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节 散文阅读
二轮任务
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散文阅读的答题中,得分率普遍低于小说。容易出现以下失误:
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找不到切入点,句段作用分析不透。
2.散文语言:语言之妙赏析不透,语言特色界定不准。
3.散文特定信息归纳概括:概括不准,要点不全。
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意蕴解读不全,内蕴理解肤浅。
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重点强化散文阅读和解题能力。特别是上述几个常考点,要从审题、答题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突破,以做到审题更加精准,答题更加规范。
研真题·明考向·知晓考查点
温旧知·牢记忆·巩固知识网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首自查·找增点·心中有方向
首自查·找增点·心中有方向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
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我了解二者的区别,因此遇到散文阅读题我不会紧张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我知道对散文思路结构的考查侧重于整体的谋篇布局,行文线索是考查的重点 3.对于分析句段作用的题目,我会从它的内容特点、位置特点及表达特点三个角度去思考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4.遇到概括主旨类的题目,我会特别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对比较含蓄的文章,我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进而提炼中心主旨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5.对词语的赏析,我会分析用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对句子的赏析,我会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6.我知道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小说中是基本一致的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7.我知道散文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它是作者抒情讲道理的主要载体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8.我知道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除了赏析散文的语言本身的美之外,还可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9.我知道散文的意蕴不等同于散文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10.分析主旨意蕴,我会立足于文本,借助于标题、关键词句、作品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 研真题·明考向·知晓考查点
第一步:审标题,明对象,掌握解读钥匙。散文的标题往往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标题有的明示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
第二步:找线索,理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这些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去找线索。
第三步:抓关键,明情理,领悟深层意蕴。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亦可从所写的事件来概括,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议论性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第四步:品语言,悟特色,分析写作手法。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句的含意和作用、语言的特点、语言的风格、语言的技巧等。
研真题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汽,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
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1段“到了适当的机会……提醒你”、第3段“今天是晴天……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可知,“我”带小岫去橘子林是在孩子的提醒之下去做的,并不能说“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B项,“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错误。根据原文第5段末句可知,“我”的兴致一开始就是高的,偶遇车夫修马蹄后,“我”和小岫都被吸引住了,这个变化表明“我”更深地陷入由出游所见而引发的感悟中。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最后6段的内容可知,小岫的心思已经发
生了变化,她此时不再执着于橘子林,而是一心想要回家剪指甲,“小岫不说话”是由于她一心想着剪指甲的事情,而“我也不说话”则是不愿打扰女儿的心思,而非“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B项,“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错误。作者的语气由肯定变为猜测,意味着路上所遇车夫修马蹄之事深深地触动了小岫,让他对女儿是否去橘子林不再肯定。C项,“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文章记述“我”和小岫去橘子林路上的所见所感,“我”和小岫的言行、感受同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者共同决定着文章的节奏,选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错误。依据“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可知。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和结构思路的能力。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结构上,使故事有波折,增添故事的趣味性。“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闻。③突出人物形象,贴切地描写了小孩子的心性。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答: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艺术特色并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三处体现“童趣”的细节,可从文中梳理出富有儿童色彩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条作答。①依据“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依据“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依据“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
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小岫看到修马蹄后,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依据“‘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明考向
年份 卷别 内容出处
2022年 新高考 Ⅱ卷 李广田《到橘子林去》:试题是一篇散文。文章选材独特,饶有情趣,话语朴实自然。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人生,关爱普通劳动者,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
2021年 新高考 Ⅱ卷 废名《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试题是两个相关的文学类文本。两个文本通过“放猖”联系在一起并互相参证。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之美,尊重客观规律,思考写作和教育的关系
年份 卷别 内容出处
2020年 新高考 Ⅰ卷 于坚《建水记》(之四):试题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对建水城的风土人情、街道市井、小巷庭院、饮食场景等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培养审美意识,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文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命题解读
命 题 解 读 选材 特点 1.文本主题。高考重点考查中国现当代散文。题材涉及革命历史、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风俗、生命历程等,描写的是普通的乡村、城市社会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表现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呼应时代主题。
2.文本组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采用的是“散文+小说”的双文本形式,但是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单文本的形式居多,且2022年又回归了单文本的形式
命 题 解 读 考查 能力 1.感受、想象、体验文本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包括感受社会生活的能力、领悟思想情感的能力。
2.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包括分析鉴赏文本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情感态度、体裁特征、表现手法、行文结构、重要词句、语言特点等的能力。
3.对文本的文学价值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包括分析评价文本的主题意向、思想意蕴、文学风格、文学创新等的能力。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包括分析作者的倾向与意图、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5.关联教材的能力,包括迁移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与教材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命题 解读 必备 知识 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2.命题指向
(1)选文凸显“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量”的特征。
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到橘子林去》,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旨在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光辉历史、感受党的初心使命,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2)命题呈现文本内容、能力点与题目呈现形式的统一性。
高考散文命题不同于小说文本,散文往往“随文布点”,而不是刻意迁就僵化的文学阅读教学现状,体现的是匹配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3.命题预测
(1)题型稳定。2022、2021年新高考Ⅱ卷和2020年新高考I卷都是两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2024年高考仍会沿用这种题型。
(2)考点设置。客观题还会继续考查“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主观题涉及的考点包括理解词语文句、把握结构文脉、概括内容要点、鉴赏语言艺术、领悟主旨意蕴和探究文本问题等,同时情境化命题趋势逐渐明显。有可能选择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的散文。
知晓考查点
1.选择题设题方式
年份 卷别 题目
2022年 新高考 Ⅱ卷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 新高考 Ⅱ卷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年份 卷别 题目
2020年 新高考 Ⅰ卷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择题重要考点:
(1)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2)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主观题设题方式
年份 卷别 题目
2022年 新高考 Ⅱ卷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年份 卷别 题目
