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测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测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01 21: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3题)
1.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MnO2Cl2漂白粉
B.Fe3O4FeFeCl3溶液
C.
D.饱和NaCl溶液
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活泼的金属、或较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但不能与碱反应
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3.2013年2月,俄罗斯境内有大量陨石坠落,经化学分析,陨石中游离态的铁含量约为10%,此外还有橄榄石(Fe2SiO4)、亚硫酸盐等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此陨石是一种纯度较高的硅酸盐矿石
B.此陨石具有耐酸碱的特性
C.陨石中含有游离态的铁是因为在外太空中铁的活性比地球上铁的活性低
D.橄榄石中Fe为+2价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结论
A 向盛有1 mL 0.01 mol/L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01 mol/L 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0.01 mol/L Na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常温下,Ksp(AgCl)>Ksp(AgI)
B 检验FeCl2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时,将溶液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Fe2+
C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双氧水,然后试管①中加入0.01 mol/L FeCl3溶液2 mL,向试管②中加入0.01 mol/L CuCl2溶液2 mL,试管①产生气泡快 加入FeCl3时,双氧水分解反应的活化能较大。
D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为0.1 mol/LHClO溶液、0.1 mol/L HF溶液的pH,前者pH大于后者 HClO的酸性小于HF
A.A B.B C.C D.D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铝制容器盛装稀硫酸
B.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C.Fe2O3常用于制造红色油漆和涂料
D.Si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
6.下列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目的或结论
A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检验Fe2+的存在
B 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C 将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洗气 除去CO2中的HCl
D 将某混合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时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A.A B.B C.C D.D
7.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铁和稀硫酸反应:
B.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C.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
D.铝片放入溶液中有气体产生:
8.某同学用同一种Mg Al合金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测得如下数据(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下列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 甲 乙 丙
合金质量/mg 255 385 459
盐酸体积/mL 30 30 30
生成气体体积(标况)/mL 280 336 336
A.甲组实验中盐酸过量
B.乙组实验中盐酸不足
C.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ol·L-1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水通入SO2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B.向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Na、Fe等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都生成H2和对应的碱
D.浓硫酸、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将木炭氧化为二氧化碳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铝与溶液反应:
B.氯气与水反应:
C.稀与溶液反应:
D.利用溶液制备胶体的反应:
11.有以下七种饱和溶液①Ba(NO3)2 ②Ca(OH)2 ③Na2SiO3 ④CaCl2 ⑤Na2CO3 ⑥NaAlO2 ⑦NH3和NaCl,分别持续通入CO2,最终得到沉淀或析出晶体的是( )
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③⑤⑥⑦ D.③⑥
12.把一定量的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浓度是浓度的倍,则已反应的和未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 B.:2 C.:3 D.:4
13.下列实验中,利用下图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备
目的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验证干燥的氯气 没有漂白性 验证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证明氧化性: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7题)
14.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①在现代半导体工业生产中,常利用腐蚀铜的原理制作印刷线路板,该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氯化铁溶液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不可能出现的是
A.有铁无铜    B.有铜无铁    C.有铁有铜    D.无铁无铜
(2)某同学在溶液中先加入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1滴溶液和几滴氯水,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 。
(3)某同学取溶液,加入溶液混合。分别取此溶液于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溶液,溶液变红。
i.实验②检验的离子可能是 (填离子符号);
ii.写出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iii.上述和溶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浓度为 。
(4)中铁元素形式为和,则和离子质量之比为: 。
15.按要求填空
(1)现有下列物质:①固体;②;③Cu;④固体;⑤石墨;⑥蔗糖;⑦熔融NaOH;⑧固体;⑨氨水;⑩四氯化碳。
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其中溶于水时的电离方程式是: 。
(2)据报道,某些花岗岩会产生氡,对人体产生伤害。请根据R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预测氡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
