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研组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
核心素养要素 思维能力 应用解决能力
素养应用与实践 初步掌握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规律,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问题 课 型 新知探究
课 时 1 备课时间 2023.11
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利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学习目标确定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点: 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学生观看情景图,从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关键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学习评价设计 1.同学们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 (1)照这样计算,6名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2)教室共有36块玻璃,一共需要几名同学? 2.练习十五第6 第7 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出示例8。引出课题:解决问题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活动意图说明:将学生从一步问题的解决自然过渡到两步问题。环节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 (画图)一起画一画: ?元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 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 (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 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3)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8÷3×8 =6×8 =48(元) 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读题,并且能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可以形象直观,便于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学生看图并回答18元可以买3个碗,一个碗就是6元用除法解决列式18÷3=6(元) 一个碗的价格就是一份的量,再求8个碗多少钱,学生边思考边说出用乘法即: 6×8=48(元)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列综合算式 学生紧跟思路逆推回到原来的情境中,检验做的是否正确。活动意图说明: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呈现实际问题中包含的数学信 息,体现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提示思考的步骤, 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 体现学生不同水平。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将计算结果带回到原情境中,用逆推的方 法看结果是否与条件相符的检验方法,以此让学生明白自己单独做题时, 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检验自己做的是否正确。环节三:想一想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读一读这道题,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不同点是什么呢? 分步:18÷3=6(元) 30÷6=5(个) 综合算式:30÷(18÷3) =30÷6 =5(个) 1、学生思考并回答,观察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会说出:相同的是第一个条件都是18元可以买3个碗,不同的是后面第二个条件前面是知道数量求总价,后面是知道总价求数量。 2、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18÷3加小括号?学生交流后反馈。活动意图说明:“想一想”也是先求出1个碗的价钱(单位数量),但第 二步与例题不同,要求30元里包含几个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安排便于学 生更好地理解,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求出单价(单位数量),建立起数 学模型。环节四:练一练1.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照这种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照这种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练习,认真审题,先独立思考并解答,再全班交流。活动意图说明:“练一练”中给出了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归一问题) 巩固刚刚学习的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方法。环节五:课堂小结解决归一问题时,第一步先求出1份量用除法,第二步再根据下面的数量关系求其他量: 求总价用乘法,求数量用除法学生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回顾学习过程,梳理知识。
“双减”作业设计 1.同学们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 (1)照这样计算,6名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2)教室共有36块玻璃,一共需要几名同学? 2.练习十五第6 第7 题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归一”问题 18÷3=6(元) 18÷3×8 6×8=48(元) = 6×8 = 48(元) 答:需要48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 张老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小圆片感受数量,并用画图建构出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手脑并用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通过亲身实践、体验 、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写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现在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就是定量和定性标准,而不单是呈现一些可以量化的题型,不知道合适否?跟张老师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