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题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遒人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夏后(王)政令,搜集民意,规谏政事,官师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夏朝刑法十分严苛
C.国家初始形态已具备 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2.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3.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4.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29年出猎次数为0,后宣武、孝明、东海王、节闵、安定王诸世只3次出猎的记载。8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 )
A.传统经济方式发生剧变 B.破坏了固有文化传统
C.尚勇猎射奋勇精神丧失 D.改变了民族传统信仰
5.马球由吐蕃传入,是唐代最为兴盛的一项体育运动,其激烈性、危险性、观赏性使君臣士庶嗜之若狂,唐代宫廷里还成立了女子马球队。唐代诗歌中有对女性打马球的描述:“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据此可知,在唐代( )
A.西域文化影响力大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风气昂扬开放 D.宫廷审美取向发生变化
6.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他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据此可知,朱熹( )
A.重塑了社会道德规范 B.恢复了传统礼乐制度
C.推动了儒学走向分化 D.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7.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与宋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形成鲜明对比。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 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体现出元朝( )
A.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B.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行省制度的优越性没有体现 D.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8.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编撰成书。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B.有效地抵御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
C.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来源 D.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9.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使团通过实地考察侦察并收集了中国沿海和内陆的岸防、地理、水文、气象和清军布防及实力的情报。其间,清政府不少地方官员为迎合嘉庆帝彰显“国威”的旨意,主动满足使团四处参观考察的要求。这些现象可说明( )
①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清朝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③清廷上下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1882年11月18日,日本官方控制的《自由新闻》报纸发表评论说,清朝为抗衡日俄,扩充海军,舰队规模已经超过日本一倍以上。后来,日本官方报纸《东京日日新闻》也声称北洋海军实力亚洲第一。日本的这些宣传( )
A.旨在夸赞洋务运动的成就 B.有意为扩军备战制造舆论
C.引起清朝全国上下的警觉 D.描述了甲午战争爆发原因
11.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主题为“民生主义”的演讲中谈到:解决民生问题不能采取“剧烈”的方法,而要以“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并提出“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相冲突”。孙中山发言意在( )
A.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B.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阐明民生是革命首要问题 D.表明自身政治立场
12.从1935年底开始,国民政府投入较多的力量从事国防工事的构筑。1936年春季前后,国防工事的构筑全面展开。到七七事变前,浙江、山东、河南、晋绥、察冀各区第一期国防工事基本完成。这表明国民政府( )
A.积极准备“围剿”红军 B.加强了应对日本的战备
C.着力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D.放弃了依靠英美的幻想
13.“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下列举措属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是( )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制( )
A.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产物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不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 D.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15.中世纪的欧洲除了贸易城市,还有部分具有政治功能的城市,如巴黎、伦敦不仅在当时人口众多,占据重要的商业地位,而且由于此时法国和英国正处于封建集权体制下,作为国王居住地的首都还携带了政治属性。下列对材料中的城市解读正确的是( )
①市民深受民主思想熏陶 ②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③与封建王权密切关联 ④最初都归封建领主所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材料反映了( )
A.航海贸易给殖民地带去西方文明 B.航海家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C.航海家活动得到本国统治者支持 D.国家力量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第II卷(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人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所谓的“海权”理论源自早期殖民扩张,实质上是海上争霸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明代“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到新时代海防,体现了一脉相承的传统话语体系特质。当然,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海防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海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时承担着其他军兵种所不能承担的相应任务。
——摘编自高新生《试论新时代海防观及现代海防建设》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海防观念的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5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遒人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夏后(王)政令,搜集民意,规谏政事,官师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可知,夏朝已经有了一定的官僚体系,有了一定的法律制度,说明早期国家特征初显,D项正确;“直接统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夏朝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没有强调刑法十分严苛,排除B项;据所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是孔子的主张,孔子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提出“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B项正确;“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思是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安定和谐,互相仇恨就混乱不堪,这是墨子的主张,排除A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抛弃仁义,人民就能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销声匿迹,这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这是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汉时期(中国)。秦朝在偏远地区修建五尺道,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对五尺道加以拓宽,并增修新路,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修建道路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排除B项;修建道路是在现有疆域内进行,并不能扩大中央王朝的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北魏孝文帝在位29年出猎次数为0,8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可知孝文帝改革后鲜卑传统经济方式发生剧变,由游牧经济变为农耕经济为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破坏固有文化传统,材料更多的反映的是经济上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出猎次数变少了,不是不再出猎,不能反映出尚勇猎射奋勇精神丧失,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传统信仰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材料反映了马球由吐蕃传入,深受唐朝君臣士庶的喜爱,并且在妇女中十分流行,这说明唐朝社会风气昂扬开放,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吐蕃地区的马球传入中原,未提及西域地区,故排除A;材料反映出唐朝妇女可以参加体育活动,获得一定自由,但不代表其地位显著提高,故排除B;材料反映了唐代崇尚剧烈、阳刚的运动,未强调宫廷审美取向的变化,故排除D。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礼学体系”“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可知,朱熹认为,“礼乐”是“理”在社会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其内在真正的核心,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礼乐”的。由此可见,朱熹的礼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礼乐观的继承与发展,意在稳定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D项正确;朱熹通过三纲五常思想重塑社会的道德规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朱熹的礼乐思想并不是为了恢复传统礼乐制度,排除B项;朱熹的理学思想推动了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和伦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依据材料“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所掌行政、 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可以看出行省权力较大,依据材料“事从公议”、“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可以看出行省权力并不集中于个别官员手中。所以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处理的是地方事务,不是中央事务,与中央行政效率无关,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发挥了优越性,排除CD。