A.非常活泼,容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B.比较活泼,能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C.不太活泼,与氮气性质相似
D.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81g某金属氯化物含有1.2mol氯离子,则金属R的摩尔质量为 。
(4)某同学在做萃取和分液实验时,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分层,漏斗中的液体分为清晰的两层,但打开分液漏斗下面的旋塞后,并没有液体流下,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
(5)铝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常温下它不仅能和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还能和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请写出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科学家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请简要的说说你的理解 。
16.请写出正确的方程式。
(1)除去Na2CO3粉末中混入的NaHCO3杂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除去NaCl溶液中混入的少量NaHCO3杂质,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除去Fe2O3中混有的Al2O3,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17.(1)下列说法可以实现的是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
②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得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④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2)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 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体积为11.2 L(标准状况),则
①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 g·L-1。(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 g·mol-1。
(3)硅胶中无水氯化钴(CoCl2)呈蓝色,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CoCl2·6H2O,该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取两份等质量经打磨过的铝片,第一份与盐酸反应,第二份与烧碱溶液反应,已知盐酸与烧碱的浓度、体积均相同。同温同压下放出气体的体积比不可能为:
①1:1 ②2:3 ③1:3 ④2:5 ⑤ 2:7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和过氧化钠的固体,保持温度为300℃,使其充分反应,若反应后剩余两种固体,则这两种固体为 (填化学式,下同),此时容器中的气体一定有 ,可能有 。
(6)下列各组物质,仅用胶头滴管和试管不能加以鉴别的是:
①HCl、NaOH ②H2O、CCl4 ③HCl、NaHCO3 ④HCl、KAlO2 ⑤Al2(SO4)3、NaOH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铝热反应实验展开研究。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对“铝热反应”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查阅《化学手册》知,Al、Al2O3、Fe、Fe2O3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Al2O3 Fe Fe2O3
熔点/℃ 660 2054 1535 1462
沸点/℃ 2467 2980 2750 ---
(1)某同学推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理由是: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此时液态的铁和铝熔合形成了铁铝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答: (填“合理”或“不合理”)
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该实验所用试剂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现有A:KI溶液;B:淀粉溶液;C:NaOH溶液;D:新制氯水等四种溶液。现将它们按某种顺序依次加入一支试管中,发现溶液颜色依下列次序变化: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请回答
写出加入药品的顺序(用字母表示): ;
写出①→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写出③→④蓝色变无色的化学方程式: 。
19.“生活无处不化学”,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中的调味品,①盐(主要成分氯化钠)、②碱面(主要成分碳酸钠)、③白醋(主要成分乙酸)。主要成分中具有碱性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盐类的是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是 。
(2)食盐不慎洒落在天然气的火焰上,观察的现象是 ,该变化称为 反应。
(3)沾有水的铁制器皿在高温火焰上会发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家庭中常用“84”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盐酸)清洁卫生。
“消毒液”与“洁厕灵”同时使用会产生有毒的氯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纯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苏打饼干原料中含有小苏打,在烘焙受热过程中,小苏打发生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苏打饼干可以适当缓解人体胃酸(主要成分盐酸)过多症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6)宇航员常用过氧化钠作供氧剂,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铜的离子除了铜离子(Cu2+)外,自然界中还存在亚铜离子(Cu+)。Cu+在水溶液中没有Cu2+稳定,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2Cu+═Cu2++Cu。+1价铜的化合物通常是难溶物,如Cu2O、CuI、CuCl、Cu2S、等。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新制Cu(OH)2悬浊液中滴入葡萄糖溶液,加热生成难溶物的颜色为 ;若继续加热,出现黑色物质,判断这种物质的化学式为 。
(2) 在CuCl2溶液中滴加过量KI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
a.2Cu2++4I-═2CuI↓(白色)+I2
b.2Cu2++2Cl-+2I-═2CuCl↓(白色)+I2
为顺利观察到CuI、CuCl白色沉淀,可以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
A.乙醇 B.苯 C.盐酸溶液 D.NaCl溶液
(3) Cu2S在稀H2SO4酸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Cu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还原剂为 ,当1 mol O2发生反应时,还原剂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其中被S元素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为 mol。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稀盐酸还原性较弱,二氧化锰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制备氯气,应用浓盐酸,故A错误;
