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一章
人教版
第二节
土 壤
Observing the soil
观察土壤
01
The main formation factors of soil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2
目/录
CONTENTS
The fun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il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03
Classroom testing
课堂检测
04
0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课程标准
02
运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某地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
结合各地土壤标本,判断形成该土壤的地理环境;
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合理利用土壤,懂得土壤的养护
学习目标
03
分析并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重点难点
教 学 分 析
新课导入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亚马孙和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观察土壤
Observing the soil
ONE
learner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
①定义: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
②构成:
1
2
3
4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土壤的“血液”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在于土壤空隙中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
②构成: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①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黄土等。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①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黄土等。
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减少则成灰色。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①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黄土等。
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这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低产贫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①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黄土等。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①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黄土等。
紫色土是由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四川盆地,在一些南方省市的盆地中也有分布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粒径小
粒径大
石砾
砂砾
粉粒
黏粒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A.成分:以砂粒占优势
B.特征: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C.判断: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砂砾的感觉,干时有沙沙声,湿时无可塑性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A.成分: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B.特征: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C.判断:除了砂土和黏土类的可以粗略归为壤土类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A.成分:以黏粒占优势
B.特征: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C.判断:搓捏时有细腻感,可见到光泽面,干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粒径大小 大 中 小
通气透水性 强 良 差
保肥性能 弱 良 强
土壤质地 松散 适中 黏重
是否易耕作 易 最易 不易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一般反映的是土壤垂直变化。森林土壤剖面:最为复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黑色或灰黑色
溶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层沉积、积累,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坚硬的岩石
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观察:
②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一般反映的是土壤垂直变化。
森林土壤剖面:最为复杂。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保肥保水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The main formation factors of soil
TWO
learner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成土母质:
①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
②作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成土母质:
①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
③形成过程:
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土壤
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生物作用:
①作用: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②作用过程: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生物作用:
③不同生物的作用形式
生物作用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通过生物循环,有机质的积累和营养元素的富集
排泄物、分泌物、残体、提供有机质
扰动土壤,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孔隙度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促进成土过程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气候作用:
①作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气候作用:
②不同气候环境对土壤的影响: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气候作用:
②不同气候环境对土壤的影响: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地貌作用: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山坡土壤发育程度分布示意图
有机层与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母岩层
较粗
较细
土壤颗粒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
陡峭的山坡,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地貌作用: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时间作用: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 1000年
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深厚,大概在1m左右,按照土壤的形成时间,需要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才能形成如此后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通过对水稻土的耕作、排水、施肥、排盐、翻耕等农业生产活动的改造。使得水稻土肥力增强,适宜水稻的生长。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合理改造: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合理改造:
不合理利用:不合理的灌溉、施肥、农药、高强度使用等行为,会造成土地盐碱化、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从而使得土壤失去肥力,无法耕作。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是土地盐碱化形成的重要人为原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课堂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现象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1 成土母质 岩石是紫色的,形成的风化壳也是紫色的,即土壤的矿物质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2 气候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土壤相对瘠薄。同时受气候影响,东北一年一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3 地貌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The fun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il
THREE
learner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的功能:
【课堂思考】据图分析土壤在地理环境的中的作用?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功能
功能一
功能二
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大圈层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地球面貌,是万物之本。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功能
功能一
功能二
功能三
功能四
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大圈层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地球面貌,是万物之本。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即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还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土壤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物质基础。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的养护:
改良
养护
对于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人们会设法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的养护: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自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粮食高产。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的养护:
改良
养护
对于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人们会设法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对于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土壤的养护:
休耕轮作
绿肥作物养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课堂小结
0 4
课堂检测
… …
…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东北平原地区的耕地从开发初期的“插根筷子就能发芽”,变成了现今的“大沙包、破皮黄、咋上肥料不长粮”。图为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变化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黑土地( )
A.淋溶层薄 B.淀积层薄 C.腐殖质层厚 D.母质层厚
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土壤肥力较高;结合所学可知,腐殖质属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腐殖质层较厚,说明土地肥力较高,C正确;淋溶层较薄与土壤肥力无关,A错误;黑土地的淀积层应该较厚,B错误;母质层与土壤肥力无关,D错误。故选C。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东北平原地区的耕地从开发初期的“插根筷子就能发芽”,变成了现今的“大沙包、破皮黄、咋上肥料不长粮”。图为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变化图。为改变黑土地不长粮的现状,应( )
A.增施熟石灰 B.采用深耕技术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行秸秆还田
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黑土地不长粮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降低;结合选项,增施熟石灰主要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A错误;采用深耕技术会破坏土壤结构,B错误;大面积植树造林并不能立刻改善土壤肥力,C错误;实行秸秆还田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粮食生长,D正确。故选D。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频繁的土壤扰动和不合理的秸秆处理方式,是导致我国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多发、黑土退化和流失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免耕法(即少翻动土壤与作物残茬还田)能够有效防止黑土流失,恢复土壤肥力,适用于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a)与免耕法(b)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东北地区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C
【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很难形成暖湿和暖干的环境,AB错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气候湿润,D错误,C正确;故选C。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频繁的土壤扰动和不合理的秸秆处理方式,是导致我国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多发、黑土退化和流失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免耕法(即少翻动土壤与作物残茬还田)能够有效防止黑土流失,恢复土壤肥力,适用于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a)与免耕法(b)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作物残茬还田有利于( )
A.增加种植次数 B.减少土壤水分 C.改善光照条件 D.减轻风力侵蚀
D
【解析】作物残茬还田可以覆盖表土,减少风力侵蚀,D正确;遮挡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光照,C错误;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B错误;东北地区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作物残茬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但不能增加种植次数,A错误;故选D。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频繁的土壤扰动和不合理的秸秆处理方式,是导致我国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多发、黑土退化和流失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免耕法(即少翻动土壤与作物残茬还田)能够有效防止黑土流失,恢复土壤肥力,适用于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a)与免耕法(b)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使作物根系更加通气透水,主要得益于( )
A.作物品种改良 B.土壤生物增加 C.地下水位下降 D.人类践踏减少
B
【解析】免耕法,少翻动土壤与作物残茬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活动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加土壤生物,使作物根系更加通气透水,B正确;作物品种改良主要是与基因相关,A错误;作物残茬还田可以保持土壤水分,但对地下水位影响较小,C错误;免耕法可以减少人类践踏,但对土壤透水通气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D
【解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关系密切,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丁地只有一层风化基岩,说明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正确,甲、乙、丙在风化基岩上都有沉积物分布,故发育程度都较丁高,ABC错误。故选D。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 )
①有机质的积累②岩石风化③地下水吸收④养分元素的富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解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①④正确。生物对于岩石的风化、地下水吸收作用较弱,②③错误。所以选D。
课堂检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
… …
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如果该示意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 )
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 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
C
【解析】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土质黏重,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感/谢/观/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If the road is blocked and the journey is long, it will arrive
人 教 版
WORK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