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单项选择题
1.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奴隶制
2. 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 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 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 内部发生严重叛乱 D. 后期统治者昏庸暴虐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
A. 交纳贡品 B. 交纳田租
C. 定期朝觐 D. 服从命令
4. 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下列哪位统治者有关( )
A. 夏王桀 B. 商纣王 C. 周幽王 D. 周厉主
5.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是常有事。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盘庚迁殷 C. 牧野之战 D. 国人暴动
6.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A
B.
C.
D.
7.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8.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A. 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 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 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 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 晋 B. 齐 C. 楚 D. 秦
10.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 ( )
A. 春秋争霸 B. 战国纷争
C. 秦朝统一 D. 三国鼎立
1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 )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金文
1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的( )
A.私学的盛行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得解放
13.明末清初一首诗:“眼前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亦应随例作灰尘。”大意是告诉人们,人生失意的事情,不一定是坏事,人生得意的事,不一定是好事。春秋时期认为事情都有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思想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14.观察如图“反腐倡廉”的宣传语,请你判断: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黄帝 B.禹 C.汤 D.纣
15.司母戊鼎属于( )
A.金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石器
16.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 私学的盛行 B. 诸侯的兼并战争
C. 社会大变革 D. 士人的解放
17. 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
A. 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
B. 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势
C. 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为世人所敬仰
D.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依然为当代国人所推崇
18. 《论语》是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属于哪家著作( )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儒家
19.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下列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
20. 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非选择题
21. 读图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材料二 如下图 (战国形势图)。
材料三 如下图(都江堰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指的是哪一个,建立者是谁?
(2)写出夏、商两朝的亡国暴君。
(3)写出商朝和周朝的开国明君各是谁?
(4)写出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至少三个)
(5)写出战国七雄中A、B、C所代表国家名称,并回答赵、魏、韩三国是由春秋时期哪个国家分裂形成的。
(6)分析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7)材料三所示的都江堰修建于何时?位于哪一流域之上?是由谁负责修筑?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中“立木为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主持进行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是在哪国进行的?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从此人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精神?
(3)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你是旧贵族,对变法的那条最不满?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材料一是我国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
(2)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
(4)上述材料中这个水利工程曾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答案
1-5CDBBC 6-10CBDAB 11-15CCCDB 16-20CDDDA
21、(1)夏朝,建立者是禹。
(2)夏桀和商纣王。
(3)商汤和周武王。
(4)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5)A齐,B楚,C秦。晋国。
(6)①促进国家统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②促进民族融合: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7)战国时期,岷江,李冰。
22、(1)商鞅 战国时期 秦国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创新精神
(3)建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承认土地私有制 奖励耕战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4)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3、1)都江堰。
(2)李冰。
(3)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流域的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防洪和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