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张PPT)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第2课 ①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2课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4课 ①修辞立其诚
学段一
文本前置学习
第4课 ②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学段一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要到马克思的原著中寻找答案
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
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围绕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上层建筑间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二、学习辩证思维,体会严密逻辑
2.作者指出:“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里“总的联系”是指文中论述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请指出本文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 ①经济关系内部联系:生产关系是主,其余是次。
②经济条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③上层建筑(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
④上层建筑与经济条件的关系:后者有决定性作用,前者对后者发生作用。
⑤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3.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者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恩格斯于1894年(去世的前一年)
1月25日写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澄清这些错误思想而写的。恩格斯针对上述谬论是如何用辩证思想予以澄清的?
答案 ①针对否定经济条件作用,恩格斯认为经济条件(关系)才起决定性作用,无论意识形态多么抽象,多么偶然,其背后都是经济发展在起必然作用。
②针对经济条件决定论,恩格斯认为:一是经济不是唯一因素,这从经济关系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二是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条件,如德国精神就可以影响德国经济。
总之,既不能极端,又不可机械,应秉持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分析说理形式,体会论证语言
4.以书信的形式阐述理论观点有哪些特点?
答案 以书信的形式阐述观点,可以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形式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但阐述的观点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作者及时提醒瓦·博尔吉乌斯注意这一点。
5.作者为加强论证的针对性,不时采用“不是……而是……”“不是……”等句式,请找出来并分析论证效果。
答案 例句①: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使用这种句式:先否定,后肯定;先否定了当时一些人持经济状况是唯一原因的观点,再肯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于经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例句②: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此句先否定了当时人们的两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正反对比中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
1.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
附:助读资源
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他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了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2.背景展示
《致瓦·博尔吉乌斯》是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博尔吉乌斯的。
具体背景见上一页第3题题干。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
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字词知识
(1)
附:积累卡片
词语 加颜色字字音
撰写 zhuàn
虔诚 qián
编纂 zuǎn
阐述 chǎn
(2)
多音字 词语 读音
曲 曲折 qū
歌曲 qǔ
轴 中轴线 zhóu
压轴 zhòu
(3)
词语 释义
奴颜 婢(bì)膝 奴颜:奴才的脸。婢膝:侍女的膝。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精疲力竭 竭:尽。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返 回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③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学段一
第2课 ①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引论(①_________):要改造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本论(分析问题)
(第一部分)指出我们的成绩
(第二部分)②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对照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结论(解决问题):(第四部分)③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分析我们存在的缺点
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
2.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重要句子。
答案 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③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④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⑤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⑥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二、分析论证特点,体会论证语言
3.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主张改造学习,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删掉呢?
答案 不能删掉。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清算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20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
4.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中谈论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答案 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论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5.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第三部分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
①从论证角度来说,第三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第三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②从论证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第三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③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这一部分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6.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感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除此之外,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还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作者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①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例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希腊”等。
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
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
这两部分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熟语(成语、惯用语等),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练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彩,也不乏幽默风趣,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一些适合政论语体要求的具体特点,请阅读课文第三部分,从中归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特点。
答案 首先是严密。文中长句短句都用,但与文艺语体相比,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长句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有多个分句的复句,结构都是准确而严密的。复杂的单句如:“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主语“这副对子”省略,谓语是“像不像”,由于带了三个介词词组的状语,还有一个插入语“你们看”,使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复句如:“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两句都是有着多个分句的二重复句,关联词语都用得极为确切)
其次是灵活。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句类句式的选用安排上显得灵活自如、富有变化。例如,第三部分第4段(“有一副对子……”),交替使用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不断变化,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又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几句,句式灵活多变,而变化之中又寓有整齐(安排了两组对偶)。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政论语体的特定功能和主要特点。
(3)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又怎样体现了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答案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鲜明性的特点。
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但政论语体中的比喻与文艺语体中的比喻不尽相同,后者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而前者的作用服从于政论语体的理论阐述功能,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
总之,本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
背景展示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有很大干扰。
附:助读资源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实有力,不但在当时的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对今天的理论学习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字词知识
(1)
附:积累卡片
多音字 词语 读音
仆 前仆后继 pū
仆人 pú
剥 生吞活剥 bō
剥花生 bāo
(2)
词语 释义
肤浅 (学识)浅;(理解)不深。
臆造 凭主观的想法编造。
谬(miù) 种流传 荒谬的东西辗转相传。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生吞活剥 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谆(zhūn) 谆告诫 谆谆:教诲时恳切耐心的样子。告诫:劝告。恳切耐心地劝告。
有的放矢 的:箭靶子。矢:箭。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
哗众取宠 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陈词 滥(làn)调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陈旧而不切合实际的话。
华而不实 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返 回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本文是毛泽东的重要哲学论文,对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特别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说明。请阅读课文,将下面图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学段一
