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济南的冬天老舍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老舍(1899—1966),原名 ,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邀回国。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他的代表作小说
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著有小说 ,话剧 等。 舒庆春作者简介《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背景链接 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被他称为第二故乡。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面词语。
(1)响晴:
(2)温晴:
(3)安适:
(4)出奇:
(5)秀气:
(6)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7)着落:
(天空)晴朗无云。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安静而舒适。特别、不寻常。清秀、小巧玲珑。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8)贮蓄:
.
(9)澄清:
.
(10)空灵:
(11)髻:(jì) 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
(12)镶:
.
(13)水墨画:
(14)蓝汪汪:(zhù):存放、积存。(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形容蓝得发亮。听读课文听磁带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济南冬天美好的风光 。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1.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哪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拟写一个标题。 (1)三幅
(2)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第三幅是空灵水晶图。 整体感知3.请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用自己过去过往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的宝地。
第二部分(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
第三部分(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4.作者通过描绘这几幅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深层感知1.济南的冬天美吗?美在哪儿呢?请你用“济南冬天美,美在 ”的句式说一段话。 (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3) 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4)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绿,与碧蓝的晴空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5)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深层感知2.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该段中的动词用的好,请举例说说。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 ,几个字各得其所。 (3)山尖白了,为什么会像“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这与前文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描写相联系,紧紧连接、绵亘的山脉覆盖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镶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 深层感知(4)全段写“小雪”之美妙,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 ,即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的雪后山景。 (5)雪后山景“妙”在哪些地方?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板书设计济南冬天 美 小山摇篮图 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可选择《济南的冬天》中的任一景点写) 示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济南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闻名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
济南的冬景可美啊!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这里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能映衬出水里的水藻更加绿,天越晴水藻越绿,水边还有许多柳树,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白云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一眼望去,一片蓝绿相接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 济南的冬天老舍 第二课时语言品析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小摇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晒、睡、醒,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语言品析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卧”采用拟人手法,将小村庄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来济南小村庄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水的绿的特征。语言品析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清亮的特征。
6、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有的……有的……”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覆盖不均和小山本色的若隐若现;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色彩斑驳的山坡”比作“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生动形象地将山坡上斑驳的色彩和风儿吹动下的小山描绘地富有动感和美感,显得更加秀丽迷人,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语言品析7、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微黄”“忽然”“微微”这三个词的运用,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妥帖;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后日落中的小山”比作“害羞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将山腰的薄雪在夕阳下发生的变化细腻地描写出来,使小山显得格外情态可掬,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写法探究1.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突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的?
三组对比:北平的寒与济南的暖对比;伦敦的暗与济南的明对比;热带的热与济南的温对比,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2.作者描写济南的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处的山;由里到外,从上到下。写法探究3.纵观全文,本文在写景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1)以动写静: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出雪动人的形态;
(2)想像: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1.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2.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3.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
4.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语言朴实、清新。
5.细致观察、具体描写。
不同点:1.《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2.《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如课文第二段,是从景物的上方俯视下来,描绘出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像被围在小摇篮里,突出温暖如春的特点。 板书设计北平的寒 伦敦的暗 热带的热 对 比 济南的暖 济南的明 济南的温 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处的山 里、上 外、下 写景顺序 以动写静、想像 拓展延伸请你描绘一下你家乡的冬景。(200字以内)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子林,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小溪中的石头上都覆盖着白雪: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睡狮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12济南的冬天
精彩开篇词
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名泉,泉水成溪,穿城绕廓。
若是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京;讲山海名胜,也比不上青岛;况且,它虽然是个大城市,可是不像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的是稳立在中国文化之上,一个不以跳舞和开香槟为理想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和可爱的滋味。
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济南的冬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面词语。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贮蓄(zhù):存放、积存。
澄清(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邀回国。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著有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背景链接
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听读课文
1.听磁带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济南冬天美好的风光,并注意以下要求:
(1)听清字音,读准每一个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2)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情感。
2.进行男女生或者是分组朗读比赛,看看谁读的更好。
(二)整体感知
1.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交流点拨】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哪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拟写一个标题。
【交流点拨】(1)三幅
(2)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第三幅是空灵水晶图。
3.请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用自己过去过往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的宝地。
第二部分(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
第三部分(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4.作者通过描绘这几幅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三)深层探究
1.济南的冬天美吗?美在哪儿呢?请你用“济南冬天美,美在 ”的句式说一段话。
【交流点拨】(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3) 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4)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绿,与碧蓝的晴空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5)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2.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该段中的动词用的好,请举例说说。
【交流点拨】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3.山尖全白了,为什么会像“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交流点拨】这与前文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描写相联系,紧紧连接、绵亘的山脉覆盖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镶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
全段写“下雪”之美妙,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血厚的山景?
【交流点拨】按照空间顺序,即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的写出了秀美的雪后山景。
5.雪后山景“妙”在哪些地方?
