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1 21: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
1.人物品质
2.悲愤感情
3.经典语言
预习提示
1.背景,3.18惨案,污蔑,暴徒。刘和珍。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2.出离愤怒,广有羽翼,桀骜不驯,殒身不恤。
任务一、梳理结构,人物品质
1.结构
一二节,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缘由
三四五节,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六七节,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2.刘和珍形象
身份,性格,品质,经历,遭遇,才华。
事件是把握人物形象的第一抓手。
预订《莽原》,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徒手请愿牺牲。
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热忱爱国,勇于担当。
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突出刘和珍的善良温和,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任务二、说与不说的矛盾
作者一方面说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鲁迅感情,悲愤交织
文中7处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7.呜呼,我说不出话
具体分析
1.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刊物,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3.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提醒“庸人”保持记忆,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5.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遇害的事实,面对惨案过后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6.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接着第四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7.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小结: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却难以言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任务三、警策语
注意修辞,句式。反复,反语,短句。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暴徒”一词的引号,既是一种引用,更是一种否定,同时表达出作者的震惊,杀了人,还要污蔑人,是何等的无耻下流!惨象来源于暴力,是对段政府的控诉;流言来源于无耻文人,为虎作伥,尤其恶劣!前后是递进关系,层层深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2)反复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期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出坚定的语气,激励着人们反抗。
(3)“伟绩”“武功”本来都是褒义词,这里是反语,是对中外杀人者的辛辣讽刺。
(4)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以“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社会在前进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的艰难行程。同时,作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成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斗争方式的思考。
(5)引用陶潜的诗歌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意义不大,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精神永流传”之意。
(6)“苟活者”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些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也能逐渐觉悟起来,摆脱麻木;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这个句子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给人以激励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