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半月考
生物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种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其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C.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目的是控制种群的年龄组成
D.调查某种草原鼠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2.下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就会增大
B.不同种群⑤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C.⑥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
D.⑦方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⑧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能力弱的动物
3.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戊为迁入率,己为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种群都具有该特征
C.丁为年龄结构,衰退型种群的甲为零
D.种群密度随着甲的增大而增大
4.某大型天然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可捕食鲈鱼)。为提高鲈鱼产量当地居民大量捕杀湖中的短吻鳄,但之后几年鲈鱼的产量却持续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湖泊中短吻鳄所捕食的另一物种也以鲈鱼为食,短吻鳄减少后该物种对鲈鱼的捕食量持续增加
B.大量捕杀短吻鳄前该湖泊中鲈鱼种群已经衰退,可繁殖年龄段的个体数量过少导致出生率降低
C.由于湖泊水质、气候条件发生持续变化造成了鲈鱼食物短缺,使其种群生存和繁殖更加困难
D.使用孔目较小的渔网进行捕捞会导致湖泊中鲈鱼种群性别比例失衡,使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
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中t2时间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若该种群为某天鹅种群,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使K值升高
D.图乙所示曲线模型对应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
6.将纯净水瓶截去顶部锥体区域,用量杯量取200mL的水生植物培养液,在其中放置5个浮萍,将装置放置在靠窗有光照的桌面上,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浮萍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得到下图结果。下列对图示信息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阳光是影响浮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B.第3~30 d种群缓慢增长的过程中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有调节作用
C.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因资源、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出生率会下降
D.若起始放置浮萍数量大于5,其他条件不变,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
7.巢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生存的翘嘴鲌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为0~38°C,多生活在中上水层,游动迅速,喜欢成群活动,在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属于凶猛性鱼类。但是,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翘嘴鲌与浮游生物的数量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B.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鲌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D.狼牙鱼入侵不影响翘嘴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8.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中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有利于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B.渔业生产中通过控制渔网网目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a类型
C.年龄结构为b类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D.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c类型
9.下图是非洲某草原斑马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K1和K2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结构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在草原上斑马种群数量的变化呈波动状态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10.下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物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后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C.该物种种群数量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共同调节
D.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效果最好
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波动、增长或下降等类型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引起的
C.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
D.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J”形曲线
12.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加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Ⅰ
B.若图1中的曲线Ⅲ变为曲线Ⅱ,则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图2中BC段种群数量下降
D.图2可表示密闭恒定容器的培养液中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
13.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固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死菌被染色)对活菌进行计数并得出数量变化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活菌计数时只计数未染色的菌体,取样时未振荡,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
B.若将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K值加倍
C.本实验缺少对照组,没有遵循实验对照原则
D.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14.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t2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
15.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在江河刚开始解冻时即成群向上洞游产卵。为增加华子鱼的数量,渔民在通向达里诺尔的四条河道中铺设羊胡草把,创设华子鱼产卵的适宜环境,几年内华子鱼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时种群数量少不存在环境阻力,4年内种群数量符合“J”型增长
B.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捞后种群数量保持在该点附近容易恢复
C.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渔民可通过控制网眼大小来控制捕捞量
D.适当捕捞成鱼可为幼鱼提供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利于种群发展
16.如图所示为酵母菌在固定容器中140小时内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其中对照组曲线为正常条件下不更换培养液情况下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用载玻片和盖玻片制作临时装片
B.非生物因素对曲线甲对应的种群增长没有影响
C.在60~140小时范围内,曲线丙所示酵母菌数量呈指数增长
D.在120小时之后,曲线丁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
17.以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植株上蚜虫卵的密度——样方法
B.种群的S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
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
D.变形虫的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
18.自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来,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禁捕后,专家预测长江鲢鱼的种群数量将呈现下图所示增长。鲢鱼味美,待其数量恢复后,可进行合理利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200尾/km2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B.向长江水域中投放鲢鱼幼苗,与未投放鱼苗相比,会使K值增大
C.食物、天敌等是影响鲢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50尾/km2左右,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
19.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和传染病等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C.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温度影响
D.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导致的
20.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
A.天敌 B.气候 C.食物 D.病原体
21.稻田中养河蟹是一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中稻田能为河蟹提供栖息环境,河蟹以浮游植物、杂草和浮游动物等为食,还能松动田泥,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等效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稻田中河蟹与浮游动物只存在捕食关系
