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生物的进化》达标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生物的进化》达标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1 18: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生物的进化》达标测试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B.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属于同一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只包括一个种群
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自然状态下不同物种之间基因不能交流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新基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C.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
D.任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C.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D.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的物种多样性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
6.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被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a1和a2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7.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蛾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8.麦维尔角地区的一种壁虎,有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黏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B.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
C.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D.这两种壁虎形态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
9.寨卡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病毒,为了有效控蚊,某研究机构进行了灭蚊剂灭蚊研究,如图是研究期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图中箭头1时开始使用灭蚊剂,箭头2时停止使用灭蚊剂。A为野生基因,a为突变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适应性性状
B.a基因表示该灭蚊剂的抗性基因
C.灭蚊剂的使用使蚊子种群中产生了抗性突变
D.若从此不再使用该灭蚊剂,a基因一定会消失
10.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它们在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为敏感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
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
1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图),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2.某高山动物的毛色有深灰色、银灰色和白色,依次受B、by和b基因的控制。研究发现:深灰色个体的毛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对深灰色个体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一定的紫外线处理后,部分个体的该部位长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深灰色个体毛色的季节性变化是一种适应现象
B.毛色的季节性变化表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
C.紫外线引起深灰色个体毛色的改变是突变的结果
D.紫外线能引起B、by和b基因碱基序列定向改变
13.暗绿柳莺是一种小型鸟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鸟分布很广,可分为多个亚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亚种与拉达亚种相遇仍可杂交,与东北亚种相遇不可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新疆亚种、拉达亚种和东北亚种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B.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隔离
C.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之间一定能进行基因交流
D.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14.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B.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C.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D.蹼有利于老鼠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15.某动物种群栖息地道路开发后,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
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列一定没有形成新物种的是(  )
A.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水稻
B.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二倍体西瓜再与正常的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
C.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八倍体小黑麦
D.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浅色)占95%转变为S(黑色)占95%
17.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为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占90%,在褐体色群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
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为55%
B.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
C.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
D.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1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纯合子基因型频率越来越大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19.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20.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有35株、粉红花(Cc)有40株、白花(cc)有25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的C和c构成其基因库
B.环境改变会导致金鱼草的花色产生定向变异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
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1 000年前,某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分别集中分布有A、B、C三个性状差异很大的彩蝶品种;500年前,在乙、丙地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甲、乙地区依然保留A、B彩蝶,丙地区C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D彩蝶,且甲、乙地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地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
(1)甲地区的全部A彩蝶为一个    。
(2)近几年,三个彩蝶品种中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有    (填编号)彩蝶。
(3)丙地区D彩蝶出现的机制:大河的出现隔离了D彩蝶与其他彩蝶之间的    ,两个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    ,使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由于食物等条件不同,     对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差异。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    会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    ,即形成新的物种。
(4)近几十年,林地的降水量显著减少,气温上升,研究人员对乙地区、丙地区的B、D彩蝶的数量与彩蝶的翅色(T、t)、翅形(H、h)基因频率的研究数据如表:
B彩蝶 D彩蝶
数量 T H 数量 T H
1990年 4 000 26% 66% 2 800 39% 59%
1993年 3 950 26% 63% 3 000 40% 60%
1996年 3 200 25% 48% 2 700 38% 57%
1999年 2 100 27% 32% 2 900 42% 61%
①1996年时,基因型为TT的B彩蝶数目为   。
②已知B、D彩蝶个体基因数几乎相同。1999年时,B彩蝶比D彩蝶的基因库    (填“大”“小”或“相同”)。
22.(10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个体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这些蛾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和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并说明理由:            。
(3)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4)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①基因D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合理即可)。
②就基因D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
23.(12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图1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    、     。
(2)小岛上同一蜥蜴物种的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
(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图2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     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     发生了改变。
(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
    多样性。
24.(12分)达尔文发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如图所示,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
    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     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    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联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乙,则乙岛上的岛龟1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说明上述性状中    更适应乙岛的环境。

25.(10分)某地蝽象的口器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象也喜食。调查发现,当地蝽象口器的长度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蝽象的长口器与短口器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象   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
     的结果。
(2)蝽象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象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参考答案:
1-5BDACC
6-10BDBBC
11-15CDCBD
16.AB
17.AD
18.CD
19.ABC
20.ABC
21.
(1)种群 
(2)A、B 
(3)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4)①200 ②小
22.(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自然选择 
(2)是,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3)基因库 
(4)①60% 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合理即可,2分) ②大于 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的基因型只有3种,2分)
23.
(1)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基因库 
(3)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4)遗传
24.
(1)地理 自然选择 
(2)种群 生殖 
(3)是 联趾
25.
(1)短口器 自然选择 
(2)下降 薄 
(3)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