第2课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① 中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二)分析问题
从感性认识到④_________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⑤ 的飞跃
(三)联系实际,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
社会实践
物质
精神
理性认识
实践
(1)总论② 与③ 的辩证关系
(2)认识过程的
两个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
二、理解观点,把握论证
2.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1)作用: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2)关系: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第二、三问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作为答案被提出来,继而被否定,为开启下文作准备。
3.作者为什么否定“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 (1)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2)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刺之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4.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案 (1)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2)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3)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5.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答案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2)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背景展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5月,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写的一段话。文章论述了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思想的作用,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并且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文章分析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阐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存在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又从思想到存在、从精神到物质两次飞跃的观点,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它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附:助读资源
返 回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阅读课文,将下面图中①~④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学段一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引言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必要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毛主席的论述
(2)自然科学史上的事例
(3)社会科学史上的事例:马克思主义
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破:驳“实践标
准会削弱理论意
义”的观点(正反
对照)
反: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正: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经过了实践检验
(2)立:新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为上一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四人帮”的
谬论经不起实践检验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1)要从④_____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2)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
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3)要敢于去触及“禁区”,敢于去弄清是
非。科学无禁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发展
二、体会论证力量
2.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尽人皆知的常理、历代相传的格言等,可作为议论文的事理论据。用事理论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叫引证法。本文引用的事理论据有哪些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作者提出论点的依据。如本文提出中心论点之前就引用了1845年马克思所说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一段话。这样的引用,使论点的提出有确凿的理论根据,文章一起首便高屋建瓴、理直气壮。
②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本文引用了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和《实践论》中的两段话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紧接着便扣住引语中的“只能”“才是”,将道理向深处作了三层阐发。
③承上启下,将前后两层说理扣连起来。如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中间所引用的列宁的一句话,既连接了上下文说理,本身又概括了一个说理层次,用引用化繁为简,寓严密于简洁之中。
④用在论述的末尾,起总结作用。如第三部分的第一段,在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的道理后,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来归纳总结,以证实本文所说是完全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与提出论点前的引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除了事理论证,本文还大量运用了例证法。例证法的核心是举例,本文在举例时做到了简练、概括。请针对这一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答案 ①作者在举例时没有按照顺叙法面面俱到,而是从一个完整的事实中截取一节为己所用,从而做到了举例简捷而有力。如关于哥白尼太阳系学说提出之初,在科学界内部、科学界与宗教界之间所引起的长期的激烈的斗争这一事实,在某些文章中,如果被引用来论证“真理的被公认,需经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这一观点时,就需要作重点说明。但在证实本文论点时,就无须详述,而只取这一事实的头尾作为论据即可。
②作者在呈现事例时,选用了概括、凝练的词语。如第一部分第四段“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中的“围攻”“反对”“攻击”等词语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③为做到举例简练,文章在事例说明中有时还加入了说理成分。如第一部分最后一段:“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
这些话,既是对“毛泽东思想成为真理”这一事例的说明,又是对“实践检验真理”这一观点的阐述,收到了事理结合、言简意赅的效果。
4.文章在论证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将使用对比论证的地方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答案 文章第一部分倒数第二段:“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这中间的“头面人物”与“少数”,“证明……是真理”与“宣告了……破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文章第二部分二、三两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四人帮”的谬论经不起实践检验,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所以更有力量。这样,就有力地驳斥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指导意义”的错误观点。
1.作者简介
胡福明(1935—),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后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
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位。是1978年5月
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附:助读资源
2.背景展示
这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3.原话出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话,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1963年11月,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东湖宾馆写《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此文打印出来后,毛泽东修改时,加注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字样,该文原稿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毛泽东改完这篇文章之后,还在东湖边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如今挂在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
4.相关链接——“此岸性”
“此岸性”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用语。他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性”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其根源在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承认事物本质的存在,但他把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从根本上否认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离开现象的本质和离开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这不仅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发展所证明,同时也是各门科学的基本任务。
5.文章评价
(1)邓小平:“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用笔名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文章的作者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中共党员。后来他自称,1977年秋他把这篇文章送去发表,反对‘两个凡是’完全是自己主动做的,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驳斥‘两个凡是’那样的教条,邓就没有重新掌权的希望。”
(3)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说:“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字词知识
(1)
附:积累卡片
多音词 词语 读音
炮 炮制 páo
大炮 pào
炮羊肉 bāo
擂 擂鼓 léi
擂台 lèi
载 记载 zǎi
载歌载舞 zài
(2)
词语 释义
谬(miù)误 错误,差错。
炮制 泛指编造;制订(含贬义)。
胡诌(zhōu) 随口瞎编。
禁锢 ①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②关押;监禁。
③束缚;强力限制。
雄辩 ①强有力的辩论;
②有说服力。
澄清 澄(chénɡ)清:①(水、天空)清亮;
②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
③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澄(dènɡ)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无稽(jī)之谈 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自吹自擂 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篡(cuàn)党夺权 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返 回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将下面图中①~④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学段一
第4课 ①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
“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
名实一致
①
②
追求真理的要求
追求真理要力避③ 干扰
发挥主体性要以④ 为前提
“修辞立其诚”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主观
认识的客观性
二、理解内容,分析结构
2.文章开篇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来解释“修辞立其诚”的意思?