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郑和团队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习俗进行详细记载并编撰成书,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这表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项正确;中国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与世界许多国家交往,A项的“打开了”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并未有效抵御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并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16年英国使团搜集关于清军布防和实力的战略情报,为英国进一步认识中国和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依据,①正确;鸦片战争前,英国使团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中国收集到各种情报,且清政府不少地方官员为了所谓“国威”还允许使团四处参观考察,这说明清政府上下国家安全意识薄弱,③正确。①③正确,B项正确;清朝地方官员及嘉庆帝意欲彰显“国威”,说明其固守天朝上国观念,②错误;鸦片战争的爆发源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④与材料主旨无关。③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2年的日本。材料中“日本官方控制的《自由新闻》报纸发表评论说,清朝为抗衡日俄,扩充海军,舰队规模已经超过日本一倍以上。后来,日本官方报纸《东京日日新闻》也声称北洋海军实力亚洲第一。”可以看出日本官方在有意夸大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其目的是为扩军备战制造舆论,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评论是为日本扩军备战制造舆论,不是甲午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相冲突〞可知,孙中山认为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相调和的,这样有利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排除A项;材料围绕民生主义,但没有提及民生是革命首要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的政治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底至1936年春季前后。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民政府构筑国防工事的地区可以看出,这些国防工事都是针对外来侵略的,再结合该时段背景所学可知,该时期发生的华北事变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促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妥协退让朝着准备抵抗的方向转变,加强了对日本的战备,B项正确,并排除A项;国民政府一直奉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国民党政府构筑国防工事,加强应对日本侵略的战备,不意味着已经放弃了依靠英美的幻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①项不符合题意;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②项不符合题意;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路径,③项符合题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④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从材料中的“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领袖智慧边缘化”可以看出,题干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存在问题,不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D项。
15.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由于此时法国和英国正处于封建集权体制下,作为国王居住地的首都还携带了政治属性”可知城市带有政治功能,与封建王权密切关联,③正确;结合所学“中世纪的封建领土制度”可知,中世纪时,凡领主皆有地,凡地皆有领主,这意味着所有的城市都处于领地之上,最初都归封建领主所有,④正确,D项正确;中世纪的市民深受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不可能深受民主思想熏陶,①错误;中世纪的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才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②错误,因此含有①或者②的组合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点睛】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可知,当时的航海活动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殖民航海贸易得到国家支持,而非航海贸易对殖民地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的航海家在本国被视为英雄,但在被殖民国家却被视为殖民者、掠夺者,排除B项;西方殖民航海活动得到了专制国家的支持,但不一定是本国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范围广,规模大;方式多样;以华夏族为主导。(3分)
意义:华夏族更加稳固;分布更为广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分)
原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的加剧;抗战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沦陷;为保存实力(3分)
评价: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壮大了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并赢得抗战胜利;给市政管理和建设带来诸多困难。(答3点得5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可知,范围广,规模大;据材料一“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可知,方式多样;据材料一“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可知,以华夏族为主导。第二小问是意义,据材料一“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可知,华夏族更加稳固,分布更为广泛;结合所学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角度分析。
本题是原因类、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抗战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1937年七七事变后”可知,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的加剧;结合所学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沦陷、保存实力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是评价,据材料二“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可知,可从壮大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及有利于赢得抗战胜利等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二“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知,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据材料二“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可知,给市政管理和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18.1.(1)发展:清朝前中期:受制于传统国防思维和经济体制,早期的海防意识虽然已经萌发,仍然停留在重防守轻开发的低级阶段。(2分)
鸦片战后:随着统治危机加深,统治阶层中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建立近代海防体系,并强调海洋权益的利用与开发。(2分)
因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海洋权益拓展;海防力量的壮大;传统海防观念的发展和更新。(10分)
19.(1)原因:“应仁之乱”的影响;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恶党”势力的影响。(答3点得6分)
(2)特点: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庄园逐渐走向世袭。(3分)
相同点: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2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日本)。
原因:根据材料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可知,“应仁之乱”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可知,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根据材料一“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可知,“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根据材料一“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可知,“恶党”势力的影响。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日本、西欧)。
特点:根据材料二“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可知,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根据材料二“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可知,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根据材料二“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可知,庄园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材料二“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可知,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
20.论题: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希望列强侵华与中国的近代化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论证:
(1)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
签订,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权沦丧,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总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2)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革命或运动前赴后继,在探索与抗争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希望。
所以说,近代的这种大变化也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近代带来苦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前途。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详解】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论题。然后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来进行论证。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
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几乎涵盖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能力水平高。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其次要选准论据,论据要准确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