B.盐酸氧化性较弱,铁与盐酸反应只能生成氯化亚铁,故B错误;
C.NaAlO2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应加入弱酸,如通入二氧化碳,故C错误;
D.二氧化碳通入氨化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碳酸氢钠沉淀加热生成碳酸钠,各步反应均能一步完成,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A.常温下金属单质大多数是固体,但是汞常温下为液态,A项错误;
B.根据金属的通性可知,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B项正确;
C.活泼的金属、或较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有的金属能够与强碱溶液反应,如铝,C项错误;
D.并不是所有金属在自然界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如金、银等,D项错误;
答案选B。
3.D
【详解】A、陨石的成分有游离态的铁含量约为10%,此外还有橄榄石(Fe2SiO4)、亚硫酸盐,故不是纯度较高的硅酸盐矿石,故A错误;
B、陨石中的铁、橄榄石和亚硫酸盐均能与酸反应,故不耐酸的腐蚀,故B错误;
C、游离态的铁的活性相同,故C错误;
D、根据橄榄石的化学式Fe2SiO4可知: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铁元素为+2价,故D正确;
答案选D。
4.B
【详解】A.向盛有1 mL 0.01 mol/L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01 mol/L 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由于此时溶液中AgNO3过量,再滴加0.01 mol/L NaI溶液,会产生黄色沉淀,所得沉淀是AgCl与AgI的混合物不发生沉淀的转化,不能验证Ksp(AgCl)>Ksp(AgI),A错误;
B.检验FeCl2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时,将溶液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由于酸性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既能氧化溶液中的Cl-,也能氧化Fe2+,因此溶液褪色,无法证明存在Fe2+,B正确;
C.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则加入FeCl3时,双氧水分解反应的活化能较小,C错误;
D.HClO有强氧化性,能够漂白pH试纸,不能用pH试纸测定次氯酸的pH,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5.A
【详解】A、常温下,铝能和稀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铝,但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进一步反应而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故A错误;
B、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所以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故B正确;
C、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俗称铁红,常用于制造红色油漆和涂料,故C正确;
D、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利用高纯硅的半导体性能,可用制造太阳能电池,故D正确;
故选A。
6.D
【详解】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也可以氧化Cl ,A项错误;
B.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选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题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无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B项错误;
C.CO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不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可以选用饱和的NaHCO3溶液进行除杂,C项错误;
D.无水硫酸铜遇水会由白色变为蓝色,故将某混合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时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可以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D项正确;
答案选D。
7.D
【详解】A.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氢气,应为:,故A错误;
B.溶液和溶液反应应为:,故B错误;
C. 亚硫酸钙有还原性,次氯酸有强氧化性,二者不能共存,应为,故C错误;
D.铝和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D
【详解】A.对比甲、乙两组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乙组所用的合金比甲组多,产生的H2也多,说明甲组中的盐酸未反应完,盐酸是过量的,A项正确;
B.从甲组的实验可知,每毫克合金与盐酸反应产生H2的体积为mL,若乙组的合金耗尽,应生成H2的体积为×385 mL=423 mL,实际上只生成336 mL,说明乙组中盐酸不足,B项正确;
C.根据甲组的实验可求出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设分别为x mol、y mol。有24x+27y=0.255,x+1.5y=,联立两式,解得x=y=0.005,x∶y=1∶1,C项正确;
D.根据乙组的实验可求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2=c(HCl)×0.03 L,c(HCl)=1.0 mol·L-1.,D项错误;
答案选D。
9.D
【详解】A.Cl2+SO2+2H2O=2HCl+H2SO4,可见酸性是增强了,不正确;
B.产生的氢氧化铝会溶于强碱溶液中,不正确;
C.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生成四氧化三铁与氢气,不正确;
D.浓硫酸和浓硝酸均有强氧化性,能将木炭氧化为二氧化碳,正确。
10.A
【详解】A.铝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HClO是弱酸,则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稀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C错误;
D.利用溶液制备胶体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C
【详解】①碳酸比硝酸弱,与硝酸钡不能发生反应,没有沉淀生成,①错误;
②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过量的CO2与Ca(OH)2反应:Ca(OH)2+2CO2=Ca(HCO3)2,没有沉淀生成,②错误;
③碳酸比硅酸强,过量的CO2与Na2SiO3溶液反应:2CO2+Na2SiO3+2H2O=2NaHCO3+H2SiO3↓,产生硅酸沉淀,③正确;
④碳酸比盐酸弱,CO2与CaCl2溶液不会反应,没有沉淀生成,④错误;
⑤过量的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Na2CO3+H2O+CO2=2NaHCO3↓,因为碳酸氢钠溶解度比碳酸钠小,所以有NaHCO3晶体析出,⑤正确;
⑥NaAlO2溶液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由于碳酸酸性比氢氧化铝强,且碳酸是弱酸,所以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和碳酸氢钠,2H2O+NaAlO2+CO2=Al(OH)3↓+NaHCO3,⑥正确;
⑦反应发生NH3+CO2+NaCl+H2O=NaHCO3↓+NH4Cl,有NaHCO3晶体析出,⑦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正确的说法为③⑤⑥⑦,故合理选项是C。
12.C
