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虽有嘉肴
精彩开篇词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了,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理解不了。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自我勉励。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兑命》篇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2. 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兑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说服力。
3.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1.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2.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作者的观点是“教学相长也”。它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不足。
4.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采用比喻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嘉肴——弗食不知旨
重视实践
虽有嘉肴 至道——弗学不知善 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自反)
教学相长
教——知困(自强)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择师不可不慎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课件13张PPT。虽有嘉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No”。今人犹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嘉肴(yáo)
.
学学半(xiào)
.
自强(qiǎng)
.
兑命(yuè)
.读准字音作品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词语积累 1.文言实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①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②然后能自强(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今义:困难)
3 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宾语“此”前置了,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之乎”。(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句子 【译】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译】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译】《兑命》篇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1.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
2.摘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整体感知 【交流】比喻论证: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处。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兑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说服力。 【交流】教学相长。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深层探究1、你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2.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 解说。
【交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交流】作者的观点是“教学相长也”。它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深层探究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4.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不足。 【交流】第一句:采用比喻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虽有嘉肴板书设计嘉肴至道弗食不知旨弗学不知善重视实践教学相长知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教实践出真知【交流】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择师不可不慎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学然后知不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来而不往非礼也。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拓展延伸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