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液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对于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用井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其原因是井水可能是软水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若锅里的油着了火,可采取盖上锅盖的方式灭火,其原理是隔绝空气
2.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甲烷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爆炸,在点燃甲烷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3.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量观: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导致温度降低
B.守恒观: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相等
C.转化观: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结构观: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种类不同
4.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泥水 B.牛奶 C.白酒 D.液氧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
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7.将40g10%的NaCl溶液稀释到5%,所用的试剂或仪器不正确的是
A. B. C. D.
8.物质的分离方法很多,假如在食盐中混有下列杂质,你认为可以用过滤方法除去的是
A.食盐中的蔗糖 B.食盐中的沙石 C.食盐中的红墨水 D.食盐中的水
9.t℃时,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仍为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变小
C.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D.溶液的质量不变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保障。如图图示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倾倒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检查气密性
D.过滤
1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都是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B.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
二、填空题
13.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回答:
(1)A点的含义是 。
(2)t2℃时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将t2℃时160g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 g。
(4)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
(5)t2℃时,若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均为a%,则a%的取值范围为 。
14.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
(2)M点表示的意义是 。
(3)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g。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 (填写序号)
(5)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要提纯A应采用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6)如图2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B.生石灰固体 C.冰块 D.硝酸铵固体 E.浓硫酸
15.工艺制造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陶瓷大多是将黏土与水混合再高温烧结而成。黏土的组成元素主要来自地壳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元素,其中一种元素含量仅次于氧,它是 (填元素符号)。
(2)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石灰石煅烧时变成生石灰,与水混合生成的水合物逐渐硬化。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制造玻璃的原料有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等。实验室有许多仪器由玻璃制造,如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漏斗用于过滤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写一点)。
16.2022年11月30日,神十五乘组的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与神十四乘组实现首次太空会师,他们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1)为了保持太空舱空气新鲜,航天员产生的CO2被一种叫“分子筛”的设备分离出来,其原理与实验室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操作原理相似,该操作的名称是 。
(2)“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人造空气”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少量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立刻熄灭
C.可以采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核心舱使用了第三代半导体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翼,GaAs中砷元素(As)的化合价为-3,则镓元素(Ga)的化合价为 。
(4)运送核心舱的火箭使用液氧、液氢和煤油(含C11H24等)作推进剂。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填微粒名称),C11H2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17.水是生命之源
(1)图B所示是净化水的简易装置,其中能起到吸附作用的是 ,小卵石和砂子起到作用 。
(2)用如图A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a、b两管中都收集到气体,质量比为 ,b中的气体是 ,打开活塞,点燃b中气体,产生的现象是 。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如图C回答:
①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②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③在t2℃时,将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a和c都是饱和溶液 B 所含溶剂质量a<c C 溶液的质量a>c D 溶质的质量分数a>c
(4)将30g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g,则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克。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请你据图回答:
(1)P点表示 。
(2)10℃时,小刘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与50g水充分混合,只有甲能形成饱和溶液。则化合物甲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中 (填“a”或“b”)。
(3)下列关于甲、乙两种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30℃时,不能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甲、乙溶液
②20℃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质质量都相同
③将点N转化为曲线a的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温度,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
④将点N转化为曲线b的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到20℃或加入32g溶质
⑤将40℃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20℃,乙析出晶体更少
⑥除去甲溶液中混有的少量乙,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三、实验题
19.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用F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应在 (填“d”或“e”)段连接量筒。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制取时应将大理石放在 (填“b”或“c”)处。
(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及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K3都处于关闭状态)。
①打开弹簧夹K1、K2,注入足量过氧化氢溶液,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打开弹簧夹K3,关闭弹簧夹K2,接下来观察到B中先、后产生的现象为 ,由此得出了燃烧需要的某个条件。
③继续观察C,试管甲中现象为 ,试管乙中的溶液变浑浊,乙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20.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31.6 45.8 63.9 110 169 246