答案 ①“修辞立其诚”是一句古语,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距离,且内涵丰富,不解释的话读者不易明白。
②开篇用较多文字解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能够使文章立论更加明确地为读者所知。
③“立其诚”的三层含义隐含了做到“修辞立其诚”的要求,详细解释,能够让读者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立其诚”。
3.文章解释了“立其诚”的含义后,又从追求真理的要求这一角度发表了看法,这些看法与前文的内容有何不同?
答案 前文讲“立其诚”的含义,这是讲的内涵,是“修辞”(发言、著述)的标准;后文谈追求真理的要求,这是外延,是做到“立其诚”的方法。作者先解释内涵,再提出要求,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
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
长。2004年4月24日,因患心肌梗塞引起心衰竭去世。
附:助读资源
张岱年先生作品成就: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先后写了《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秦以后哲学中的辩证法》《颜李之学》《中国元学之基本倾向》《中国思想源流》《关于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论》《辩证唯物论的人生哲学》《谭理》等重要哲学论文。
1935—1936年间,张岱年写成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以哲学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条理,其较高的学术品位为学界所公认,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1942—1944年间,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先后著成《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和《品德论》等书稿,分别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形式逻辑定律、唯物论和人生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哲学结构。
20世纪80年代,将授课讲稿整理成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表;又出版论文集《中国哲学发微》《求真集》《玄儒评林》《文化与哲学》《真与善的探索》《思想·文化·道德》;又撰写了专著《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及《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编印《张岱年文集》六卷。90年代河北人民出版社建议编印《张岱年全集》,收录1995年以前的论著,共八卷。
2.“修辞立其诚”原典意
《易传》的美学观点。修辞,建立言辞。诚,思想诚正。意为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的美好品德。《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进德”与“修辞”相较,应首先“进德修业”,然后才是“修辞立其诚”。“修辞”是为了“立诚”,“立诚”乃是“修辞”好坏的标准。春秋时已将“立德”看得重于“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立德”列在“不朽”之首,认为“立言”要受到“立德”的影响。“言”“辞”是传达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差异,必影响言辞的表现,形成言辞的优劣。
3.《管子》
《管子》一书托名为管仲所著,实为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后经刘向编订为86篇。《管子》今本仅存76篇,其余的十多篇仅存目录。全书内容庞杂,其思想融合了法、道、名等家的思想,内容则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农业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书中还提出了“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有其凶”的朴素的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管子》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深远、深刻的影响。对后来荀子和韩非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乃至王充、柳宗元等人的唯物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4.静因之道
“静因之道”是战国时部分齐国稷下学士提出的认识原则。《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处的时候,像是没有知识;他在治理事物时,像是只起配合的作用,这就是静因之道)“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所谓因,就是撇开自己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排除主观成见或损益,完全循因客观事物。有忽视认识的主动作用的倾向,但为法术之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返 回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将下面图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学段一
第4课 ②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破:驳霍布斯
着眼点错误:①_____________
忽略了事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在③ 以前人类就有怜悯心
怜悯心合乎④ ,动物也有明显表现
怜悯心的力量,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
怜悯心派生出人的种种⑤_________
怜悯心有助于人类互相保存
人天生是恶人
人具有怜悯这一天然美德
运用头脑思考
自然
社会美德
二、理解概念,把握思路
2.第二段篇幅较大,内容复杂,请梳理一下论述思路。
答案 该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此外”前),批驳霍布斯着眼点错误,第二层次指出霍布斯忽视了人天然具有怜悯心这一事实。
3.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理由是什么?卢梭是怎么反驳的?
答案 (1)理由:人天生没有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人也天生没有义务的概念,不为他人效劳;人还自认为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
(2)反驳:卢梭认为霍布斯把满足人们过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淆了。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产生的需要会让人作恶,而野蛮人保护自己生存产生的需要未必会有损于他人,因为野蛮人对欲念和恶事无知,且人天生不愿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
4.卢梭是怎样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
答案 卢梭首先指出了一种事实,即人天生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心理,就连动物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他以哲学家曼德维尔的说法以及曼德维尔描述的囚犯具有同情心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曼德维尔对人类美德是大加贬抑的,即使如此,曼德维尔都承认人具有同情心,由此可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是有说服力的。
5.“强壮的孩子”是什么意思?卢梭认为野蛮人是“强壮的孩子”吗?