2021年 新高考 Ⅱ卷 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2020年 新高考 Ⅰ卷 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主观题重要考点:
(1)鉴赏散文的形象。重点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分析某一物象的作用。
(2)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主题。重点考查理解引用某一名言、诗句或材料的目的或作用;分析鉴赏开头或结尾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概括或探究主题。
(3)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重点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某一方面描写的写作意图,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用到的表现手法。
(4)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点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或句子的含意,赏析文章的某一突出的语言特色或整体的语言风格,分析某一人物语言的用意,理解标题的意蕴或分析标题的作用。
温旧知·牢记忆·巩固知识网
教考衔接
知识回扣
考点练透1 分析并把握“形散神聚”的特征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高
分
技
法
一、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读散文应当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体会文章内容。
1.准确、全面地理解“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散文有不少特征,如意蕴深邃、语言优美等,“形散神聚”是其基本特征。“形”就是作者“写了什么”,即表情达意的物、景、人、事;“神”就是作者“为什么写”,即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也就是“情”“理”“志”“趣”。无论是什么文体,文本之“形”,都是为了表现“神”。
2.由“形”入“神”是读懂散文乃至深入领悟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阅读散文,应当抓住“形”的特点,由“形”悟“神”,体会文本内容和主旨。先看散文写了什么——人、事、景、物,再借助文中议论、抒情等文字,领悟到为什么写——感情、感悟、哲理、观点等,从“形”“神”的关系上梳理文本,从而把握行文思路和主旨。
二、分析“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2步走
分析“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这种题型是综合性的,几乎涵盖文本的本质内容。因此,答好这种题型须从整体上阅读全文,按照“形—神”关系来梳理文本。
答题分成两步,先析“形散”,再析“神聚”,无论哪一步,都要做到准确、全面。
典
题
试
做
(2023·炎德英才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泡茶馆
汪曾祺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
从西南联大①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
从联大新校舍,往东,折向南,进一座砖砌的小牌楼式的街门,便是凤翥街。街角右手第一家便是一家茶馆。这是一家小茶馆,只有三张茶桌,而且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茶具也是比较粗糙的,随意画了几笔兰花的盖碗。除了卖茶,檐下挂着大串大串的草鞋和地瓜,这也是卖的。张罗茶座的是一个女人。这女人长得很强壮,皮色也颇白净。她生了好些孩子。中国的妇女似乎有一种天授的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由这家往前走几步,斜对面,曾经开过一家专门招徕大学生的新式茶馆。这家茶馆的桌椅都是新打的,涂了黑漆。堂倌系着白围裙。卖茶用细白瓷壶,不用盖碗。这家茶馆没有什么值得一记的事,而且开了不久就关了。联大学生至今还记得这家茶馆是因为隔壁有一家卖花生米的。这家似乎没有男人,站柜卖货的是姑嫂两人,都还年轻,成天涂脂抹粉。尤其是那个小姑子,见人走过,辄作媚笑。联大学生叫她花生西施。这西施卖花生米是看人行事的。好看的来买,就给得多。难看的给得少。因此我们每次买花生米都推选一个挺拔英俊的“小生”去。
再往前几步,路东,是一个绍兴人开的茶馆。他至今乡音未改。大概他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绪,所以对待从外地来的联大学生异常亲热。他这茶馆里除了卖清茶,还卖一点芙蓉糕、沙琪玛、月饼、桃酥,都装在一个玻璃匣子里。我们有时觉得肚子里有点缺空而又不到吃饭的时候,便到他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吃两块点心。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在绍兴人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绍兴老板借一点。绍兴老板每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我们于是欢欣鼓舞,兴高采烈,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
再往前,走过十来家店铺,便是凤翥街口,路东路西各有一家茶馆。
路东一家较小,很干净,茶桌不多。街西那家又脏又乱,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从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也许是因为风水好。到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闲人、赶马的“马锅头”、卖柴的、卖菜的。他们都抽叶子烟。要了茶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个烟盒——圆形,皮制的,外面涂着一层黑漆,打开来,揭开覆盖着的菜叶,拿出剪好的金堂叶子,一支一支地卷起来。
进大西门,是文林街,挨着城门口就是一家茶馆。这是一家最无趣味的茶馆。茶馆墙上的镜框里装的是美国电影明星的照片,蓓蒂·黛维丝、奥丽薇·德·哈茀兰、克拉克·盖博、泰伦宝华……除了卖茶,还卖咖啡、可可。这家的特点是:进进出出的除了穿西服和麂皮夹克的比较有钱的男同学外,还有把头发卷成一根一根香肠似的女同学。
不远几步,街上有一家老式的茶馆,楼上楼下,茶座不少。这家茶馆门前,有一个小摊,卖酸角、拐枣和泡梨。过了春节则有人于门前卖葛根。这种东西可以当零食来吃,我也是在昆明才知道。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时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
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有删改)
【注】①西南联大:前身是由三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西迁至昆明。
【注】①西南联大:前身是由三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西迁至昆明。
本文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请简要分析。
(1)形散:①取材自由,内容丰富,既写到了联大学子、“花生西施”、绍兴老板等各色人群,又有对当地民间日常生活、风土习俗的描绘;②描写的空间地点自由多样,既写到了凤翥街的多家茶馆,还写到了文林街的茶馆;③运用的表达方式较丰富,富有变化,既有记叙、描写,也有议论。
(2)神聚:①主题明确集中,丰富的内容都是为体现“泡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的主题服务的;②线索清晰,贯穿全文,以空间的推移为线索,移步换景。
/状元支招/
1.分析“形散”可从以下角度:
(1)从选材来看:文章描写“凤翥街口路西茶馆”各色人等吃茶抽烟的情景,叙述“花生西施”的故事;写绍兴人开的茶馆,也写到其关心帮助联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写文林街的两家茶馆,一家规格高档时髦,一家老式又充满市井气息。所写内容丰富,取材自由,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从描写地点和对象来看,文章选择两条街上有多家茶馆作为写作对象,自由而随意,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3)从表达方式来看,“从联大新校舍……路东路西各有一家茶馆”,以记叙为主;“除了卖茶……皮色也颇白净”等,以描写为主;结尾“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以议论为主。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分析“神聚”可从以下角度:
(1)从主题看,文章选择凤翥街和文林街两条街上的茶馆作为写作对象,围绕“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这一话题,从“可以养其浩然之气”“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两个角度展现这一影响。以联大学生的身份,叙述自己在昆明当地亲身体验的风物人情,以文学的形式还原了一幅平凡真实而又生气淋漓的民间市井生活图景。丰富的内容都是为体现“泡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的主题服务的,体现了散文神聚的特点。
(2)从线索看,“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从联大新校舍,往东,折向南,进一座砖砌的小牌楼式的街门,便是凤翥街”“由这家往前走几步,斜对面,曾经开过一家专门招徕大学生的新式茶馆”“再往前几步,路东,是一个绍兴人开的茶馆”“再往前,走过十来家店铺,便是凤翥街口,路东路西各有一家茶馆”……文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线索清晰,贯穿全文,体现了散文“神聚”的特点。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短板 不会从“形散”和“神聚” 的角度回答问题
很多考生只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但读不懂文本,不会从“形散”和“神聚”的角度回答,不能多角度理解“形散”和“神聚”,答题角度无从下手,思考不全面,答题要点遗漏,文本挖掘不深,答案浮于表面。
针对突破
对
点
强
化
(2022·河南名校联盟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儿,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地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乎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有删改)
【分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请分析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答:①所谓“形散”,是指文中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黄昏时的情景,取材广泛,看似拉拉杂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而“神不散”则是指本文虽然材料众多,却有一个统一的主旨:对作者过去人生的追忆。
【解析】本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人生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黄昏时的情景。如作者读高中时北京的黄昏,北大荒的黄昏,尤其是作者回城时所看到的二队的黄昏,再到作者在美国陪伴孙子时所看到的黄昏,又从这些延展到安拉的歌曲《黄昏》和郁达夫关于黄昏的诗句。这些内容看似拉拉杂杂,体现出散文“形散”的一面。虽然本文看似材料众多,内容庞杂,但这些内容都为一个主题所贯穿,将这些庞杂的材料和内容连缀成一个整体,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对作者过去人生的追忆而展开的。这体现了散文的另一面——“神不散”。(共77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节 散文阅读
考点练透2 分析谋篇布局的艺术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散文谋篇布局的艺术实际上是考查结构思路,鉴赏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行文思路的概括、线索的梳理及作用、重点句段的作用三个方面。行文思路主要是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内容。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重点句段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三方面的内容可以分别独立考查,也可以综合考查。
考查热点1 分析行文思路
高
分
技
法
一、掌握三类散文行文思路的类型
写景状物散文 静赏式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参游式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
象征式 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 追怀式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
叙史式 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写人叙事散文 感悟式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二、解答分析行文思路题3方法
题目类型 解题方法
明考型 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题目类型 解题方法