(1)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2)两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3)6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
(4)实验室有170g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为了选择合适的方法提纯两种物质,先预判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实验小组设计实验一如下:
【实验一】
通过上述实验可判断出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范围是 。
为准确获得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实验小组又设计实验二如下:
【实验二】
(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则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是 g(精确到0.1)。根据实验二所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实际质量,若要得到尽可能多且纯净的硝酸钾,可在实验一步骤2后继续实验: 。(请将设计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非吸烟者会被动吸到“二手烟”,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肥皂水可起浮渣,故井水可能是硬水,符合题意;
C、不同花儿的香味不同,是因为不同的花香味分子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D、食用油燃烧,需有氧气,在锅里的油着火后采用盖锅盖方式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也可以是其他化合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只是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但不是所有均一、稳定的物质都是溶液,例如水,具有均一、稳定性,不是溶液,是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C、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例如甲烷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以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不符合题意;
D、甲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爆炸,在点燃甲烷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故符合题意
3.B
【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固体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相等,符合题意;
C、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泥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不属于溶液,错误;
B、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不属于溶液,错误;
C、白酒是由酒精和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D、液氧是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错误。故选C。
【点睛】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5.A
【详解】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没有指明温度、溶质的种类,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6.D
【详解】A、植物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能使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不符合题意;
D、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氯化钠溶液的溶质是固体,溶质可以是液体,如酒精溶液的溶质是液体,溶质可以是气体,如盐酸溶液的溶质是气体,符合题意。
故选D。
7.A
【分析】将40g10%的NaCl溶液稀释到5%,设需加水的质量为,40g×10%=(40g+)×5% , 解得:=40g,水的密度为1g/cm3。所以需要水的体积为v=。
【详解】A、根据分析,需要量取的水的体积为40ml,符合题意;
B、该仪器为烧杯,溶液需在烧杯中稀释,不符合题意;
C、该仪器为胶头滴管,量取液体时,先用倾倒法量取液体至临近刻度时,需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不符合题意;
D、该仪器为玻璃棒,在稀释过程中可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详解】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操作。
A、食盐、蔗糖都溶于水,错误;
B、食盐溶于水、沙石不溶于水,加水溶解后可以过滤分离,正确;
C、食盐、红墨水都溶于水,错误;
D、食盐中的水和食盐溶液都是液体,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故此选项错误。
B、该过程中溶质没有析出,溶质的质量不变,故此选项错误。
C、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时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故此选项正确。
D、溶质不变溶剂变多溶液,溶液的质量变大,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选项正确;
B、读数量筒内液体体积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项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选项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选项错误,故选D。
11.C
【详解】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均一、稳定的液体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A错。
B:t2℃时,物质a的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错。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但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错。
D:t2℃时b的溶解度是25g,50g水最多溶解物质b12.5g,所得溶液质量最多为62.5g。小于65g。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3.(1)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是35g
(2)饱和
(3)25
(4)降温结晶
(5)0<a%≤37.5%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A点,故A点的含义是: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是35g;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只能溶解30g,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3)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160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溶剂质量为160g-60g=100g,降温至t1℃,t1℃时,乙的溶解度为35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g乙,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60g-35g=25g;
(4)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t2℃时,溶解度:甲>乙,乙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若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均为a%,则a%的取值范围为:0<a%≤37.5%。
14.(1)B>C>A
(2)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3)65
(4)B>C>A
(5)降温结晶
(6)CD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故填:B>C>A;
(2)t2℃时,A、B交于M点,M点表示的意义是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3)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物质,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15gA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g=65g,故填:65;
(4)在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B>C>A,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B>C>A;升温后A和B的溶解度都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升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由图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2℃时C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B>C>A,故填:B>C>A;
