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生死与国家尊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0《苏武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个人生死与国家尊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0《苏武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18: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个人生死与国家尊严——《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对比衬托突显形象的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苏武坚守节操的爱国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本文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公元前三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北方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
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匈奴。汉初以来,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带领三十余万骑兵,东败东胡,北败丁灵,西逐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曾经亲征,却在公元前 202 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
西汉名将陈汤曾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以冷兵器战争年代,自幼从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具有先天优势,其部族大多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经汉朝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汉武帝在位54年,仅与匈奴打仗就打了44年,可以说,汉武帝在位期间主要干的事情就是干匈奴。但匈奴的地盘辽阔,大汉也很难将其一口吞下,所以双方经常互通使节,以寻求和平的相处方式。而苏武就是大汉派出的众多使节中的一员,只不过他很不走运,正好遇到匈奴内部发生叛乱,被匈奴扣押了19年。
苏武山苏武庙山门楹联一:十九年身老羊群,杖节不移匈奴事;三千里书传雁信,生还犹是汉廷臣。苏武山苏武庙山门楹联二: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汉书》的写作。
(二)任务一:朗读文本内容,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学生朗读第1段,疏通文言知识,问: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文言知识: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为定语后置)
原因:1.外交礼仪,“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改善关系,“厚赂单于,答其善意”;3.借此机会,窥探虚实。
结果:“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可能是单于会错大汉朝的意了,也可能是单于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毕竟新即位,政权不稳。总之,误会产生了,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补充解析】
文章首先介绍苏武身世,原来苏武之父苏建曾经跟随卫青抗击过匈奴,苏武是功臣之后,他也因此被选入朝中担任郎官。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早看匈奴这厮不顺眼,派小舅子卫青带着猛男霍去病三次暴打匈奴,公元前127年夺取河套,前121年拿下陇西,前119年霍去病直捣龙庭,封狼居胥。连挨三顿暴锤的匈奴,玩起了“走为上”策,远遁漠北,西汉也得以停下来喘口气儿,第一回合至此落下帷幕。紧接着,双方开始玩起了外交战,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双方互相扣留对方的特工。这样的玩法一直到公元前100年,匈奴换了个新领导——且鞮侯单于,这大哥怕自己刚上台根基不稳,西汉趁机来打砸抢烧,于是嘴上服软,还把扣留的大汉特工全部送还,汉武帝一看这小子挺有眼力见,一高兴来了个礼尚往来,把扣留的匈奴使者全放了,负责护送这帮人回国的,就是苏武。苏大哥把这帮人送回匈奴后,按理说可以高高兴兴回国了,但没料到有一个猪队友——张胜。
【提问】这个猪队友张胜干什么事呢?先要了解一下匈奴那边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请学生朗读第2-3段,学生概述事情的经过。
【明确】
事由:(插叙)此前,昆邪王姐姐的儿子叫缑王,他和舅舅昆邪王曾经投降西汉,追随西汉将领赵破奴(浞野侯),后来,他们一伙人又被匈奴抓住了。刚好苏武到了匈奴的时候,缑王一伙人和之前一个假意投降匈奴的叫虞常的军官一起想谋反,想把单于的母亲阏氏绑到西汉。恰好这个叫虞常的军官与猪队友张胜关系,于是两个联系上了。张胜稀里糊涂地支持了一些钱物。
结果:对方谋反队伍中出了叛徒,缑王死了,虞常被抓,很可能要供出了张胜。
【提问】苏武是如何处理猪队友惹出的麻烦?结合当时的背景,设想一下苏武是怎么想的?
【明确】
此时两国关系微妙,貌合神离。万一对方供出张胜。苏武作为使团带头大哥,百口难辩。怎么办?难道是死局呢?也未必。张胜跟苏武讲了自己做的蠢事后,苏武想,张胜被供出来的概率很大。自己作为外交使团团长,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不能受辱。所以他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言外之意是,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自杀可避免审讯也就避免了耻辱。当然,这些都是推断,还不是事实。苏武此时的自杀行为,更多是表明态度。所以“胜、惠共止之”,也就是没有了后文。
同时,正因为两国关系微妙,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两国大战,匈奴这一方也懂这个理。毕竟此时的匈奴政权未稳,谨慎为好,于是“召诸贵人议”,才有左伊秩訾“宜降”的建议,毕竟之前大汉也有很多投降的先例。招降不仅成本低,还有蝴蝶效应。
【提问】朗读第4段,如果说第一次自杀更多是做样子、表态度,第二次自杀为什么要动真刀子?
【明确】
这一回是事实摆在面前了,没法抵赖。所以,只有以死保存一点外交官的颜面,而且也没有证明证据张胜的参与是苏武指使的。理论上,有指使的和张胜个人参与的两种可能,只要态度非常坚决,说不定可以打动单于,洗清指使这个罪名。当然,为了洗清嫌疑,最好流点血,如同敌后特工在关键时刻营救自己的同志,为了洗清嫌疑,自己朝胳膊上开一枪一样。结果正如所分析的那样,“单于壮其节,还早晚派人问候。
【提问】匈奴为什么不杀苏武?
