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2 13:0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体会构思写法的精妙;分析形象特征的独特,感悟人物的家国情怀;通过背景策略的运用,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同时创意一个课堂活动:用思维导图助读,探究“隆中对”的内容。
【学情分析】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思维能力: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审美创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文化自信: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活动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任务1.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
刘备有心匡扶汉室,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而自己又被逼屯兵新野,无立锥之地,当时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刘备到襄阳访贤士司马徽时,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徐庶离开时,也“回马荐诸葛”。这样,有雄心壮志的刘备就更加想得到这个人才,于是三顾茅庐。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情节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刘备转变局势的一个轴点,也是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一个关键,所以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任务2.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
拜谒(yè) 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有时难免产生惰性。这就需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任务3.疏通疑难语句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疑难语句。
(3)把经过组内讨论也不能解决的疑难语句提交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预设:
①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
②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您,已经在文几上给您写信,信中留有我的名字,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
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虽是古代白话小说,但是元明时期的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所以须疏通课文后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不理解的语句再在组内讨论,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活动三】自读课文,读懂情节
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极力邀请诸葛亮出山。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既是对疑难文句是否疏通的一个检测,也是对选文主要情节的一个梳理,为下面的细读做铺垫。
【活动四】细读片段,读出性格
师: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1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预设:
课件出示: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预设:
课件出示: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
关羽——委婉、稳重。
张飞——直爽、莽撞、义气。
(3)分角色朗读第1段,要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朗读叙述部分,三人分别朗读关公、刘备和张飞的语言。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设计意图】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人物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第1段中的语言描写可以作为写作的示例范文,供学生研读借鉴。
结束语: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激发思考
师: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段,分析了刘、关、张这结义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亮真有此才吗?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凭什么能请诸葛亮出山呢?读过《三顾茅庐》后,你能不能各用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和诸葛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刘备——诚、敬(用诚心和敬意来打动诸葛亮)
孔明——智、淡(有超凡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设计意图】前一课时学生在疏通课文时就已经熟悉了文章内容,这样设计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又考验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这个问题在自读中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活动二】研读刘备,“诚”“敬”有加
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和敬意?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例句 分析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竟下马步行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等待时间长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言语谦卑,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岁,刘备自称“愚夫”,却称孔明为“先生”,并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设计意图】着眼于课文标题,与课文编者对话,刘备显然是这篇节选的主要人物,理解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无裨益。
【活动三】研读孔明,“智”“淡”兼备
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
预设:第3段的“隆中对策”部分。
任务1.诸葛亮的“智”
师:请同学们齐读“隆中对策”部分。
学生齐读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分析天下形势:
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提出战略方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师:同学们,关于孔明的智慧,文中有一句话评价得非常中肯,是哪一句?让我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任务2.诸葛亮的“淡”
师:我们再来研读诸葛亮的“淡”。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发言交流,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举例 分析
自吟诗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个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刘备邀请他出山,他婉言谢绝 无意功名
诸葛亮最后又答应了刘备,是因为刘备以“苍生”为请,以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愿效犬马之劳” 虽淡泊名利,但更关心人民疾苦,忧念天下
嘱咐诸葛均不要荒芜田地,“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任务3.总结诸葛亮的形象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隆中对”这一段,军事、政治、外交无所不包,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给刘备制定战略方针和立国计划提供了参考。后来,三国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同时又是孤高淡泊的。研读诸葛亮,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活动四】分析手法,提升素养
师:同学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他们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你分析一下,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侧面描写:(1)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
(2)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3)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
教师小结: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烘托、衬托的手法,即烘云托月法。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将众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展现了出来,使得《三国演义》历经百世而弥芳。
【设计意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在这篇文章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本板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明突出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描写人物时运用这种写作技法。
【活动五】拓展延伸,激趣阅读
发散思维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呢?请列举出来。
预设: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
【作业布置】
1.基础型作业:课后读读写写注音
2.提升型作业: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安全教育】
遵守交法,安全你我他,幸福每一家。
【教学反思】
1.思得:
2.思失:
3.思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