(5)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要提纯A应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6)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20℃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温度降低;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冰块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符合题意;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符合题意;
E、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D。
15.(1)Si
(2) 放出
(3) 引流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或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合理即可)
【详解】(1)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的元素是硅元素,其元素符号为Si,故填Si。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H2O=Ca(OH)2;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故填放出。
(3)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漏斗用于过滤时应注意的事项有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故填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或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16.(1)过滤
(2)C
(3)+3
(4) 氢分子/氢气分子 11:2
【详解】(1)“分子筛”可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则其原理为过滤。
(2)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则“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人造空气”中含有20%以上的O2,少量CO2,则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立刻熄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可采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GaAs中砷元素(As)的化合价为-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镓元素(Ga)的化合价为+3价。
(4)氢气由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
C11H2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1×24)=11:2。
17. 活性炭 过滤 8:1 氢气 产生淡蓝色火焰 2H2O2H2↑+O2↑ 33.3% c<b<a BD 11.2g
【详解】(1)净化水的简易装置,其中能起到吸附作用的是活性炭,小卵石和砂子起到作用过滤;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体积比是1:2,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a、b两管中都收集到气体,质量比为16:2=8:1,b中的气体是氢气,打开活塞,点燃b中气体,产生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
(3)①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33.3%;
②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c<b<a;
③在t2℃时,将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a物质溶解度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
A.a是饱和溶液,c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a<c,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质量,故正确;
C.降低温度,a物质析出,c物质不会析出,所以溶液的质量a<c,故错误;
D.a物质t1℃时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t2℃时的溶解度,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a>c,故正确;
故选BD;
(4)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x=11.2g
故答案为(1)活性炭,过滤;(2)8:1,氢气,产生淡蓝色火焰,2H2O2H2↑+O2↑;(3)①33.3%;②c<b<a;③BD;(4)11.2g。
18.(1)2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b
(3)③⑥/⑥③
【详解】(1)溶解度曲线图中,交点表示在同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P点表示2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10℃时,小刘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与50g水充分混合,只有甲能形成饱和溶液,说明10℃时,甲的溶解度较小,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10℃时,b的溶解度较小,故化合物甲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中b。
(3)①30℃时,甲、乙溶液的状态未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相同,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甲、乙溶液,故不正确;
②20℃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溶质质量不能确定,故不正确;
③将点N转化为曲线a的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温度,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故正确;
④将点N转化为曲线b的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到20℃,但是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则饱和溶液中加入的固体质量不能确定,故不正确;
⑤将40℃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液质量未知,无法比较析出固体的质量,故不正确;
⑥a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则除去甲溶液中混有的少量乙,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正确。
故选③⑥。
19. 长颈漏斗 AC d b B中液面下降至燃烧匙下方,白磷燃烧 固体消失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详解】(1)由图可知,a为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排气法收集氧气比较干燥,故填:AC;。
(3)氧气密度比水小,气体短进长出,故d端连接量筒,故选:d。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化学方程式,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制取时应将大理石放在隔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出口气体无法排出,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出口气体排出,气压减小,液体重新流入试管,反应重新发生,故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填:;b。
(5)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填:。
②打开弹簧夹K3,关闭弹簧夹K2,B中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入C,B中液面下降至燃烧匙下方,当白磷和氧气接触时燃烧,由此得出了燃烧需要氧气,故填:B中液面下降至燃烧匙下方,白磷燃烧。
③继续观察C,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试管甲中现象为固体消失,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试管乙中的溶液变浑浊,故填:固体消失;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0.(1)36.6
(2)硝酸钾
(3)11:10
(4)131.6g≤m≤169g
(5) 设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x
答: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蒸发90g水,再降温至20℃,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100g水;
(2)由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应为11:10;
(4)80℃时,烧杯中没有固物质剩余,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所以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最大为169g,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所以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最小为170g-38.4g=131.6g,因此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范围是131.6g≤m≤169g;
(5)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NaCl=AgCl↓+NaNO3 ,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见解析;根据实验二所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实际质量,若要得到尽可能多且纯净的硝酸钾,混合物中氯化钠3.6g,只需要20℃的10g水就可以完全溶解,可在实验一步骤2后继续实验:蒸发90g水,再降温至20℃,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