暗考型 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三、解答分析行文思路题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 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总分式】
模式二 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分总式】
典
题
试
做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汽,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的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
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改)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叙述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层次感,层次感具体体现在时间的演进、情节的发展及情感变化等角度,这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1)分析层次:①由文章第1段“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可知,“我”在听到同学的炫耀后,心生向往,萌生去看火车的念头。②第2、3段写去看火车:穿过坟场与森林,克服夜晚的阴森带来的恐惧;带着“兴奋和好奇”,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听火车的声音,未见火车,先闻其声;通过声音越来越大,“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对看火车
的期待情绪进行了具体描写。③第4段,“一股强大的光束”呼应标题“记忆里的光”,“我”“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看到的“镰刀”“锤头”勾连起下文“我”对镰刀锤头的情感体验。④第5段写因火车上的“镰刀”而感到自己与火车有了“亲近”“关联”的特别感觉,引起后文。
(2)梳理层次:一是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车强烈的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二是“我”的行为顺序,穿过森林和坟场、耳贴道轨、听到火车声音、看到火车等。三是情感顺序,即向往——惧怕——兴奋好奇——激动震撼——感到亲近与特别,通过情绪的起伏波澜,层层渲染描绘出“我”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后文写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作了铺垫。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考查热点2 分析行文线索
高
分
技
法
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找出线索并简析其作用;二是已给出线索,要求简析线索的作用。
一、掌握散文线索的内容和作用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 线索 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多用于状物类散文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殊方面:
地点 线索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 线索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人物 线索 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的作用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感情 心理 线索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 事件 线索 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 二、分析线索作用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4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 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 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典
题
试
做
(2022·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供销社
钱红丽
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他在小腰篮底层铺一层稻草,把家里积攒下的鸡蛋一个一个装进去,再在鸡蛋上面盖一块旧布,拎到周冈。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屠夫按照外公的指点,把肉切下,称好,一斤重的样子,迅速在肉上戳一个洞,串起几根稻草,递到外公手上。
肉,一元二角钱一斤。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
我的印象里,外公买猪脚的时候多些,他并非不喜欢吃肉,而是猪脚便宜得多。或者呢,肉也不买,猪脚也不买,外公只买一条鱼,鲢鱼,非常便宜的鲢鱼,几角钱而已。称完鱼,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
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
供销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红糖的味道齁甜齁甜,固本牌肥皂的气味是咸的,芦西酒的味道辛辣芳香……乡下有一个酒鬼,总是偷自家的米换酒喝——他站在巨大的酒缸前等着,售货员用长柄竹勺舀上一勺酒,倾倒于他双手捧着的蓝边碗里。他小心翼翼,像捧着自己的命,默不作声地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去了。等他的婆娘遇见这个醺醺然的挨千刀的偷了米的男人时,她没有什么法子想,许是绝望了,就一屁股坐在门前地上痛哭,一边号啕,一边咒骂,一边把手掌重重拍在地上。
不出几日,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仿佛初次一样的新鲜,也没见一个家从此破碎,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
至今忆起,其人作派,颇有仙风道骨的气质了。酒香让成人世界中颓败的他,多了一丝“仙味”,当然这是隔着岁月的距离,才能被嗅到的。
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煤油装在供销社一只只硕大无朋的圆铁桶里,桶上一角安了一个压力泵的装置。
不晓得为什么?每次打煤油,都要排很长的队,从供销社里一直排到外面去。买几斤煤油,售货员就压几下,亮汪汪的煤油汩汩而出,倾于煤油壶里。每每如此,小姨等在队伍里,我早早挤到屋子里,死死抓住柜台不撒手,为的是让煤油奇异的味道更多地进到我的鼻腔里——无比羡慕售货员姐姐,她不花一分钱,天天都可以免费闻见那么多煤油的味道,太富裕了。
彼时,正值煤油灯时代,家家备有好几只灯盏。那个年代的灯盏,可真是艺术品呢。高脚细腰的模样,玻璃印花的质地,圆形底座,袅袅而上,忽然在中间鼓出一块圆肚子,盛满煤油,漂一截灯芯,划一根火柴,黑屋子瞬间亮了,火焰上方配一只玻璃罩,屋子更亮些,煤油的味道追逐着幽光跃动……
夏天的时候,供销社里还卖海带。海带被搭在铁丝上,晾衣裳一样地齐整,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自小,我们与曲折弯曲的河流生活在一起,不晓得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比外婆门前的白荡湖还要宽阔吗?我是活到三十二岁那年,才去到厦门看见大海的,水天相接处白雾茫茫,浩渺无垠,直如童年的夜空那么深邃。默默坐在海边,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芬芳里有了辽远的咸腥。
供销社的一面墙上,挂了各色花布,也挂毯子。后者都是上海牌的,浅粉底子上织绣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周围开了大朵大朵红牡丹绿牡丹黄牡丹,都是鲜花怒蕊的,逼真得不得了;或者密不透风的红梅丛里蹲了两只翘尾巴的喜鹊,叽叽喳喳的,言犹在耳;也有芙蓉锦鸡图。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这样的芙蓉锦鸡,就是宋徽宗勾连了一辈子的画呀,一纹一皱里都是细致工笔,简直可以将一个心如废井笔如枯椿的人的心思荡漾起来的吧。
上海牌毯子可真结实耐磨啊,拿在手上厚沓沓的,非常有质感,任凭怎样捶洗都不败色,一年一年拿出来,铺在褥子上都是簇崭崭的新。妈妈们素来喜欢以米汤浆被子——入夜,一群骨瘦如柴的小身体滚在毯子上,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
或许,一个幼童所能领略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仅仅止于供销社里那一方小小天地吧。
(有删改)
文章的主要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1)线索:气味或味道。(2)作用:①结构方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记忆呈现出来;②内容方面:便于形象地揭示出每一种生活记忆的特点——世俗气,雅致韵,遥远意,温暖感;③读者方面,让作者笔下的生活在可感之外,更多一层可嗅,消除了读者与作者笔下生活的时空距离。
/状元支招/
第一步:找出线索
从第4段开始写“供销社”内容,第5段整体写供销社味道:“供销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然后依次写了酒香、煤油味、海带味、上海牌毯子的感觉,可见“味道”贯穿文中,使供销社的环境更真实,让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味。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
依据第4段“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第7段“酒香让成人世界中颓败的他,多了一丝‘仙味’,当然这是隔着岁月的距离”,第8段“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第9段“无比羡慕售货员姐姐,她不花一分钱,天天都可以免费闻见那么多煤油的味道,太富裕了”,第11段写海带“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第13段“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可知,作者在以供销社味道为线索时,也展现了生活趣味、人物个性、儿时温暖等,这是生活和记忆的“味道”,给人世俗与温暖相融合的美好感觉。
考查热点3 分析句段作用
高
分
技
法
分析散文中重点句段的作用,首先分析其在文章内容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再根据句段所处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最后总结其在表达方面的效果。
一、掌握散文句段常见的作用
句段位置 作用 首句 或 首段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5.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一般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句段位置 作用 中间 句段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4.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5.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的某些特征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 6.渲染烘托某种氛围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是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句段位置 作用 结尾 句段 1.升华感情 2.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1.首尾呼应(照应)使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如《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内容方面: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结构方面: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故都的秋》结尾段
句段位置 作用
反复 出现 的句 子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句段位置 作用
文中 引述 性、 插入 性材 料(语 句、故 事等) 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二、解答分析句段作用题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四点: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④变式提问,如“为什么要从……写起”“为什么要引用……”“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等。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提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读者感受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从结构上作答即可。
