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1 18:0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部分人口学者将“抚养比”定义为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者)需扶养的依赖人口(0~14岁及65岁以上者)数。“抚老比”是指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的老年人口数;“抚幼比”是指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的幼年人口数。下图为某国1901—2001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开始明显加快的时间段为( )
A.1916—1921年 B.1931—1941年 C.1951—1961年 D.1981—1991年
2.1971—2001年,该国出现的社会问题最可能是( )
A.抚幼比低 B.抚养比高 C.劳动力不足 D.人口红利小
武汉市地处湖北省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亦是中部典型工业城市之一。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武汉市持续面临制造业升级转型、产业用地优化调整的问题。下图示意武汉市某研究区域内,与铁路和主干道不同距离工业用地转居住用地(“工转居”)、工业用地转商业用地(“工转商”)的廊道(即在铁路或主干道两侧的狭长地带,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面积。据此完成3~4题。
3.距铁路、主干道200~400m的廊道内( )
A.铁路廊道“工转居”面积增加
B.铁路廊道“工转商”面积减少
C.主干道廊道“工转居”面积增加
D.主干道廊道“工转商”面积增加
4.为支撑主干道附近商业空间发展活力,最应( )
A.设置交通站点 B.扩展用地面积
C.吸引工业集聚
D.修建大型学校
目前智能机器人巨头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行业政策的引领下,加之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从事家务、医疗等领域)销量都处于正增长区间。智能控制器是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近年来全球该产业逐渐向我国转移。下图为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推测智能机器人产业链( )
①上游生产成本高 ②中游差异性明显 ③下游竞争压力小 ④下游格局较分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近年来,全球智能控制器产业逐渐向我国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①劳动力资源充足 ②产业配套体系完善 ③产品消费市场广 ④产业核心技术占绝对优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甘肃河西走廊地跨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有沙漠和零星沙地7.54×104km ,戈壁8.55×104km3。截至2016年底,甘肃河西走廊建成18个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园(如图),拥有107家光伏企业,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2.4×104kW。目前,河西走廊沙区防沙治沙的措施有植物治沙(包括造林治沙)、沙障压沙和防御性措施(即划定封育区进行保护),植物治沙是河西走廊治理荒漠化最理想的措施。据此完成7~9题。
7.河西走廊大力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主要是为了( )
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土地资源 ②防治当地荒漠化 ③为西电东送工程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 ④提升当地城市的等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对防沙治沙生态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光伏转化太阳能,调节荒漠区热平衡,削弱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发展的动力
②光伏板具有防风挡沙的风障作用、沙障作用
③光伏产业可以显著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
④光伏板具有减少蒸发、集雨功能,有利于植物生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在河西走廊植物治沙过程中,造林治沙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
A.种群间争水激烈 B.成林数量较少
C.固沙灌木林稠密 D.乔木拦沙作用差
中低产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改良和提升中低产田的土壤地力,是“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中低产田质量提升的重点分布区域有西北和黄土高原干旱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青藏高原区。据此完成10~12题。
10.西北和黄土高原干旱区与华北地区中低产田质量提升的共同关注点是( )
A.保护黑土地资源 B.改造低产坡耕地
C.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D.治理土地沙化
11.我国当前很难在青藏高原实施大范围的中低产田改良,主要是由于( )
①该区域生态脆弱 ②投入成本过高 ③农业技术落后 ④作物产量不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为了提升南方丘陵区中低产田土壤质量,首先需要( )
A.植树种草 B.治涝排污 C.节水灌溉 D.改良培肥
高山湖泊大多处于自然状态,对气候变化敏感,其扩张或萎缩能客观地反映湖泊水量变化的状况。赛里木湖位于北天山山脉中,地处封闭的盆地内部,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下图为赛里木湖位置示意图及1985—2014年赛里木湖水面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从大气环境角度,推测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冬季高压,西北风带来较多海洋水汽
B.地处盆地地区,靠近绿洲,降水相对较多
C.位于北天山山脉中,夏季高山冰川融水多
D.地处盛行风迎风坡,海洋水汽受地形抬升