B.稻田中高矮不齐的水稻可有效利用光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就是其生态位
D.相比于单一种植模式,该模式下稻田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22.某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中,以草本植物为例,春季草本植物由莲花、顶冰花、侧金盏花等组成,当它们生长旺盛、花朵盛开时,其他大多数夏季草本植物则刚开始生长。而当夏季草本植物争妍时,早春生长旺盛的草本植物已结束其营养生长,地上部分死亡,地下部分进入休眠状态。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草本植物组成一个群落
B.在垂直方向上莲花种群有分层现象
C.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D.群落外貌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时间节律变化无关
23.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杜鹃将卵产于其他鸟类巢中,体现鸟类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24.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借助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趋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来采集小动物
C.土壤中动物群落不具有分层现象,对表层土壤取样研究即可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地
25.如表是同一生境中三种鸟利用猎物资源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表 三种鸟利用猎物资源的情况
种名 猎物资源数量/只(按个体大小划分等级)
0~10mm 11~20mm 21~30mm 31~40mm
极小蚊霸鹟 11 2 0 0
东林绿霸鹟 5 2 1 0
大冠蝇霸鹟 3 1 1 3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情况就是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表中三种鸟的生态位出现了部分重叠,因此存在种间竞争
C.生态位重叠部分越大,种间竞争越激烈,从而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6.竞争排斥原理是指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科研人员利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验证竞争排斥原理,结果发现,共同培养条件下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进行时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
B.两种草履虫生态位完全不同但其资源利用方式相同
C.在池塘中因其他物种的干扰,两种草履虫可以实现共存
D.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会维持稳定
27.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
28.立体高效栽培是目前日光温室发展的一个方向,这种栽培方式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采用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打破了传统日光温室中单一栽培草莓的形式。在早春季节草莓收获将要结束时,垄间定植甜瓜,将再一次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潜叶蝇是甜瓜的害虫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阳光的利用率
B.草莓和甜瓜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该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模式中草莓与甜瓜之间竞争程度较弱
D.若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潜叶蝇,则说明潜叶蝇是一种趋光性昆虫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漏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得分)
29.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K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R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R对策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D.有效保护K对策生物的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30.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 K/2值之前可以认为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率和增 长速率都为 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31.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a中的三个物种种间竞争强,种内斗争弱
B.两图中的物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当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与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单一物种W越窄,种内斗争越强;多个物种W重叠越多,竞争越强
3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因某种关系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A.寄生关系;结果是“同生同死”
B.种间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物种灭绝,以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C.捕食关系;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结果达到动态平衡
D.种间竞争关系;结果是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不会淘汰其中一方
33.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此外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该群落中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捕食B,但不捕食A,三者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低于同纬度的森林群落
B.该群落中灌木较少,原因可能是该地降雨量较少
C.植食性动物B的繁殖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可能都强于植食性动物A的
D.C捕食B,但不捕食A,所以该群落中A种群数量大于B种群数量
34.下图为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在此模型中,R代表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群落中每一物种只能利用R的一部分。n表示群落中某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δ表示生态位之间的重叠。该模型旨在阐明群落所含物种数多少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3中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C.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2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D.根据“收割理论”,由于捕食者的存在,群落有更大的物种丰富度,更易成为群落3
三、填空题(每空2分)
35.Ⅰ.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如果要调查动物种群的密度一般采用 ,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种群密度为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图中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 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在第1-5年间,种群增长模型呈 曲线; 15-2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
Ⅱ.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4)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 。
(5)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 型曲线。
(6)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 ,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附加题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
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 10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填字母)。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 α 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 b 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 个小方格体积为 1mmx1mmx0. 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 24 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 1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 K 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参考答案
1.B
解析: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间接原因,它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如果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少,B正确;
C、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性别比例,C错误;
D、调查某种草原鼠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其大小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错误;
B、⑤年龄组成的类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⑤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⑥为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大小,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生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C正确;