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明确思维方向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另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最后,还要考虑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因此,需要掌握处在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要熟练掌握“核心素养”中的表格内容。
具体思考方向: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①联系本句(段)的含意;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的。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3)两个特殊角度: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句段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典
题
试
做
(2021·课标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①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②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③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
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④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⑤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⑥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侍”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
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⑦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昔日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是“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实际上是考查句段的作用。
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明确思维方向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普希金的临终遗言”在第⑥段。
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①从内容上看:“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句话说明普希金去世时,是各种痛苦压倒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根据原文“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可见,作者认为普希金的巨大痛苦是来自于时代与社会,而不仅仅是个人原因。
②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与标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相呼应。
③从主旨上看: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通过普希金的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人生的思考,“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可见,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与遗言有关。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短板1 分析结构思路找不到答题角度或理解有偏差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分析结构思路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学生由于对散文整体结构布局、局部结构、行文线索等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认知,答题时不知从何入手,结果造成失分现象。
针对突破
1.构建梳理行文思路的知识体系,可以从寻找关键词句,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入手,逐段归纳合并思考,快速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把握依据文体特征来厘清思路结构的技巧,如叙事散文,可以遵循“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等行文格式。
3.规范表述行文思路。线索要明晰,层意概括要准确、层次要清楚,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短板2 分析句段作用要点不全或分析不到位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学生解答这类题时要么思路角度不清、要点不全,要么套用术语、笼统作答,与文本内容的结合不充分、不具体,分析不到位。
针对突破
1.全面掌握分析句段作用题解题四角度(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读者情感或心理角度),规范答题思路,避免出现因要点不全而失分的现象。
2.强化分析意识,在提炼概括要点的同时,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表达效果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答题因套用术语而形成的固化,力争分析全面、到位。
对
点
强
化
(2022·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灯 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⑨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⑩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①,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②吗?雪夜入蔡③,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①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②裴公:指唐代大臣裴度,元和十一年,受命督师进讨淮西叛军。③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1.(改编)【分析行文思路】请梳理本文的结构思路。
答:①文章先总写作者对火、灯笼及光明的喜爱,引出有关回忆;②再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③最后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抒发了爱国之情。
2.(改编)【分析开头段的作用】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结构上,引出下文“我”记忆中许多关于灯笼的回忆及故事。②内容上,采用对比,点明小孩子们喜欢火、光,大人们怕危险而恐吓孩子却自己也点烛,表明大家都喜爱带来光明的事物。③技巧上,引发联想,实写人们喜爱火、光这一类带来光明的事物,自然就让人联想到人们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内心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④情感上,表达了对国家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3.【分析中间段的作用】第④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回忆长工李五和“我”打着灯笼接祖父的故事,照应了第②段的概括描写,引出下文记叙各类灯笼的事例。②内容上,丰富文章内容,村里上灯学,出门慈母吩咐,进门慈母接灯笼再递食品,令人遐想,温馨无比。③主题上,寓意深刻,点明主题,“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可谓感人至深,不仅是上学时的光明指引,远离乡井的奔波者也想有这样的人、归来给予光明指引,就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国家和人民也需要如此的光明指引。
4.(改编)【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②升华主旨,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
5.(改编)【分析线索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示例一)线索:灯笼(物线)。作用:①统率全文,灯笼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一切人物、事件都是在“灯笼”的统领下有条不紊地叙述的;②点明标题,揭示主题,文章通过描写关于灯笼的诸多事情,来表达灯笼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线索:“我”(人线)。作用:①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来叙述关于自己和灯笼的故事,将众多材料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②揭示主题,文章通过“我”对关于灯笼的事件的描述,来揭示灯笼的象征意义,抒发“我”的思想感情。(共70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节 散文阅读
考点练透3 赏析散文的语言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高
分
技
法
理解赏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包含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理解短语的意义要注意短语的丰富内涵和隐喻、象征的意义,与词语相比,涉及的理解空间更大一些。一般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二是赏析文中重要词语。
一、根据不同词语来思考具体的解题技巧
考查类型 内涵阐释 解题技巧
情感 词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1.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厘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或情感词。
3.从本义入手,追根溯源。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会其情感
考查类型 内涵阐释 解题技巧
修辞 词 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手法的文章中 第一步,解释词语本义。
第二步,指明手法,还原词语的语境义,需要联系文本主旨或情感
指代 词 有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 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圈定特殊语境。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厘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考查类型 内涵阐释 解题技巧
特殊 词 1.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2.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彩、语体色彩等)。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或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还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二、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含义“3联1依”法
三联系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托 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三、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含义3步骤
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语境特点
通过审读题干,确定词语所在的语境,不能脱离语境,盲目理解。
第二步:联系主旨,理解词语含义
通读文本,理解文本主旨或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紧扣问题,准确组织答案
要根据问题指向和赋分,分条陈述答案。
典
题
试
做