【明确】
首先,苏武是汉朝使节,是外交官,代表国家的,匈奴不能轻易处置。苏武背后的大汉不比匈奴小。所以苏武在怒斥卫律时说,“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其次,苏武的表现也让单于对苏武没有了杀心。君主最喜欢的是永不背叛的忠臣,苏武越忠诚,单于越喜欢,越想降服而为己所用。
【提问】朗读第5段,匈奴单于派卫律去审苏武,卫律怎么做的?苏武如何应对?
【明确】
卫律降匈奴后,成为匈奴单于的亲信,死心塌地为匈奴服务,他的眼中只有趋利避害和荣华富贵,他的劝降是威逼和利诱。
第一步:威逼。先斩虞常,再“举剑欲击”张胜,最后对着苏武“复举剑拟之”。结果是威逼对张胜有用,对苏武却无效——“武不动”,甚至义正词严地反驳卫律。苏武在生死门前走了一遭,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严词辩驳,也是要留个清白名声。
第二步:利诱。卫律先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以此引诱苏武投降。接着正面劝,“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反面逼,“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意思是,与其空守着所谓的名节默默无闻死去,不如选择一些实惠,但“武不应”。前面“不动”,后面“不应”,凸显苏武不怕死,不爱利,甚至对卫律有蔑视。卫律有些恼羞成怒,下了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可你假如不听我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以后想哭着喊着见我,“尚可得乎 ”苏武被彻底激怒,痛骂卫律。
苏武痛骂卫律。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你本是汉臣,“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与你无话可说;其二,单于让你审理此案,你“不平心持正”,是何居心?难道你想借此挑拨汉与匈奴关系,“斗两主,观祸败”,从中渔利吗?这里体现出苏武从使臣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反唇相讥,可谓有理有节。其三,你明知道我是绝对不会投降的,还要从我身上下手,“欲令两国相攻”。如果你杀了我,匈奴与汉再次陷入战争,那么匈奴之祸就开始了。言外之意,你们要以我为借口向汉开战,最终受害的将是匈奴。
【提问】卫律为什么不杀苏武但折磨苏武?
【明确】
其一,之前匈奴主子已经定了工作精神“宜皆降之”,卫律自然要遵照精神来办理,同时劝降汉使也是功劳一件,所以苏武自杀时,亲自抱苏武,骑马找医生施救。其二,单于对苏武有好感,不想杀,卫律没有得到杀的命令。其三,其实卫律自己也不想杀。汉武帝身边有个宦官叫李延年,歌唱得极好,汉武帝甚是喜欢,后来李延年被杀。当时,卫律正作为汉朝使团团长正出使匈奴。卫律本来是胡人,在汉地长大,跟李延年关系很好,这次出使匈奴,还是被李延年举荐的。得到李延年被杀的消息,卫律害怕受到牵连,索性就投降了匈奴。单于很喜欢他,时常跟他商讨国家大事,还封他为丁灵王。跟卫律一起归降匈奴的,有一个叫虞常的人,却不怎么被单于待见,日子过得很凄惶。所以,他要谋反。
因此,苏武和卫律一样是汉朝的正使,如果苏武也降,他遭受的指责就会被苏武分去一些,古人的说法叫“分谤”。所以,卫律和单于一样,都特想让苏武叛降。
而苏武不降,卫律特别恨苏武。所以,卫律要狠狠地折磨苏武一把,既想让苏武忍受不了而降,又泄心中之恨。
【提问】阅读第6段,说一说苏武为了拒降,吃了哪些苦?
【明确】
1.被囚禁在地窖中,没有吃得喝的。苏武以雪为水,食“毡”(羊毛)过活。事实上,人体内也并没有可以分解羊毛的蛋白酶,那么苏武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其实当地说法是,“毡”是指一种野菜,这比较合乎常理。但在极端的饥饿下,光靠野菜和雪便能挺过几天,也可见苏武的精神和毅力。2.被遣到北海放公羊,公养下崽,才能回,且没吃没喝。公羊生子和太阳自西升起一样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苏武直接上演荒野求生,开始了无尽的放羊生活。
【追问】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明确】
一方面,羊是匈奴的,如果苏武选择杀羊来吃,便等于选择接受了匈奴的恩惠,属于变相投降。另一方面,苏武把自己当作外交大使,一言一行的注重保持代表国家的形象,仍旧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规则。所以,本质就是苏武与单于一场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正因为苏武的坚持,单于的弟弟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了三年的衣食。但卫律依然恨苏武,也可以理解,毕竟苏武有多坚持,就越反衬卫律背叛大汉的可耻,所以,卫律派人去偷苏武的牛羊。
【提问】朗读第7段,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
卫律——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汉朝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苏武母亲逝,妻子改嫁,三个小孩生死不知。
2.理解苏武: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
3.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4.人生短暂,何必自苦?