D、⑦方法为标志重捕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要保证标记的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⑧方法为样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昆虫的卵、跳蝻等,D正确。
故选A。
3.A
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戊为迁入率,己为迁出率,A正确;
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
C、丁为年龄结构,衰退型种群的甲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并不为零,C错误;
D、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不是随着出生率甲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选A。
4.D
解析:A、若短吻鳄所捕食的另一种物种也主要以鲈鱼为食,则在短吻鳄绝迹之后,该物种会因缺乏天敌,数量大量增加从而大量捕食鲈鱼,造成鲈鱼的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
B、若大量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种群数量已经衰退,则短时间内,会由于繁殖期的个体数量少,出生率降低,而出现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B正确;
C、若湖泊水质、气候的变化造成了鲈鱼食物短缺,则环境条件不利于其生存和繁殖,会导致鲈鱼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C正确;
D、使用孔且过小的渔网捕捞会影响鲈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主要是成年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未来的出生率下降,但不会影响其性别比例(因为捕捞时捕捞网无法对鲈鱼性别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
B、由题图分析可知,图甲表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而题图乙中t2时间种群的年龄结构很可能是稳定型,B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可使环境容纳量升高,以此来保护珍稀生物,C正确;
D、题图乙所示曲线为“S”形曲线,Nt=N0λt对应的曲线为“J”形曲线,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A、从图示可看出,培养过程中种群数量在第0~3d不发生增长,第3~30d种群缓慢增长,第30~34d种群数量趋于稳定,A正确;
B、 第3~30d种群缓慢增长过程中,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即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有调节作用,B正确;
C、水生植物在一定培养液中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因空间、食物等条件的限制,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C正确;
D、若起始放置浮萍数量大于5,但其他条件不变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即不会增大,D错误。
故选D。
7.D
解析:A、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两者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A正确;
B、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下降,说明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
C、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鲌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
D、狼牙鱼入侵会导致翘嘴鲌数量下降,说明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提高新生儿的数量,有利于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以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A正确;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成年鱼数量减少,则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a所示类型(增长型),B正确;
C、年龄结构为图中b类型(稳定性)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比如如果突发遇到自然灾害等原因,种群数量可能下降,C错误;
D、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会降低幼虫的数量,使该害虫的年龄结构为c所示类型(衰退型),D正确。
故选C。
9.B
解析:A、K1和K2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正确;
B、A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A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二者的年龄结构不同,B错误;
C、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数量减少,与BC段一样呈现减少趋势,C正确;
D、草原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等相对稳定,故在草原上斑马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有关,D正确。
故选B。
10.D
解析: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指标,据此推测,C点后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导致的,A正确;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因而可能是由于气候条件导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的,B正确;
C、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即该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正确;
D、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效果不好,会导致鼠害迅速反弹,效果不好,D错误。
故选D。
11.D
解析: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内容包括种群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内容,A正确;
B、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
C、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因此此时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围绕K值进行波动,C正确;
D、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生活的种群表现的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D。
12.D
解析:A、图1中曲线Ⅰ为种群的“J”形增长,“J”形增长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等理想状态下的增长,仅仅食物充足种群不一定呈“J”形增长,A错误;
B、图1中曲线Ⅱ的K值较曲线Ⅲ的大,若曲线Ⅲ变为曲线Ⅱ,则K值变大,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B错误;
C、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之后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种群增长速率会开始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错误;
D、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呈“S”形增长,故图2可表示密闭恒定容器的培养液中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A、台盼蓝染色可将死细胞染色,因此活菌计数时只计数未染色的菌体。取样时未振荡,若从底部取样,由于酵母菌主要沉积在底部,则会使测定值偏大,A错误;
B、若将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K值不变,只是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缩短,B错误;
C、本实验不同时间内形成前后对照,因此也遵循了对照原则,C错误;
D、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该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在种群数量为K/2的两侧存在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A、图示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A错误;
B、t2时,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
C、t2~t3,甲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
D、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D错误。
故选C。
15.A
解析:A、a点时种群数量较少,但只要在自然条件下就存在环境阻力,4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与理想状态下的“J”型增长不符合,A错误;
B、b点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捞后保持在该点附近种群数量容易恢复,B正确;
C、d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成鱼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通过控制网眼大小可控制捕捞量,以保证捕捞的是成鱼,保持幼鱼的数量,C正确;
D、适当地捕捞可为幼鱼提供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利于种群的发展,D正确。
故选A。
16.D
解析:A、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临时装片为血细胞计数板,A错误;
B、甲是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营养条件等非生物因素改变会导致甲的种群数量变化,故非生物因素对曲线甲对应的种群增长有影响,B错误;
C、在60~140小时范围内,曲线丙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代谢废物增多,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减小,并非呈指数增长,C错误;
D、在120小时之后,由于营养条件限制,代谢产物积累,曲线丁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D正确。
故选D。
17.D
解析:A、植株上蚜虫卵是活动力较弱的动物,其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
B、种群的S型增长需要进行不同阶段数量的记录和统计观察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建构法,B正确;
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需要从培养瓶中选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属于抽样检测法,C正确;
D、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D错误。
故选D。
18.C
解析:A、环境阻力一开始就有,种群数量达到200尾/km2时环境阻力最大,A错误;