(2022·河北武安第一次调研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村裁缝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制衣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让人惊讶的是他用画粉袋,一人操作只凭俩手,无需别人帮忙。画粉袋也是用于裁衣料画线的,一条纱线索子从装有白色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将已经铺好絮棉的布面在案板上放好,左手捏着画粉袋口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悬空而过,然后贴于布面,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逢中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一条白线不偏不倚完成。父亲画完绗线,也亲手绗棉,他的动作之敏捷迅速,叫人佩服。他左手捋着棉裤面,右手捏着长长的绗针——那针头几进几出然后针尾一拖,将绗线绷直,几乎将一条绗线绗完。抽一支烟的光景,一条棉裤筒绗完,父亲一手伸进裤筒,一手举起竹尺将棉裤转面儿拍打,这应该是让绗线与棉布絮棉契合。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无论对开襟,抑或右开襟,他都拿手。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做盘扣要先绞布襻子,父亲先将布条裁好,再将布条双对折然后用小手针缝合对折口,少顷,一条条如新生豆角样儿的细长布襻子绞妥,接着将这些布襻条盘成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赶时髦,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往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按期取衣,从不失信。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木质较为疏松,肌理颇有弹性,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父亲用的是职业裁缝专用裁剪,像一只鸟,身如凸肚,单足独立,足尖钝。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就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一副挑子,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后来说我是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也许就是这类微小事让人感动,父亲才被人瞧得起,因而他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记得每年临近年关,父母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农家年终分了红,有了钱便扯布做新衣。此刻,父亲总是点灯熬油先为他人赶做,自家做新衣总是在除夕夜里。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五十年来,他从手工到机制,从坊间织的家纺布,到土洋布、咔叽布、灯芯绒、凡呢丁、毛哔叽、的确良、呢子,从普通童服到成年内衣裤、罩衣、棉衣棉裤,从青年学生装到中山装、国防服,乃至大脚裤、连衣裙……既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也见证了民间服装的嬗变发展,几乎可写一部湘北民间裁缝与服装断代史了。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年逾花甲的父亲,进城居住,离开乡村告别了他的裁缝生涯。他的某些手艺可能失传,至少我们兄弟没人接棒。其实,父亲也曾打过我和大哥的主意,他想在我们之间物色一个接班人。少时,他让我和大哥都上过缝纫机,我打过鞋垫,纹过扣眼,大哥则能够缝纫童衣了,但我们最后都没“上钩”。1970年,有煤矿下乡招工,大哥迫不及待报名,我则光荣应征入伍。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文章最后说“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结束全文,请问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歉疚”的?
①“歉疚”的字面意思是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②联系全文内容看,作者对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有些歉疚”,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裁缝这种传统手艺有可能没落的惋惜、无奈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状元支招/
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语境特点
从题干中“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这句话所处的位置在文章的结尾,判定理解“歉疚”的主要信息应在前面。从文章前面的内容确定作者“歉疚”的内涵。
第二步:联系主旨,理解词语含义
①本义:“歉疚”的意思是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②分析语境义:结合文章内容和结尾“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歉疚”的原因是没能继承父亲的职业,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裁缝这种传统手艺有可能没落的惋惜、无奈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第三步:紧扣问题,准确组织答案
考查热点2 理解赏析重要句子含意
高
分
技
法
一、理解赏析重要句子含意7关注
理解并分析句子的含意,重在考查句子的表层意、语境意和主旨意。要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分析,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要结合语境,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主旨句要结合全文理解,看是否有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
2.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准确理解句意。
3.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把其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4.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反语、双关等)及其效果,进而理解句子的原本意思。
5.对于含意深刻的句子,既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又要理解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由实及虚、以小见大、由表及里)
6.将筛选出的文中的信息,含有的比喻义、语境义、引申义,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进行整合,才能使答案要点全面。
7.必须紧扣住该句话,将原句从头至尾“翻译”(转换)成自己的话。不可断句取义,不可照抄原文,不可另起炉灶,不可写成病句。
二、理解赏析重要句子含意3步骤
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语境特点
通过审读题干,确定语句所在的语境,不能脱离语境理解。
第二步:联系主旨,理解句子含意
通读文本,理解文本主旨或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句子的含意。
第三步:紧扣问题,准确组织答案
要根据问题指向和赋分,分条陈述答案。
典
题
试
做
(2022·河北武安第一次调研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见考查热点1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含义【典题试做】蔡勋建《乡村裁缝》)
文章开篇写到“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根据全文,分析“做出衣裳的是针线”的作用及意蕴。
①结构上,开篇这句话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引出下文写父亲乡村裁缝的职业生涯。②内容上,这句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话语,既道出了乡间职业裁缝凭手艺吃饭的职业特点,也包含着父亲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重。
/状元支招/
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语境特点
题干要求分析“做出衣裳的是针线”的作用及意蕴。从该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看,这句话是文章开篇首句,由此判定要通过分析全文,来确定其作用,理解其意蕴。
第二步:联系主旨,理解句子含意
(1)从本身看:其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体现了父亲勤劳敬业的精神品格。
(2)从位置看:这句话在文章开篇,很显然在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
(3)从说话者身份看:这句话又是出自做“乡村裁缝”的父亲之口,则道出了父亲的一生是凭裁缝手艺吃饭,体现了父亲对裁缝职业的敬重。
第三步:紧扣问题,准确组织答案
考查热点3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高
分
技
法
一、赏析散文语言特色的角度
1.用词之美
(1)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2)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人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1)长句:流畅匀称,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2)短句:简练精美,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
(3)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4)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5)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6)排比句: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7)感叹句:情感强烈。
(8)疑问句:发人深思。
(9)回环复沓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感染力。复沓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情感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10)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11)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5.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6.人称变换美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亲切自然,生动真实,如亲临其境;第二人称兼有拟人味,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拉近距离,给人以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地叙述,自由灵活。
7.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特别是口语、方言俚语所表现出的生活气息、地域色彩、乡土气息。
8.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二、赏析散文整体语言风格角度
风格 特点或作用
豪放 与柔婉 豪放 ①题材雄放,境界开阔;②用词有力度,色彩鲜明;③情感激越昂扬;④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手法
柔婉 所写内容纤巧细致,情感细致缠绵,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 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风格 特点或作用
质朴 与华丽 质朴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用描绘性语言
华丽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手法
庄重 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有趣味
简洁 与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风格 特点或作用
特殊 角度 时代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地域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个性特征明显
语体 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多用方言、俚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多用成语、诗文、典故等,典雅庄重、含蓄深沉
三、不同题材散文主要语言特色
类别 主要语言特色
叙事写人类 平易亲切,形象幽默,庄重典雅
写景状物类 描写比重大,多为细腻传神、生动凝练、富有画面感
议论说理类 以议论为主,多为严谨平易、精辟哲理、气势磅礴、含蓄蕴藉
文化散文类 含蓄深沉、诗意典雅、富有哲理
四、赏析散文语言特色3步骤
典
题
试
做
(2022·河北武安第一次调研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见考查热点1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含义【典题试做】蔡勋建《乡村裁缝》)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举例加以赏析。
