在两份名单中间,这样重复的只记录了一次,记录起来比较简便,这样地表示也更直观、清楚,列出算式得出答案。课件出示生汇报的结果,将方法进行对比,同时重点展示分类的方法,通过指一指,圈一圈,得出韦恩图的雏形,优化出画图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
引入韦恩图
师:同学们的表现这么精彩,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在100多年以前,他第一个想到了这样的图,因此这种图就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也叫集合图。我们同学真了不起,都和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由具体到抽象,完成建模
出示抽象后的韦恩图
师:现在我们该如何列式解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呢?生:10加9这样计算的话,那重复的四个人就算了两次,所以应该减去4,应该是10+9-4=15(人)。师:你对于这个算式理解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选择10名同学当小记者,9名同学当小交警,其中4名同学是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各自站到自己的圈里面。在学生体验重叠建模后,师生共同完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完整解答。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我们通过画韦恩图不仅直观地看出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而且还解答出了上课时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见韦恩图在解决这样的重叠问题时是非常简单的。如果让方伟替于平丽参加小交警,此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了呢?继续出示课件重复5人、6人、7人等的情况,生分别列式10+9-5=14(人)10+9-6=13(人)10+9-7=12(人)......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可以是多少人呢?课件出示动态演示从0人重复到最多9人重复,观察算式,讨论算式特点,从而总结出结论:当有重复现象,计算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韦恩图画出重复现象,并总结出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说一说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重叠现象?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重叠美,只要你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走进生活,你会有更大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