14.影响1990—2014年赛里木湖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出湖水量 ②冰川面积 ③气候变化 ④当地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冷冬指某地该年冬季平均气温异常低于该地多年冬季平均气温的现象。冷冬严重度指数是反映某地冷冬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冷冬严重度与冷冬发生频率和冷冬强度密切相关。下图为1961—2010年我国东北地区冷冬发生频率、冷冬强度和冷冬严重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东北地区出现冷冬的原因可能是( )
A.厄尔尼诺影响加剧 B.冬季风强度较小
C.西伯利亚高压增强 D.夏季风强度较大
16.东北地区冷冬分布的规律是( )
A.冷冬强度自西向东减小 B.平原地区冷冬严重度最高
C.北部地区冷冬发生频率较低 D.冷冬严重度自南向北增大
17.东北地区冷冬严重度最高值出现在甲区域,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①冷冬强度较大 ②冷冬发生频率较高 ③受海拔影响,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④受地形影响,冷空气不易流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湖南省长沙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针对二十四节气展开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对二十四节气的使用存在差异。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关系。据此完成18~20题。
18.下列各组节气中,与长沙市昼长时间基本相等的是( )
A.立春、小寒 B.芒种、小暑 C.立冬、立夏 D.寒露、处暑
19.南方的农民反映寒霜多出现于秋季晴朗夜间,这主要是因为( )
A.大气逆辐射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保温作用强 D.粉尘颗粒较多
20.据小组调研,东北平原开始种植春小麦的节气最有可能是( )
A.立春 B.清明 C.芒种 D.大寒
亮叶水青冈群落位于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7°02'E~107°14'E,28°06'N~28°19'N)大娄山山脉中,海拔650~1762m,为原生群落,具有典型的地带性植被。该群落乔木层树体冠幅大;灌木层中金佛山方竹和箭竹分布较多,郁郁葱葱;灌草层可食性、经济性的植物常被当地居民樵采。近年来,该种群结构老化,种子结实量低,林下幼树缺失,仅在开阔的林缘地带生长一些幼苗幼树。下图示意该保护区不同样地亮叶水青冈群落各层片物种多样性。据此完成21~22题。
21.该保护区亮叶水青冈群落( )
A.常绿阔叶树种占比高 B.灌木层物种的多样性最少
C.物种垂直分异不明显 D.自然更新能力整体比较弱
22.该群落样地部分层片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甚至出现为0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 )
①林下光照不足,生境较差 ②缺乏枯枝落叶生成养分 ③夏季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生长季结束后整体死亡④人为采摘、踩踏、砍伐等活动破坏林下植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3~25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6~2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流域的下游,黄河挟带大量的泥沙,使得三角洲地区的沉积和演变过程非常活跃,其中处于河口段与口外滨海段交接地区的淤积部位被称为拦门沙。河口水体密度差异对河口环流影响较大。研究表明,河口环流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海洋现象,对泥沙沉积有着直接的影响,直接推动沙洲、滩涂的形成。在长时间的水沙运移过程后,细颗粒泥沙在黄河口不断淤积。下图示意2020年7月、2020年10月、2021年8月黄河口主支汊道的演替过程。
(1)分析黄河口主支汊道的演替过程。(6分)
(2)说明河口环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多个沙洲、滩涂的作用机制。(6分)
(3)分析细颗粒泥沙在黄河口不断淤积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江苏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横跨两个葡萄产区,多种植国外引进的葡萄品种,且种植地区较零散。近年来,随着葡萄产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设施葡萄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葡萄栽培逐渐突破生态产区的限制,逐渐建立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葡萄产区之一。但受到耕地保护的影响,葡萄种植业发展速度放缓。下图示意2010—2021年江苏省葡萄园面积和产量的变化趋势。
(1)简述2010—2021年江苏省葡萄园面积和产量的变化趋势。(4分)
(2)推测江苏省葡萄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4分)
(3)说明建立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应采取的措施。(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浙东引水工程是确保浙东(萧绍、宁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引水水源为富春江,利用萧山枢纽等骨干工程,并结合区域内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引富春江水,经萧绍平原河网补充工农业生产用水,维持河网水位,兼顾改善区域水环境。下图示意浙东引水工程线路,多途经浙东平原地区。
(1)说明浙东地区实施引水工程的原因。(4分)
(2)简述浙东引水工程维持河网水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4分)
(3)慈溪市在浙东引水工程开展后全年调配的水量较小,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4)某地理研究小组将对浙东引水工程的效益开展进一步评估,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分析评估其需要考量的因素。(4分)
①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
请考生在26、27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26.[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坝陵河大桥(如图)是贵州省第一座可以进入桥体内部参观的超级大桥,开启了“桥旅融合”的先河。该大桥建设之初,具有旅游功能的观光电梯和通道被纳入桥梁整体设计中,并逐步进行体育旅游开发,引入高空蹦极、低空跳伞等极限运动项目,成功申报世界级极限运动基地。与该大桥相望的民宿,让游客可以观赏大桥和落日。坝陵河桥梁科技馆集形象展示、学术交流及旅游观光于一体,吸引了大量团体来此研学考察。