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多用短句,质朴自然,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生活气息浓厚;②比喻喻体多来自现实生活,如把父亲剪布比作农夫耕田犁地,形象生动;③大量运用拟声词,如“咔哧”“咚咚咚”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④运用乡村俗语,如“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风格明快风趣。
/状元支招/
第一步:概括特点
题干中已指明“充满生活气息”的特色,这一步需要指出“充满生活气息”的具体表现,即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明快风趣。
第二步:举例分析
(1)运用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如“用剪吃布”等,这些语言平白如话,质朴自然,且多用短句,具有生活气息。
(2)运用的比喻喻体,多来自现实生活。如“父亲剪裁时……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把父亲剪布比作农夫耕田犁地,形象生动。
(3)运用拟声词,再现生活场景。如“咔哧,咔哧,咔哧”“咚咚咚”,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轻松有序的剪裁节奏感,而最后“咔”的一声,写父亲剪裁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这些拟声词的使用,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
(4)运用乡村俗语。如“做出衣裳的是针线”“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这些颇具生活气息的语言的运用,使文章整体风格明快风趣。
第三步:规范作答
根据所给分值,考虑“第一步”有关“充满生活气息”的具体表现,按由主到次分条来作答。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短板1 理解词语含义词不达意
词语在字典、词典中的意义是其基本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是固定的、不变的。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往往包含某种特殊的意义。词语的基本义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是不固定的,词语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也就不同。语境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之不同。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对词语的考查侧重语境义。许多考生往往拘泥于字典、词典中词语的基本义,而不考虑其语境义。
针对突破 坚持三个原则和分类理解
三个 原则 ①词不离句,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是理解词语含义的最小语境
②句不离段,词语所在句的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
③段不离篇,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词语所在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义,这就要以整篇文章为词语的语境来理解
分类 理解 ①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②隐含义,主要指词语的深层含义,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词语的字面义而言的
③临时义,是对于词语的固定意义而言的,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体现的意思,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④附加义,作者从词语的感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意义
短板2 理解句子含意浅表化
理解语句含意实际上是考查句子的表层含意、语境含意和主旨含意。解题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只能分析出句子的表面意义,没有从深层意义上进行分析。
针对突破
对
点
强
化
(2022·浙江省Z20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悼易水
张承志
①我也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
②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汽,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③清夜在暗色中南望,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1)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④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
⑤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乱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
⑥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岁,第二次十八岁。
⑦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据我所知,至少有三支人马都以登上狼牙山的棋盘砣峰为夸功资本。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当年的朋友们在心底的意识里,大概都觉得自己也属于那样的烈士吧。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⑧感谢中学语文课,人人都背诵过《荆轲刺秦王》的段子。还有,那时流传着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一些旧作,其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令我至今偏爱北方。
⑨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来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天就纷纷扬扬地下雪了。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矗立着纪念塔的棋盘砣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
⑩在棋盘砣主峰上,遥遥望去远方有一线蜿蜒着晶莹的光亮,我们都猜那就是易水。大家默哀似的,一时都哑住了,久久地凝视着那闪烁着的白线。
第二次也是隆冬。
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当囚徒被遣返——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易水已经是我们的旧友。
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如今那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看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
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
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种解释。而如今,无论是易水还是狼牙山,都从中国人的意识中褪尽了。今天这样突兀地忆起易水,不仅觉得寒意袭人,而且觉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绝自己的。
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
每逢提襟涉渡,总觉得上游人烟繁殖,工业林立,河水浊腻不爽。想起当年易水的清纯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读罢,呆坐良久,周身麻栗阵阵。
古人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勇者,看来研究体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而今,作为勇者的古人,还有那道沉默的易水,也许永远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们的秘密了。
汉文明之中的烈士传统,好像已经在易水两千年的淘刷之下,一去不返了。
答:(1)“烙”字既有力地突出了“暑昼正午”炎热、残酷的特点,又包含了人无法触景生情、回忆易水的痛苦之情。
(2)“潜”字突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作品对我思想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解析】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在句子中的语境义。(1)句中的“烙”字,既反映了天气的特点,又表现了人的情感。(2)句中的“潜”字,针对的是课本上的优秀作品对“我”思想的影响。
2.(改编)【理解句子含意】作者在第④段说“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个人经历,在作者的认知里,易水的风骨都属于冬季,“炽日之下”他难以感受到这种风骨,所以无法回忆。②“易水”“遥遥”象征英雄豪杰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被人淡忘而离我们远去。③“炽日之下”隐喻当下喧嚣、浮躁的物欲世界,“我”对易水的怀念会被这个世界认为是乖僻,作者以此句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愤慨。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读懂前后文的语境内容。准确作答这道题,必须解决“无法回忆”的问题,找到作者“无法回忆”的原因。结合文意可知,有季节原因、象征原因和情感原因等。
3.【赏析语言特点】请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
答:①善用叠词。如“寂寂”“纷纷扬扬”“朦朦胧胧”“暗沌沌”等,不仅准确地描摹了环境,更加增添了音韵美。②句式整散(长短)结合。如“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整散、长短的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③妙用拟人手法。如“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一句中,“挑”和“静默”,生动又别有情趣地写出了棋盘砣主峰的高耸与沉稳。④将简练的叙事性语言与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相结合。如“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是简练的叙事,“朦朦胧胧
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是细腻生动的描写,两种语言交错,使文章详略相宜,节奏鲜明。⑤语言文白兼容。如“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是典雅的文言语言;而“阎王鼻子”“小鬼脸”则是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语言融通俗与典雅于一体,使文章别有韵味。
【解析】要求针对第⑨段的语言进行赏析,先找到具体的语言特点,然后举例加以分析即可。
4.(原创)【赏析语言风格】有人认为张承志的散文语言具有典雅古朴的风格特点,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答:①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如“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在萧萧寒风中看村野如烟”等,语言质朴,而“掬”“销肠伤骨”“碎动呜咽”“凝滞”“萧萧”等词具有古代的风格,显现出古色古香的风味。②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如“人人都背诵过《荆轲刺秦王》的段子。还有,那时流传着一些旧作,其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显得语言高雅。
【解析】题干已经给出了“典雅古朴的风格特点”,要求结合文本分析。作答时应紧扣“典雅古朴”,分析出“古朴”体现在哪里,“典雅”体现在哪里。(共57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节 散文阅读
考点练透4 分析概括内容要点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概括特定信息
概括特定信息是指围绕文中人、事、物和景四个主体关涉的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定向概括。这类特定信息概括题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
高
分
技
法
一、如何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1.准确定位——对内容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确定的范围来进行。这个范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以严谨的层次呈现,有时以散落在文中各个地方的形式呈现。要想正确、完整地筛选信息,首先要把范围确定好。
2.全面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注意进行信息比对,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3.整合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
4.顺畅连缀——用归纳转述、概括分析的语句,连缀要点,力求连贯。
二、概括特定信息的3种方法
