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18:2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
【课标要求】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单元目标】
1.初读四首诗歌,感受唐诗、宋词、明曲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精读四首诗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传达的不同情感。
3.研读四首诗歌,从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4学习写作诗评,表达个人阅读感受和见解,积累、丰富、提升诗歌鉴赏经验。
【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属于古诗词诵读单元,、由一首唐诗《登岳阳楼》,两首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和一首明曲《游园》组成。
【设计说明】
四首诗歌的编排顺序体现了诗歌的发展过程,需要给学生普及诗词曲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而把握这三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诗歌样式。在对每首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之后,找出诗歌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阅读,加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然后用诵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用写作诗歌短评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经验。
第 1 课时登临赋诗多悲情:《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
【教学目标】
1.精读两首诗歌,从意象、技巧、情感等角度欣赏,运用知人论世、比较等方法,理解诗歌内涵,获得审美体验,发现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
2.撰写诗歌推荐词,与同学交流体会,做到有理有据,语言准确。
3.梳理归纳登临诗的文化内涵,探究其原因,尝试创作登临诗。
【评价任务】
1.能否叙述诗人生平,语言是否简洁;能否有意识地结合诗句,从意象、技巧等角度赏析,能否表述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情感意蕴,能否对诗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鼓励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2.推荐词是否有自己的观点,评论角度是否恰当,推荐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流畅、生动。分小组交流评选,选出三篇优秀推荐词进行朗诵与展示。
3.能否梳理出至少三点文化内涵,提纲是否清晰,语言是否准确、简练。
4.创作的诗歌能否基本表达诗意,是否押韵。展示同学们的诗歌作品,以投票形式选出“十佳登临诗作”。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背诵两首诗词
2、搜集关于古典诗词题材分类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登临诗 。
课堂导入: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望远,不仅可以遍插茱萸,赏菊放歌,将一切爽朗开阔的美景尽收眼底,更能诉说人们寄予山川河流的动人生命体验。
情境呈现:
我校团委准备举办一次以“登临”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鼓励同学们一起读诗,一起体悟人生。
活动任务一:奇文共赏话因由
1、请你从《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选一首,填写表格,并结合表格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提示: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字数不限。可以在你所读到的情感的精深处、表达技巧的精到处、意象的精妙处等方面尝试微写作。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朋友严武已去世,他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一字”,音信断绝,“孤舟”飘泊度日,年老多病,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推荐词:
示例1.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近看孤舟,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一贯忧国忧民的杜甫,胸中必定会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也正是由此,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示例2.前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唐庚评点杜诗道“杜诗虽小而大”,虽为渺小的个体, 却总以阔大的胸襟容纳天下,便为杜诗中“小” 与“大”的辩证体现。
约写于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推荐词:
词的上片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瑰丽又壮美的山川景色。在修辞上采用了比喻。在写法上,远近交错,动静结合。下片通过《泊秦淮》和《台城曲》两个典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念”“叹”“谩嗟”所领起的三句话所表达的感慨在程度上逐渐加深。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难以在朝廷上施展抱负。他来到金陵,看到了国家的隐忧,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从个人遭际到国家安危,他急于将兴亡的规律告诉统治者,不再让“悲恨相续”。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势总结鉴赏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积累知识、熟悉典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活动任务二:悲情根源细思求
1.归纳情感内涵
同学们讨论交流,得出大致结论。
展示总结:登临诗的情感内涵丰富,思念之情、身世之悲、壮志难酬、忧国忧民、励志喻理、愉悦闲适等。总体的审美倾向是“言愁叙悲”。
2.读书沙龙活动的交流环节,主要任务是探讨“为什么登临诗词情感以悲情为主”。每个参与者都要发言。请结合所学诗歌,列提纲与同学交流,并诵读所学诗歌作品。
小结:
(1)无限风光一望中——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河山,发作者登临之愉悦。
(2)散上峰头望故乡——羁旅流离之愁,思乡怀亲之苦,表达孤独寂寞之感。
(3)山登绝顶我为峰——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与豪情壮志。
(4)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5)喻理谴怀陶性情——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自己的追求。
结合作品:《观沧海》《登飞来峰》《望岳》《相见欢》《登高》等。常言道“登楼必愁,登台必悲。”为什么登临诗词情感以悲情为主?
参考提纲 :
1、视野上的改变。登高时候景物给人的视觉冲击,会让人心境豁然开朗。然而,人生的渺小与天地的阔大相比,放眼有不可见之处,极目有不可达之境,也使人油然生出怅惘之情。。
2、人生现实。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处境,不同地点,都会在登临之时生发不同的情感。
3、文化传统。中国自古就有登高的习俗,文人也有“登高望远,登高必赋”的文化情结。
诗歌就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
活动任务三:诗词文化一脉流
新时代的青年,传承文化,责无旁贷。读书沙龙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诵读展示自己的登临诗作品,你能否创作一首参与交流?(注意押韵、情感,不重平仄)
1、学生作品呈现并点评
2、教师诗展示
登 高
郦波
层台花未开,揽佩起徘徊。
云向鬓间过,风从心上来。
忽然起浩荡,已矣叹弥哀。
桃李人间事,刘郎安在哉!
3、结束语:登临而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无不展现出古人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登高所见所感,杜甫老病孤愁、忧国忧民的悲情,王安石借古讽今、忧患朝廷的悲情,彰显了诗人们心系家国的人格境界,无不在警醒我们要有悲悯情怀、家国情怀。
【检测与作业】
整理课上两首诗歌的推荐词,写成500字左右文学短评。
【学后反思】
中国古典诗词不胜枚举,如果把古诗词以题材归类,相同题材的诗词往往会有相似的情感,推而广之,可以做到“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这一节课,我们以《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为范示,群文教学,并联系曾学过的诗词《观沧海》《登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概括这类登临题材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鉴赏诗词的基础上体悟诗人登临时多表现出的悲情。
本节课学习活动一让学生写“推荐词”,培养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更是锻炼学生微写作能力,为本单元最后的文学评论写作打下基础。2022年高考新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冯至的《江上》第9题“谈谈你的理解”,官方解析答案近乎于500字的纯粹文学评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握作品,发表见解的能力非常重要。
存在的问题:学习活动二“悲情根源细思求”,由于学生积累上的欠缺,所以迁移的很多诗词的例子,教师总结过多,可以用制作归类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积累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