【交流点拨】(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四、板书设计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 美 雪霁初晴图 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空灵水晶图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可选择《济南的冬天》中的任一景点写)
【交流】示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济南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闻名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 济南的冬景可美啊!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这里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能映衬出水里的水藻更加绿,天越晴水藻越绿,水边还有许多柳树,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白云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一眼望去,一片蓝绿相接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几幅美丽的画面。冬天的济南那么美,当然也离不开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作者常选取很有表现力的词,经过提炼,很有生气,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请仔细品析下列句子的美妙之处。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交流点拨】“小摇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交流点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晒、睡、醒,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环境。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交流点拨】“卧”采用拟人手法,将小村庄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济南小村庄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交流点拨】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交流点拨】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清亮的特征。
6.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交流点拨】“有的……有的……”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覆盖不均和小山本色的若隐若现;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色彩斑驳的山坡”比作“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生动形象地将山坡上斑驳的色彩和风儿吹动下的小山描绘得富有动感和美感,显得更加秀丽迷人,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微黄”“忽然”“微微”这三个词的运用,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妥帖;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后日落中的小山”比作“害羞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将山腰的薄雪在夕阳下发生的变化细腻地描写出来,使小山显得格外情态可掬,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突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的?
【交流点拨】三组对比:北平的寒与济南的暖对比;伦敦的暗与济南的明对比;热带的热与济南的温对比,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2.作者描写济南的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处的山;由里到外。从上到下
3.纵观全文,本文在写景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点拨】(1)以动写静: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出雪动人的形态;
(2)想像: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交流点拨】相同点: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②脉络清晰,层次井然。③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语言朴实、清新。⑤细致观察、具体描写。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如课文第二段,是从景物的上方俯视下来,描绘出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像被围在小摇篮里,突出温暖如春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北平的寒 济南的暖 以
对 比 动
伦敦的暗 济南的明 温晴 写
热带的热 济南的温 静
阳光朗照下的山 里、上 、
薄雪覆盖下的山 写景顺序 想
城外远处的山 外、下 象
以动写静、想像
四、拓展延伸
请你描绘一下你家乡的冬景。(200字以内)
【交流】生甲: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子林,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小溪中的石头上都覆盖着白雪: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睡狮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生乙:冬天到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下,西北风怒吼了,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整夜。早上,我开门一看:房顶上白了,草地也白了,树上挂满了雪白雪白的冰凌,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片银白。冬天真美啊!
生丙:我的家乡是湖北的一个山区,这里一年四季分明。时值初冬,北风利飕了,满山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阔叶树的叶子基本落光了,那些坚强的针叶树绿中带褐。河水还在不停地奔袭,只是水变浅了,变得更冷了,水草枯萎,那嬉戏的鱼儿早已不知去向。惨白的太阳有气无力地露露脸后,马上躲进灰蒙蒙的云里去了。看到这样的景象,我的感觉只是阴冷。
13 ﹡风 雨
精彩开篇词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文章名为《风雨》,但通篇不着一个“风”、一个“雨”字,而风雨之情状,却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 刹那(chà) 蜷曲(quán) 倏忽(shū)
栅栏(zhà) 屋檐(yán) 鸟巢(cháo) 撩起(liáo)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3.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学生听读录音,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读音,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读出暴风雨的紧张热烈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交流点拨】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点?请各用一词概括。
【交流点拨】风暴烈,雨骤猛。
3.作者通过一组组景物来表现风狂雨暴,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从室外到室内,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三)深层探究
1.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点拨】示例一: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如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既实写了风的时强时弱,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示例二:开头一大段的细致描写,直奔主题,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
示例三:文章第二段,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2.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先从室外从视觉写受风的林子,表现风的恣意狂妄;接着从形状、声音写被风吹乱的垂柳、杨叶、芦苇,来表现风的无处不在;继而写到院子里的羊和人、葡萄蔓、苍蝇、鸟巢等,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最后写到巷子里被风袭击的废纸、猫、浮萍,再到室内的木架、油灯等。这些景象均表现了风暴烈的特点。
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说一说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文末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即已暗示在大雨的袭击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可以放纸船了……雨之骤猛,真让人震撼!最后一段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四)语言品味
1.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的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交流点拨】把受风的林子比作面团,然后用“鼓”“陷”之间的反复进行,以描述风的时强时弱,接着用“倒”“腾”“飘忽”“猛扑”“扯”“忽骤忽散”等充满力量与动感的词语来形容风大,更以“完全没有方向了”“一切都在旋”来形容风的无处不在,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2.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在院子里旋转, 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交流点拨】这只断了牵绳的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更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
3.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案上的草窝里蹦跳。
【交流点拨】这里写到风雨夹击的池塘,夸张而不失真实。池塘上,厚厚的浮萍被“唰地揭开了一片”,而水面也被狂风骤雨夹击得变了形,像起了重重大浪一样,抛来卷去,浮萍、鱼都被抛到了岸上。这情景,好不骇人!
4.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
【交流点拨】小屋里的“木架”抖擞得像散了架一样,即便是关紧了门窗,透进来的劲风依然使得无法点着油灯,这里也侧面写出了黑云压顶、狂风大作的情形。
(五)写法探究
侧面描写: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摘录含“风”或“雨”的成语、俗语各两个。
【交流】成语: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闻风丧胆、兴风作浪
俗语:听风就是雨。 雷声大,雨点小。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2.积累描写风雨的诗句。
【交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秋思》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