1.直接摘录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2.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作答时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3.意义综合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三、概括特定信息3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指向
通过仔细阅读题干,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文路,锁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必须理清全文结构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取信息,整合答案
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取材”。其他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有些要点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最后把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整合,合并同类信息,引述原文关键词句,整理出答案要点。总之,概括特定信息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
典
题
试
做
(2019·北京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京的“大”与“深”
⑥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地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
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⑦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指向
题干明确指出该题概括的信息点是“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原因。题干中所给句子也点明了答案要点的陈述主体应是“北京文化”,陈述的内容是北京文化与“胡同”“人家”的关系。
第二步:理清思路,锁定区间
该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的第⑥、⑦段。
第三步:提取信息,整合答案
由第⑥段中“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一句,调整陈述对象为“北京文化”,整理出答案要点一:北京文化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这个要点是谈北京文化与胡同民居的关系。由第⑥段中“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以“北京文化”为陈述对象,并提取这三句中关键词语,整理出答案要点二: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个要点谈的是北京文化与北京市民的关系。
由第⑦段“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提取整理出答案要点三:走进胡同深处,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概括内容主旨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热点2 概括文本主旨
高
分
技
法
一、概括文本主旨6方法
1.标题提示法
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
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串联层意法
先归纳每段或每层的意思,再将每段(层)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5.因文而异法
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写人为主 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 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 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
游记 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
6.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概括文本主旨3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概括方向
有的题目直接要求概括主题,有的则从概括作者情感的角度设问。审准题目的设问角度,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第二步:定向读文,寻找答案依据
如果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则要重点浏览每一段,尤其是开头段和结尾段中的抒情议论部分;如果是对散文主旨的概括,则要关注散文的题目、内容、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第三步:规范表述,表明答案要点
无论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还是主旨的概括,都尽量用“表达了”“抒发了”“揭示了”“表明了”等规范术语作答,还要注意分条表述。
典
题
试
做
(2022·江西赣州期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 食
学 群
①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②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③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④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⑤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⑥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
⑦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⑧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⑨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⑩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请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__
(2)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黄土上,烈日下,风雨中,农民播种、拔草、收割,一年又一年,腰弯了,背驼了。那一粒粒饱满的粮食里,流淌着农民的汗水、农民的心血。爱惜粮食,是对农民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敬畏。惜食惜福,从我做起。
/状元支招/
解答本题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标题“粮食”直接点明文章的话题,不难看出作者借助写“粮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解答第一问“概括全文主旨”时,可运用“串联层意法”。层次的划分及每层的层意如下:
第一层 (①~③段) 从问候语写起,引出本文的话题“粮食”,显示出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
第二层 (④~⑦段) 通过“养猪”这个农村生活场景,表达出珍爱粮食,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第三层 (⑧~ 段) 写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不尊重,对粮食的“篡改”,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答第二问“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时,须根据第一问概括出的主旨,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短板 概括内容要点缺少归纳意识
有些考生可能会错误地将一个要点设置为两个要点,导致答案不规范,体现不出考题要考查的概括能力。
针对突破
为避免出现上述失误,需做好以下两点:(1)留主舍次: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加以扼要叙述,不是照搬原文,也不是简单地摘录词语组合,而是一个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提取主要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2)寻找“上位”:文章中的每句话、每一段都有它的意图,这个“意图”就是“上位”概念。归纳概括,就要有寻找“上位”概念的意识。
对
点
强
化
(2023·天一大联考开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蜡炬成灰泪始干
宗 璞
①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几个月都奔走于医院。在等待第三次手术的一个夜晚,我披衣坐在床上,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不会死,可是以后再无法写作。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捻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
②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自191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他从没有离开过哲学。
③父亲那是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父亲的哲学不是空谈哲理,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④他在1942年写的《新原人》中提出了他的境界说——他的哲学的灵泉。此书自序一开始就写了张载四句,接下去便说:“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听人说有哲学教师讲张载四句竟至泪下,可知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这种深情的人并非少数。
⑤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吗?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
⑥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着,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
⑦父亲久病后,偶然颤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1982年,父亲写了一首诗:“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他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前面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⑧父亲那一代人的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⑨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父亲的执着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方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霄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⑩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霄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含义,那境界,有谁领会。
我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在屋中走来走去,想倾听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但是只有寂静。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三十三年;无论是否成为盲人,我都会这样坐下去。
1.(原创题)【概括段意】试概括第⑤段的段意,并分析该段的妙处。
答:(1)段意:记叙父亲最后十年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方式和他对“苦”的回应。
(2)妙处:①真切地记录父亲写书和回答朋友好意的话,感染读者;②更好地衬托父亲形象,用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来与父亲对比,用朋友好意地劝说来写父亲的感叹,烘托父亲的形象;③点明标题,引用诗句赞扬父亲。
【解析】该段共有六句话,对其进行概括即可。分析妙处可从内容、形象、点题等方面入手。
2.【概括特定信息的内容】作者在叙述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时,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简要概括。
