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化石吟
精彩开篇词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首歌唱这样唱“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àn(幻) guǒ(裹)藏 cōng lóng(葱茏) zhuó yuè(卓越)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档(dàng)案 猛犸(mǎ)
2.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造物主)
(2)尸骨。(骸骨)
(3)远古的时代。(太古)
(4)在水面以下行动。(潜行)
(5)幽静而雅致。(幽雅)
(6)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7)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海枯石烂)
(8)虚幻;不存在。(乌有)
3.作者简介
张锋,当代诗人、科普工作者、代表作有小诗《本草纲目》,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张锋在生物研究上有很高的地位,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课文题解(欣赏化石图片)
吟,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暂时被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采取各种朗读形式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节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诗人通过这一内容表达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大自然的神奇、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诗共7节,可分3层。
第一层(第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
第二层(第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
第三层(第7节):呼应前文,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3.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这样有放有收,使全诗结构完整。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交流点拨】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交流点拨】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交流点拨】从远古时代开始,无论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经过多少时间,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三)感悟反思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点拨】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世界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化石吟 总(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张锋 分(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总(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恐龙的种类?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
【交流点拨】1.雷龙:性情温和,以热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
2.剑龙:食草性恐龙,行动缓慢。
3.霸王龙: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的身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
4.甲龙: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组排比句,加强了气势,文中像这样的语言不胜枚举,今天我们一起走《化石吟》中欣赏惊人的语言魅力,感受作者的感情。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诗人在本诗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本诗有强烈的韵律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请认真品析下列诗句。
1.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交流点拨】“冰冷”二字体现了古生物的骸骨在常人眼里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不起眼的事物,在科学家的眼中,它们却在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平凡的真理”,“平凡”二字更体现了这种真理的无可置疑性。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交流点拨】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化石比作人的脸,脸上的“皱纹”就成了地球古生物的档案,“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无论多久远,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过程。
3.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交流点拨】运用连续不断的疑问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之门,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神秘的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
4.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优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交流点拨】转入了现实,由衷地赞叹大自然,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二)写法探究
1.课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化石看做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2.第二节诗的两个问题与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
【交流点拨】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是问为什么这些古生物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感叹变化之大,是从古今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而第二节诗却是由眼前的化石想象到古生物生活的时代。想了解这些古生物的世界,突发奇想,想让化石说话。
三、拓展延伸
名言警句积累
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
③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约翰·穆勒)
课件20张PPT。 化石吟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àn guǒ 藏 cōng lóng zhuó yuè
骸 骨 潜 行 躯壳 档 案 猛犸
. . . . .
2.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2)尸骨。
(3)远古的时代。
(4)在水面以下行动。
(5)幽静而雅致。
(6)称赞而且佩服。
(7)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8)虚幻;不存在。(裹)(幻)(葱茏)(卓越)(hái) (qián)(ké)(dàng)(mǎ)【造物主】【骸骨】【太古】【潜行】【幽雅】【叹服】【海枯石烂】【乌有】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作者简介
张锋,当代诗人、科普工作者、代表作有小诗《本草纲目》,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张锋在生物研究上有很高的地位,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文题解(欣赏化石图片)
吟,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暂时被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化 石 图 片请你欣赏始盗龙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诗人通过这一内容表达怎样的主题?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大自然的神奇、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大意。
诗共7节,可分3层。
第一层(第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
第二层(第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
第三层(第7节):呼应前文,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3.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这样有放有收,使全诗结构完整。 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深层探究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从远古时代开始,无论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经过多少时间,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深层探究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世界的兴趣。 感悟反思 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总(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分(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总(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你还知道哪些恐龙的种类?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
1.雷龙:性情温和,以热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
2.剑龙:食草性恐龙,行动缓慢。
3.霸王龙: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的身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
4.甲龙: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拓展延伸
化石吟 第二课时请认真品析下列诗句。
1.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冰冷”二字体现了古生物的骸骨在常人眼里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不起眼的事物,在科学家的眼中,它们却在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平凡的真理”,“平凡”二字更体现了这种真理的无可置疑性。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化石比作人的脸,脸上的“皱纹”就成了地球古生物的档案,“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无论多久远,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过程。 语言品析
3.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运用连续不断的疑问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之门,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神秘的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
4.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优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转入了现实,由衷地赞叹大自然,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语言品析
1.课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化石看做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2.第二节诗的两个问题与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
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是问为什么这些古生物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感叹变化之大,是从古今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而第二节诗却是由眼前的化石想象到古生物生活的时代。想了解这些古生物的世界,突发奇想,想让化石说话。 写法探究 名言警句积累: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2.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
3.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约翰·穆勒)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