答案 (1)“强壮的孩子”指恶人,是霍布斯的观点。恶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他有为恶的本领,所以说他是强壮的;又因为恶人为恶是因为他要从他人那里获取自己所需,与孩子依赖他人相似。因此,霍布斯认为恶人是“强壮的孩子”。
(2)卢梭并不认为野蛮人是“强壮的孩子”。因为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是矛盾的。自然状态中的人柔弱时才会处于依赖状态,变得强壮就不会依赖人。所以,自然状态中的人,也就是野蛮人,他们不是“强壮的孩子”,也就不是什么恶人。
6.作者认为什么是人的怜悯心?这一“天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1)人的怜悯心是指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心理,这种心理能克制他自己的自爱心;它是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
(2)意义:怜悯心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基础,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都是从这一品质中派生出来的;它能缓和或克制每个人的自爱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能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帮助他。
1.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附:助读资源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户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等。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后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竖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返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2.背景展示
课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部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
卢梭比与他同时代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百科全书派人物,更富有激进性。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3.人物评价
(1)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但这正是其非凡之处的真正体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绝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正在痉挛发作的人,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但他并不能被认为是强大有力。一个肩负重担,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努力前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2)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炫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德国诗人拜伦
(3)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4)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德
词语 释义
捐弃 抛弃。
摒(bìnɡ)弃 舍弃。
派生 本指江河的源头产生出支流,引申为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
汲汲 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
着(zhuó)眼 (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嗜血成性 嗜:爱好。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勒索,榨取民脂民膏。
字词知识
附:积累卡片
无动于衷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感同身受 感:感激。身:亲身。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返 回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阅读课文,思考一下: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让格黎东认同自己的主张的?然后将下面文字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苏格拉底从一些基本的道理说起,通过层层铺垫,水到渠成地说服了格黎东。他从要尊重道理、尊重人们的意见说起,进一步谈到要尊重①________ ;然后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为例,通过正反论证,从而说明在坚持正义与否这一问题上更要听从内行人的话,否则就会毁灭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并且这个所坚持的东西
学段一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好的意见、明白人的意见
体育运动员要听从医生、教练
的话
比③ 还要重要。在这个基础上,苏格拉底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④ 。隐含的意思就是,活着可能不会活得好,而牺牲则有可能活得好。然后,他把话题转移到了自己是否要越狱这一问题上,那就是要考虑越狱这种行为是不是正当。通过与格黎东的对话,苏格拉底的观点就显露了出来,那就是不能以不正当的行为去报复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⑤ 。
身体是否健康
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自己不能越狱
二、把握观点,体会“劝说”艺术
2.苏格拉底在这场提问中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他的设问有哪些特点?
答案 (1)观点:①要服膺于无可非议的道理,不能由于遇到灾难而抛开自己所讲过的道理;
②要听从明白人、内行人的意见,不管糊涂人、外行人的意见;
③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比身体更贵重;
④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做不正当的事;
⑥不能以坏报坏,以不正当对付不正当。
(2)特点:①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②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格黎东的回答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对方进入他的逻辑轨道。
3.课文通篇以对话的形式写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亲切自然且不枯燥,使读者读来似与智者交流,能够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不只展现苏格拉底的观点,还将格黎东的疑问也写在了里面。格黎东的疑问也是读者的疑问,苏格拉底为格黎东解惑的过程,也是读者的疑惑得到了解答的过程。
③对话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能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苏格拉底的高尚情操与伟大人格。
4.读完这篇文章,你感受到苏格拉底和格黎东各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苏格拉底:①坚持原则,不因个人原因而违背原则;
②为追求真理与正义,勇于牺牲;
③向他人传道循循善诱,使对方从心底接受自己的观点。
(2)格黎东:①勇于直面危险,潜入监狱劝说朋友越狱;
②热爱自己的朋友,信服朋友的观点;
③坚持正义,相信真理。
1.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
附:助读资源
《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
一个非物质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2.走近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经常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后来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
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3.背景展示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字词知识
附:积累卡片
拳拳服膺(yīnɡ) 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
恫吓(dònɡ hè) 威吓,吓唬。恫,恐吓。
诚惶诚恐 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君主忠诚、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极端谨慎小心,以至于害怕不安,也形容极其尊敬、服从或不安。诚,的确。
毕恭毕敬 形容十分恭敬。后也用来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