答:①介绍父亲开始写作的时间和他的年龄。如“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②叙述父亲在写作这部书时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热爱祖国。如“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记录下父亲最后十年特别是后两年写作这部书的相关事情。如“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他躺在病床上的言论等。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作者在叙述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时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找到作者在文本中叙述父亲写作这部书的段落,主要在第②、③、⑤、⑥段,筛选出内容,再加以概括即可。
3.(原创题)【概括主题】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本文通过对父亲为人、治学、思想境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记叙,表现了父亲科学研究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的思想,赞扬父亲不以写书为苦、勤奋执着的品格和富于担当、热爱祖国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继承遗志奋勇向前的决心。
【解析】概括主题,可先对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如文章写了父亲的为人、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父亲对“我”的教育等内容,然后拓展其表现的内容、赞扬的内容,最后总结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原创题)【概括情感】这篇散文的开头和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①作者在患目疾遭遇不幸时,想起父亲生前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给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决心,抒发了女儿对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崇高精神影响的感激之情。②作者描写父亲历历在目,“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捻须,面带微笑”“想倾听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抒发了作者对父亲逝去的伤心之情和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要求结合文章开头、结尾段来概括作者的情感。首先要对开头、结尾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再体会作者要抒发的实际情感。
5.【概括特定信息的原因】“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文章的标题,也是“父亲”精神的主要体现。你觉得哪些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父亲这一精神特征的形成?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①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坚持对张载四句话所蕴含精神的向往,历经磨难、不改初衷,就是为了能使国家太平、天下百姓安身立命。②浓厚的兴趣和苦中作乐的精神。他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不以写书为苦,反而能把对储备的知识进行细细咀嚼当作一种乐趣,对哲学专注、执着,有着不可更改的深情。③淡泊名利,用心血去做事。父亲安静地在家里坐了三十多年,不为取得的一点浮名而得意。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哪些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父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这要结合父亲写书执着、淡泊名利和热爱祖国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总结。
6.(原创题)【概括特定信息的作用】文章第⑩段不再继续叙述父亲研究哲学、创作文学作品,这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第⑩段不再继续叙述父亲研究哲学、写作书籍,而是转而叙述父亲教诲我做事、做人,其作用有:①能从不同侧面表现父亲的为人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崇高,并承接前面所述内容;②一方面从女儿受教育的切身感受写父亲,描写更细致,表达更细腻;另一方面从家庭的角度写父亲教育子女,给人以亲切之感,这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能吸引读者。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特定信息并分析其作用。先要概括出文章第⑩段写了什么内容,再从整篇文章来看,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可以看出第⑩段是从个人、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写的。
7.(原创题)【概括标题的意蕴】试概括“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①父亲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直到去世;②父亲一生具有像蜡烛一般的奉献精神;③中国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有执着顽强、薪尽火传、光大学术、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标题的意蕴。意蕴是分不同层次的:基本层次是父亲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上升一个层次则是父亲一生的奉献精神,最高层次则是指向像父亲一样的中国那些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们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精神。(共37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节 散文阅读
考点练透5 鉴赏表达技巧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高
分
技
法
一、散文表达技巧的4大构成
修辞 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表达 方式 记叙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表达 方式 描写 描写 角度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 手法 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议论 散文中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 手法 联想、想象、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
行文 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
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鉴赏散文表达技巧3步骤
典
题
试
做
(2023·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
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
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
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
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文章第4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老腔的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状元支招/
第一步:用了什么手法
(1)从关键词“像”及后面内容可判断,此句运用了比喻。
(2)根据“这是……抑或是……也像是……”可知,此句运用了排比。
(3)“陷入遐想”“甚至让我想到”提示我们语段全部内容,都是作者听老腔后展开的联想。
(4)“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化用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化用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第二步:表现了什么内容
(1)“啸响”“细近于无的柔声”一个形容老腔的奔放,一个形容它的婉约。
(2)三个“是”组成的排比句描写的是听者“我”丰富的内心感受。
(3)联想的事物有共通点,它们都是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明老腔的起源。
(4)化用诗句写听老腔的感受。
第三步:有何效果(作用)
(1)比喻,将无形的声音用形象可感的画面描述出来,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2)排比,强化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3)联想,突出了老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特点。
(4)化用诗句,使表达更有诗意,更有文化底蕴。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短板 表达技巧效果分析笼统
鉴赏表达技巧题一般都是多向切入,学生在此出现的问题最多。重点表现在分析表达技巧效果时,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
针对突破 要解决效果分析笼统,需要“两结合”
1.必须与内容相结合
学生分析表达技巧效果时,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务要牢记: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必须与语言相结合
书面解答时,要从文中相关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而定。
对
点
强
化
(2022·宁夏石嘴山市高三最后冲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沙海一苗树
梁 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齐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
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
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
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
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⑤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⑥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1.(改编)【鉴赏表达技巧】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1)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设问。②表现手法:铺陈、欲扬先抑。(2)好处:衬托达拉特旗这个地方因风沙造成的恶劣环境,渲染了风沙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
2.(改编)【鉴赏修辞手法】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简要分析。
答:①拟人。“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形象地表现出小树苗在沙漠中艰难生长的情态。②比喻。“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极力写出了沙漠被改造后的美景。③夸张。“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写出了玉米地浓密的特点。④排比。“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突出了三十年后官井村的巨大变化。
3.【鉴赏表现手法】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1)①四十年前的官井村,黄沙肆虐,庄稼难有收成;②三十年前的官井村,高林树种树致富,村民纷纷效仿;③2018年的官井村,绿盖四野,人均收入两万元,远近闻名。(2)①对比。②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年的面貌作对比,突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4.(改编)【分析记叙角度】这篇散文在人称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①主体叙事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文,所见所感真实可信;②中间穿插第三人称“他”,借村主任、高老汉的二儿子之口叙说治沙情况,自然得体。
5.(改编)【鉴赏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①使用了对比(欲扬先抑)、借物写人的表现手法,通过库布齐大沙漠环境及当地人们生活的前后不同的变化,用一苗树写当地人们的治沙种树精神。②叙述人称上以第一人称为主,穿插第三人称。③语言既有纪实性,又有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