简述坝陵河大桥开启“桥旅融合”的条件,并说明其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7.[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若尔盖草原(如图)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湿地,是由沼泽植物残体在多水的厌氧环境下未完全分解堆积而成的。潮湿的泥炭地固碳能力远强于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汇”。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则会成为巨大的“碳源”。当地草原居民主要通过开采泥炭解决燃料问题。20世纪70年代,为了开辟草场,发展畜牧业,若尔盖湿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沟排水。
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若尔盖草原从“碳汇”到“碳源”的转化过程。
地理参考答案
l.A 2.B 3.C 4.A 5.C 6.D 7.A 8.C 9.B 10.C 11.A 12.D 13.D l4.C
15.C 16.C 17.D 18.B 19.A 20.B 21.D 22.C
23.(1)2020年7—10月,在拦门沙淤阻下,主汊a变为支汊a,支汊b变为主汊b,且支汊在延伸方向上变长,数量增加,原主汊a(河道)有所收缩;2020年10月—2021年8月,在拦门沙淤阻下,主汊b变为支汊b,河道进一步收缩,顶端从支汊a又重新转变为主汊a,河道进一步展宽延长。(6分)
(2)黄河的淡水流入海洋时,淡水密度小于海水,从而产生密度差异,驱动河口环流的形成;部分泥沙会随着环流运动到河口的不同位置,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各种沙洲、滩涂。(6分)
(3)细颗粒泥沙在黄河口不断淤积,导致拦门沙形成(2分),从而影响侵蚀基面抬高,对河道泄水排沙十分不利(2分);导致水位壅高,产生溯源淤积,加重下游河道抬升(2分)。
24.(1)2010—2021年江苏省葡萄园面积和产量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葡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葡萄园面积和产量达到最大值。(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由于耕地保护的硬性指标,对葡萄规模发展具有限制作用,对现有葡萄产业发展技术和市场效益要求更高;主栽品种长期以国外引入品种为主,制约了葡萄新品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果园机械化程度偏低,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经营模式以散户经营为主,限制了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的加深和新科技的应用推广。(答出两点,4分)
(3)加强对葡萄产业科技研发团队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吸引人才;出台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对接和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企业等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建立生产经营主体和科技服务主体的利益惠享机制;重点培育区域优势品牌,积极打造地方知名葡萄品牌。(答出两点,4分)
25.(1)浙东地区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工农业等生产用水需求大;地理位置优越,城镇众多,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4分)
(2)保障供水稳定,满足沿线地区“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河网水位存在一定的比降,以便自流引水,可降低引水成本;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使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逐步得到恢复;减少洪涝灾害给地区带来的巨大损失,提高地区环境质量与景观水平。(答出两点,4分)
(3)上游途经规模较大的城市(绍兴、杭州等),用水量大;慈溪市地形平坦,缺乏丘陵、山地,导致难以修建大型水库,蓄水能力较弱。(4分)
(4)①经济效益:农业灌溉保证率提高,促进农业增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牧渔养殖效益提高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优水优用,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旅游业收入增加,土地价值增长,水上项目开发等;增加居民生活用水供水量,带来供水效益;因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而减少水环境治理设施投资。(或②社会效益: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和水的置换效益,优水优用,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航运效益等;保障供水量稳定、水质安全,提高区域居住环境舒适度;旅游业、工业产业变化等可创造就业机会;水环境容量增加,水质改善,促进区域文化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等)(答出两点,4分)
26.条件:规划设计科学,该大桥建设之初设计有旅游功能的观光电梯和通道;该大桥周围自然景观丰富,环境优美;政策支持,旅游开发资金充足;桥梁科技先进,研学观光、学术交流内容丰富。(答出三点,6分)
影响:“桥旅融合”,桥梁融入壮美景色,丰富旅游参观的主体;丰富旅游项目,扩大游客受众面,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极限运动;借助世界著名桥梁,提高当地旅游知名度;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答出两点,4分)
27.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储存于植物体内,植物枯死后在沼泽的特殊环境下堆积,形成泥炭(2分),碳被长久地固定在泥炭湿地中,泥炭湿地成为重要的“碳汇”(2分);开沟排水导致地表水位下降,泥炭地裸露(2分);泥炭地被氧化,内部固存的碳变为CO2,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成为“碳源”(2分);泥炭作为燃料被燃烧,释放CO2气体,成为“碳源”(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