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研组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核心素养要素 经历过程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迁移运用
素养应用与实践 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口算乘法 课 型 新知探究课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2023.11.5
教学内容解析: 该课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还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后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好准备。
学习目标确定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口算的算理。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课前提前预习 回忆乘法表
关键问题解决 明确算理,归纳计算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口头回答+实践展示+书面检测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1.想一想,填一填。 15里面有( )个十, ( )个一。 68里面有( )个十, ( )个一。 130里面有( )个百, ( )个十。 二、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 10×7= 7×7= 20×4= 5×9= 30×3= (1)左边这组都是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出来得数的。 (2)右边这组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算法。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算理,掌握正确的算法 环节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师:瞧,多么热闹的游乐园,你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 生:过山车、碰碰车、激流勇进、摩天轮,旋转木马。 师:那除了这些游乐项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人看到了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了游乐项目价格表。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出示价格表)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生:学生说说各项的价格是多少。 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这些问题有关的乘法口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1)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游乐项目,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2.探究20×3的口算方法。 坐碰碰车每人20元,求3人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讨论: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0×3。 老师小结:坐碰碰车每人20元,求3人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0×3。 怎样计算? (1)小组讨论并汇报。 学生1: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学生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学生3:因为2×3=6,所以20×3就等于60。 (2)引导学生推想: 200×3= 2000×3= 学生交流:200×3=600,200就是2个百,2个百乘3是6个百,就是600;2000×3=6000,2000表示2个千,2个千乘3等于6个千,就是6000。 (3)引导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探究12×3的口算方法。 坐过山车每人12元,求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教师小结:就是求3个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怎样计算呢? (1)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我是借助摆小棒算出来的,先在第一行摆1捆和2根小棒表示每人12元钱,然后在第二行、第三行分别这样摆小棒,这样就表示出了3人需要多少钱。这时整捆的小棒就是3捆,1捆表示1个10,3捆就是10×3=30(根),单根的小棒是每行2根,3行就是2×3=6(根),所以一共就是30+6=36(根),也就是12×3=36。 老师整理: 先算10×3=30,再算2×3=6,最后算30+6=36,因此12×3=36。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找出游乐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紧密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摆一摆、小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整十数成一位数的算理,在拓展知识计算200×3,2000×3,观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环节三: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回答: 相同点:第一个乘数最高位都一样,第二个乘数相等,积的最高位也一样。每一组第一个乘数和积末尾的0的个数相同。 师追问:积最高位的8怎么来的? 生:第一个乘数最高位上的2乘第二个乘数4。 师:你发现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生:可以先用乘法口诀计算一位数与另一个乘数0前面的数的积,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那你用这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右边的三道题。 课件出示80×5= 师:算一算,得数是几? 生:算出来80×5=400。 师:乘数末尾有一个0,为什么记得末尾是2个0呢? 生:因为5×8=40,积的末尾已经有了一个0,再填上乘数末尾的一个0,就是积的末尾有2个0。 2、直接说出得数。 400 ×7= 600 ×8= 20 ×5= 70 ×7= 3 ×900= 8 ×40= 60 ×6= 500 ×8= 2 ×50= 900 ×7= 学生在30秒钟内完成,指明报得数,集体订正。 先出示左边的三道题,学生独立计算,指明报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一组三道题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口算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环节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及过程,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既能锻炼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况能力,还能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六、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 × 3 = 60(元) 2个十 × 3 = 6个十 20+20+20=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 本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创设学生熟悉的游乐园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计算,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另外,本课通过小棒让学生直观操作,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果在正式教学之前的复习环节,通过游戏闯关等方式进行的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