【详解】设已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为2mol,根据Fe+2Fe3+=3Fe2+可知生成3molFe2+,所得溶液中Fe2+浓度是Fe3+浓度的2倍,则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为1.5mol,故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mol:1.5mol=4:3,故答案为C。
13.D
【详解】A.碳酸钠较稳定,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打开止水夹,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关闭止水夹,氯气被干燥,干燥的红色布条不褪色,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粉与水蒸气高温反应生成氢气,用肥皂液收集氢气,点燃能发出爆鸣声,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氯水、溴水分别滴入碘化钠溶液,置换出碘单质,能说明氧化性:Cl2>I2,Br2> I2,不能说明Cl2>Br2,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D。
14.(1) A
(2)隔绝空气,防止Fe2+被氧气氧化
(3) Fe2+
(4)
【详解】(1)①利用腐蚀铜,与Cu反应生成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FeCl3与Cu、Fe分别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和2FeCl3+Fe=3FeCl2,还原性:Fe>Cu,则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一定是铁优先与铁离子反应,从而可知,有铁必须有铜,当铁完全反应后,铜开始反应,氯化铁过量时,铁和铜都完全反应,因此不可能出现有铁无铜的情况,故答案为:A;
(2)煤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分层后可以隔离溶液与空气接触,防止Fe2+被氧气氧化,故答案为:隔绝空气,防止Fe2+被氧气氧化;
(3)加入1滴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含有Fe2+;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与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为,的物质的量为,根据可知,反应消耗 ,剩余,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10mL,溶液中浓度为,故答案为:Fe2+;;;
(4)设的数目为x,的数目为y,根据Fe原子数目守恒有x+y=7,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3x+2y=18,联立两式解得y=3,x=4,则和离子数目之比为4:3,质量比也为4:3,故答案为:4:3。
15.(1) ①④⑦⑧ ②⑥⑩
(2)D
(3)
(4)没有拔出分液漏斗顶部的塞子,或者顶部塞子上的凹槽没有对准口部的小孔
(5)
(6)①物质的量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②建立起物质的微粒(个数)与可观察的物理量(质量、体积等)之间的联系。③运用物质的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中
【解析】(1)
①固体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是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②在水溶液中本身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③Cu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固体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是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⑤石墨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蔗糖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是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⑦熔融NaOH能够导电,是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⑧固体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是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⑨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⑩四氯化碳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是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④⑦⑧;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②⑥⑩;溶于水时的电离出一个钙离子和2个氯离子,电离方程式是:;
(2)
该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性质较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故选D;
(3)
含有1.2mol氯离子,则n()=0.6mol,的摩尔质量为,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与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M(R)+35.5×2=135,得M(R)=64,即金属R的摩尔质量为;
(4)
打开分液漏斗下面的旋塞后,并没有液体流下,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拔出分液漏斗顶部的塞子,或者顶部塞子上的凹槽没有对准口部的小孔;
(5)
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
科学家引入物质的量的原因是①物质的量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②建立起物质的微粒(个数)与可观察的物理量(质量、体积等)之间的联系。③运用物质的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中。
16.(1)2NaHCO3Na2CO3+H2O+CO2↑;
(2)HCO+H+=H2O+CO2↑;
(3)Al2O3+2OH-=2AlO+H2O
(4)2Fe3++Fe=3Fe2+
【详解】(1)Na2CO3加热不分解,NaHCO3加热分解为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所以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粉末中混入的NaHCO3杂质,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2)NaCl不能和盐酸反应,NaHCO3能与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可用盐酸除去混入NaCl溶液中少量NaHCO3杂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 +H+=H2O+CO2↑;
(3)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氧化铝可与强碱反应,用氢氧化钠除Fe2O3中混有的Al2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H2O ;
(4)Fe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用Fe除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Fe3++Fe=3Fe2+;
17. ①③⑤ 1.61 36 化学变化 ⑤ Na2CO3、NaOH O2 H2O ①③
【详解】(1)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酸式盐,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故①选;
②蒸发过程中发生水解反应,得到NaOH固体,故②不选;
③酸和盐反应生成弱酸的复分解反应,HCl+CH3COONa=CH3COOH+NaCl,故③选;
④乙醇和水互溶,不能作为碘水的萃取剂,故④不选;
⑤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有单质参加但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⑤选;