B、 向长江水域中投放鲢鱼幼苗,并不会增大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主要由环境条件来决定,B错误;
C、食物、天敌等是影响鲢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是外源性因素,C正确;
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100尾/km2左右(K/2),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最容易恢复至K值,D错误。
故选C。
19.A
解析:A、传染病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A错误;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
C、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夏萌发,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气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
D、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引起的,干旱条件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A。
20.B
解析:A、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气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B符合题意;
C、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不符合题意;D、病原体可引发流行性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D
解析:A、稻田中的河蟹以浮游动物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此外二者会在生存空间等方面存在竞争,故二者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个体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分层现象,高矮不齐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为河蟹的生态位,C错误;
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所以相比于单一种植模式,该模式下稻田的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D。
22.C
解析:A、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称为一个群落,所有的草本植物组成不是一个群落,A错误;
B、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范畴,在垂直方向上草本植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但分层现象不明显,B错误;
C、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C正确;
D、自然环境的时间节律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如鸟类的迁徙,D错误。
故选C。
23.B
解析:A、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生活区域就判断小杜鹃的生态位,A错误;
B、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两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正确;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杜鹃在繁殖季节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其它鸟类的巢中,其中包括喜鹊,从而利用后者为自己孵化后代,这种现象被称为巢寄生,不是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24.D
解析: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
B、采集小动物利用的是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B错误;
C、任何群落均有分层现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能只采集表层土壤,C错误;
D、调查实验结束后,如果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25.A
解析: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A错误;
B、表中三种鸟的生态位出现了部分重叠,因此存在种间竞争,B正确;
C、生态位重叠部分越大,种间竞争越激烈,激烈的种间竞争会导致生态位的分化,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6.C
解析:A、两种草履虫应放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才可以产生竞争关系,A错误;
B、两种草履虫利用资源方式相同,其生态位相似,B错误;
C、天然池塘中,因受到其他物种的干扰,两种草履虫可以实现共存,C正确;
D、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双小核草履虫最终会因食物短缺而种群数量下降,D错误。
故选C。
27.B
解析: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
③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中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③正确;
④森林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④错误;
⑤分层现象是群落中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受光照影响的,⑥错误。
①③⑤正确,②④⑥错误。
故选B。
28.B
解析:A、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立体高效栽培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效地利用了阳光等环境资源,A正确;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但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B错误;
C、该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模式中,由于草莓与甜瓜的种植存在时间差,因此两者之间竞争程度较弱,C正确;
D、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利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故若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潜叶蝇,则说明潜叶蝇是一种趋光性昆虫,D正确。
故选B。
29.AB
解析:A、东北虎是哺乳动物,后代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其生活史为K对策,易受密度因素的制约,A错误;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个体小生殖能力强,但是成活率低,易受非密度因素的制约,B错误;
C、R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受环境条件影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使种群在相应的环境中占优势,C正确;
D、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当其栖息环境受到破坏时,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因此改善K对策生物的栖息环境能提高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B。
30.ACD
解析:
A、种群“J”型曲线发生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2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C、达到600即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同时增长速率也为0,C正确;
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
故选ACD。
31.ABC
解析:A、图a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物种间共用资源较少,则种内斗争较激烈,A错误;
B、图a中3个物种所利用资源重叠部分较少,种间竞争较弱。图b中3个物种所利用资源重叠部分较多,种间竞争激烈,B错误;
C、图a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物种间共用资源较少,则种内斗争较激烈,因此若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被淘汰的可能性不大。图b中物种1、2、3中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C错误;
D、单一物种W越窄,说明在种群最大增长率时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少,则种内斗争加剧;多个物种W重叠越多,说明共用资源较多,则种间竞争激烈,D正确。
故选ABC。
32.ACD
解析:A、图A表示同步的关系所以是互利共生,结果是“同生同死”, A错误;
B、图B是实力悬殊的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种灭绝,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B正确;
C、图C为势均力敌的竞争关系,C错误;
D、图D为捕食关系,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结果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CD。
33.AB
解析:A、该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属于草原生物群落类型,则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低于同纬度的森林群落,A正确;
B、该群落中灌木较少,可能原因是草原生物群落缺水,灌木不耐旱,B正确;
C、A、B属于植食性动物,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分析题图可知,根据种群数量和A、B的变化曲线可知,植食性动物B的繁殖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可能都弱于植食性动物A的,C错误;
C、由图可知,A与B为竞争关系,A与C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B。
34.BD
解析: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R代表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群落中每一物种只能利用R的一部分,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3中R最多,则群落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图中n表示群落中某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δ表示生态位之间的重叠,据图可知,群落2的δ较小,故群落2中的竞争激烈程度最小,C错误;
D、群落3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可以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更易成为群落3,D正确。
故选BD。
35.(1) S0 标记重捕法 偏高
(2) D B
(3) J型 衰退型
(4)水平结构
(5) S
附加题.种群密度;b;ef;变大;抽样检测;1.2×1010;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