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课。
统编版教材实行双线并行,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编排课文。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文篇幅短小,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
在此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之后,五年级下册还将进一步体会文章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前后勾连,整体观感。
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从时间上说,作者选择了“黎明”“早晨”“夜晚”和“黄昏”四个时间段;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从用词上来说,“微微、红紫红紫、漆黑漆黑、蒙蒙、翩翩”等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本文的字音字形可以通过自学、互学等方式解决;具备一定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能力,能初步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但较少接触动态描写,对欣赏课文的动态美具备一定难度,同时对理解本文的意境有难度。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具有多重的审美价值,可抓住一个“美”字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教学中可基于教材中的审美元素,通过朗读、多媒体融合教学、创作等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内容美、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在语言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进而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凸显“语文味”。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让学生从声、色、情、形等多个维度感受四季之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迅速融入较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句段,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并能借助仿写的形式,挖掘大自然中具有审美要素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并能借助仿写的形式,挖掘大自然中具有审美要素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启美之行
1.师生共读散文短诗。
教师创设诗意情境,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改编成散文短诗,师生配乐合作朗读。
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
染上微微的红晕
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
漆黑漆黑的暗夜
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
即使是
蒙蒙细雨的夜晚
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
闪着朦胧的微光
在飞行
着实迷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理解美的语言,再现美的情境,感知美的内涵,展现美的韵律,表达美的意蕴,进而深刻感知文章结构的匀称协调之美。
2.回顾旧知,赏结构美。
师:短诗描绘的是“春之黎明”“夏之夜晚”(板书),优美的文字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动态之美)。(即场板书:动态之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两个时刻,它们是(生:“秋之黄昏”和“冬之早晨”)(板书)
(二)品读想象,与美同行
1.回忆学法,掌握方法
师:同学们,第一课时中,我们感受春之黎明和夏之夜晚的动态之美时,有什么好方法呢?
学生汇报:找景致——多角度感受动态美——带着感受朗读
2.品读想象,赏秋之美
(1)自读感悟:课文中,你感受到秋天哪些动态美呢?
师:同学们,请带上学习的好帮手(课件出示学法:找景致——多角度感受动态美——带着感受朗读),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寻秋之美。
(2)交流感悟,共赏秋之黄昏。
师:秋天最美是黄昏。同学们,谁来分享畅谈作者笔下的 秋之美。
预设1: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品读“点点”、“急急匆匆”、“归”等词语。
① “点点”:借助对比阅读的方法,出示周作人译文“夕阳很辉煌的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的飞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体会“点点”一词所展现动态美。
②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出疑问:放学时,同学们为什么总会急急
匆匆回家去?引导学生体会归鸦回窠的动态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③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关注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的动态场面,朗读时要适当加快节奏。)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化解理解上的难点,激活言语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结合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既能帮助理解,也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
预设2: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采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教学,结合动图,引导学生理解“成群结队”和“比翼而飞”。
① 结合动图、视频理解“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引导学生体会动态之美。
② 结合词语“成群结队”、“比翼而飞”,感受作者心情“感动”。
③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关注“成群结队”、“比翼而飞”的壮观场面,朗读时要适当加快节奏。)
预设3: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① 播放音频,感受“风声、虫鸣”。
② 学生展开想象,畅谈所想画面,感受动态美,同时体会作者心情——“心旷神怡”。
③ 指导朗读。(宜舒缓,感受安静与秋之黄昏的辽阔高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图文对照阅读,促进对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让语言在大脑中留下美的“图像”。)
(3)师小结:作者从视觉、听觉和感受方面为我们描绘出秋之黄昏的动态之美,现在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配乐齐读)
这样美的文字,就像一首诗,你能把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三)合作交流,悟冬之美
1.回忆学法,提供支架(找景致——多角度感受动态美——带着感受朗读)。
2.借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作者笔下,冬天哪些地方体现动态之美?(结合学习任务单)
赏美备忘录
我从 (句子/词语,不限一处)感受到冬天的动态美,我的体会是: (做好发言分享备)。
3.学生展示,师点拨。
预设:“白霜”与“炭火”一静一动,一黄一红(动静、色彩对比动静、色彩对比),韵味独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手捧火盆穿过长廊’不仅体现冬日情趣,也体现作者感受——心情闲适。
4.指导朗读。
(四)读写结合,感悟自然之美
师:同学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从视觉、听觉和感受方面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出示校内美景图片,供参考)
1.学生进行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从不同角度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大自然的一个景致。
2.学生交流评价,同赏美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文字优美,是学习描写景致的范例。同时关注阅读目标与习作目标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由读到写的读写融合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真正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四、诗意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之美已在我们的课堂里流淌着,让我们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我们这次寻美之旅吧!
四季之美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美美与共,
与你齐赏自然之美。
五、作业设计
结合“双减”政策布置作业,设置“选做”与“必做”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必做)
2. 推荐阅读周作人先生的译文《四时的情趣》。(选做)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