故答案为:①③⑤。
(2)①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故答案为:1.61;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故答案为:36。
(3)无水氯化钴(CoCl2)呈蓝色,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CoCl2 6H2O,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4)同温同压下放出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铝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与烧碱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方程式可以看出,若盐酸和氢氧化钠足量,则等质量的铝完全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氢气,体积比为1:1,若酸不足,则当铝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盐酸不足铝有剩余,此时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最小,为1:3,所以体积之比应该介于1:1和1:3之间,不可能为2:7,故答案为:⑤。
(5)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两种固体中肯定有Na2CO3,另一种固体应该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氢氧化钠:,还可能存在反应:,则容器中气体一定有O2,若过氧化钠量比较少,则可能有H2O剩余;故答案为:Na2CO3、NaOH;O2;H2O。
(6)仅用胶头滴管和试管鉴别,说明相互滴加时现象不同,
①HCl和NaOH在相互滴加时都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故①选;
②H2O和CCl4不互溶,滴加时会分层,若向水中滴加四氯化碳,则下层溶液体积变大,反之上层溶液体积变大,可以鉴别,故②不选;
③HCl和NaHCO3相互滴加时,都立马产生气泡,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③选;
④HCl滴入KAlO2时,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溶解;KAlO2滴入HCl时,开始无明显现象,慢慢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消失,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④不选;
⑤Al2(SO4)3滴入NaOH时,开始无明显现象,慢慢有沉淀生成且不消失,NaOH滴入Al2(SO4)3时马上产生沉淀,而后沉淀消失,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⑤不选;故答案为:①③。
18.(1) 合理 NaOH溶液 2Al+2OH-+H2O=2AlO+3H2↑
(2) ADBC Cl2+2I-=2Cl-+I2 2NaOH+ I2=NaI + NaIO + H2O
【解析】(1)
铝的熔点比铁低,生成铁和液态铝一起滴落至盛有沙子的容器中形成台金,所以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H- +2H2O=2AlO +3H2↑,所以可用NaOH溶液检验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
(2)
KI为无色溶液,加入氯水反应生成碘,变为棕黄色,然后加淀粉变蓝,再加NaOH反应生成NaI和NaIO,溶液又变为无色,因此,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ADBC;
①→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I=2KCl+I2,氯化钾和碘化钾为易溶的强电解质,拆成离子,氯气和碘单质为单质不能拆,所以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③→④反应由上面分析可知碘单质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碘化钠和次碘酸钠和水,所以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 I2=NaI + NaIO + H2O;
19. ② ①② ②③ 发出黄色火焰 焰色反应 3Fe+4H2O(g) Fe3O4+4H2 ClO-+Cl-+2H+=Cl2↑+H2O 2NaHCO3 Na2CO3+H2O+CO2↑ HCO+H+=CO2↑+H2O 2Na2O2+2CO2=2Na2CO3+O2
【详解】(1)具有碱性的物质是碳酸钠,填②;属于盐类的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填①②;碳酸钠能与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填②③;
(2)食盐中有钠元素,钠元素在火焰上加热时会产生特征的黄色火焰,该变化也称为焰色反应;
(3)Fe与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生成黑色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次氯酸钠中的氯元素是+1价,盐酸中的氯是-1价,二者发生归中反应得到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小苏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苏打饼干中的也可与胃酸发生反应:,从而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
(6)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因此可作为供氧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 砖红色 CuO B 2Cu2S+2H2SO4+5O2═4CuSO4+2H2O Cu2S 4 0.8
【详解】分析:(1)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加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黑色的物质的产生源于加热温度过高;
(2)碘水的颜色影响白色沉淀的观察,可以选用萃取剂把碘萃取出来;
(3)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根据得失电子相等计算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铜元素和硫元素还原的氧气总量为1mol,根据比例关系计算被S元素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
详解:(1)葡萄糖是一个多羟基醛,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加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氢氧化铜受热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铜(CuO)和水,故答案为砖红色;CuO;
(2)碘水是棕褐色的影响白色沉淀的观察,可以用苯把碘单质萃取出来,由于酒精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因此不能做萃取剂,故答案为B;
(3)Cu2S在稀H2SO4酸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Cu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S+2H2SO4+5O2═4CuSO4+2H2O,在该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1升高到+2,S元素由-2升高到+6,所以Cu2S做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所以当有1molO2参与反应时失去4mol电子,则还原剂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其中S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6价,Cu的化合价有+1价升高到+2价,失去的电子数之比为8:2=4:1,因此S元素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为1mol×=0.8mol,故答案为2Cu2S+2H2SO4+5O2═4CuSO4+2H2O ;Cu2S;4;0.8。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