【补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 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望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李陵是老朋友、老同事,在饮酒叙谈之中,是名将之后,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追问】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关系好,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还“为武置酒设乐”,苏武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志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补充】
李陵投降: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史称“漠北之战”,担任前将军的李广迷路,带着军队在茫茫大漠转了一圈,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看到,无功而返。战后,大将军卫青追究责任,李广心想,老子是名将,又是主动请缨,结果却搞成这样,哪里还有脸活在世上,于是“愤愧自杀”,一代名将在阴沟里翻船。也许自杀是挽回面子最好的办法。
李广的孙子李陵作为名将之后,汉武帝认为李陵有他爷爷的风范,李陵很年轻时,就让他当了八百骑兵的头头。事实证明,李陵的确不是孬种,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多里侦察,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还全身而返,汉武帝很高兴,升他为骑都尉,让他率精兵五千,驻扎在酒泉等地,成为防范匈奴的一支劲旅。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三万攻打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汉武帝给李陵安排的任务是运送粮草。李广利虽然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但李陵很是瞧不起他,认为这家伙是个猪头,完全是靠了他妹妹李夫人才受到皇上重用。于是李陵请求让自己率军独当一面,积极性不能打击,汉武帝同意了。于是李陵带着五千步兵,从酒泉出发去打匈奴,长途跋涉,穿越浩瀚大漠,连续行军三十天,不曾想却碰到单于的三万主力,而且都是骑兵,他们将李陵的五千步兵包围。血战四五天后,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下马投降。
如今公认的“结论”是,李陵不是真降,是假降,是想在匈奴做卧底,然后找机会重回大汉。但汉武帝没给他机会,李陵的母亲和兄弟、妻子,都被杀光。李陵也寒了心,彻底断了其回归想法。
【提问】匈奴为什么非要苏武投降?
【明确】
就文中具体情节而言,单于“壮其节”,喜欢苏武,想收降;卫律欲“分谤”,想劝降。就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而言,匈奴愿意收降汉人。汉朝官员有政治斗争的智慧和经验,会在匈奴内部及对外的斗争中发挥很大作用。汉人有先进的战略战术,掌握汉朝军事情报,在对汉朝的战争中发挥很大作用。汉人归降还能推动匈奴思想、文化进步。投降者带去大批中原将士和百姓,能推动匈奴农业、手工业及建筑技术等的进步。所以,匈奴愿意收降汉人。
【总结板书】
①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②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③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④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⑤~⑥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⑦~⑧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历尽艰难,白发归汉。
【小结】
两次自杀、三次拒降(卫律诱降、北海逼降、李陵劝降)、十九年坚守。两次自杀体现的是苏武的刚烈之节、豪壮之节,三次拒降体现的是苏武的忠贞之节、坚韧之节。
【补充】
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达成和解,双方互放使节以表善意,而汉朝这时候也提出让苏武回归汉朝,就这样,在匈奴被困19年之久的苏武终于返回故乡,而汉昭帝也感慨苏武的气节,封他为官。其实,苏武在匈奴这些年中,娶了一位匈奴女子,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名苏通国,以表示自己对大汉的思念之情,后来苏武在大汉所生的儿子苏元因为参与谋逆而被处死,苏武也被牵连免官。汉宣帝继位之后,感怀苏武年事已高且无子嗣,便命人将苏通国从匈奴人那里赎了回来,苏通国到达长安之后被汉宣帝任命为郎官。
(三)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爱国精神,探讨文学价值
【提问】苏武为什么坚决不降?
【明确】
首先,苏武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苏武的忠君等于爱国,苏家世受皇恩,苏武父亲被封侯,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其次,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执着坚定,把名节看得高于生命的人。第三,出于现实考虑。投降了,虽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却连累了家人。不投降,自己的生命没有保障,却不会连累家人。
【提问】苏武是愚忠吗?
【明确】
苏武不是愚忠。愚忠通常是忠于个人,而苏武强调的是忠于大汉,或者说是忠于国家、民族。苏家世受皇恩,苏家哥仨都做了郎官,皇帝对苏家是格外恩宠的;郎官品级不一定多高,但是是皇帝身边的官,显示了皇帝对苏家格外信任。而且,苏家兄弟身上都有“侠”的品格——性情刚烈,宁死不辱,以死担责。
【提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投降?
【明确】
第一,活命哲学,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意志不坚强,信仰不坚定。第三,受匈奴器重。卫律、李陵封王。单于还将女儿嫁给李陵。对于一些大人物,原因要更复杂一些。比如李陵,投降大约有对汉朝失望的因素。李陵祖父李广功高不封侯,李陵降后全家被族灭,汉朝的政治环境不好。比如卫律是胡人血统等等。
把尊严、信仰、责任看得比生命还重,能够经受常人难以承受的折磨,可以说是超人。苏武就是超人。本文写投降的人多,目的是让众多降者来反衬苏武。
教学总结:
19年,苏武靠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活下来。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困难,但精神生活可谓充盈。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另外,苏武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主要是开始的一段时间,并非19年一直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