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2 11: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21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写《出塞》和《凉州词》。
2、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出塞》和《凉州词》;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近期我们班级要举行一场“感动中国 百年人物”的主题展览,我们将通过第七单元的学习,触摸诗人笔下的爱国情,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抒发自己心中的爱国情,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推荐爱国人物,为他们制作宣传海报,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吗?(同学们回答得真响亮)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21课《古诗三首》的学习,一起去追寻诗人笔下的爱国情。
2.我们今天的任务有:读一读爱国诗、找一找爱国情、评一评爱国心。
二、学习任务一 读一读爱国诗
1.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爱国诗。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找同学来读一读这三首诗。
(1)①谁来读第一首,请你。字字清晰,多音字的读音也都读对了,老师要提醒大家,这个字“教”在表示传授的意思时读一声,可以组词教学,教授。在本文是令使的意思,要读四声,再来读这句诗。
②同学们我们要想读好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带节奏划分的课件)谁来根据节奏划分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得有停有顿,真不错。
(2)要想读好七言诗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读出223的节奏,谁来读读第二首,字字准确,声断气连。真好。
(3)第三首是五言诗,请你来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4)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首诗。
2.我们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这三首诗都是有关(爱国)的诗作。而且前两首都与边关有关,我们称这样的诗为边塞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边塞诗。
三、学习任务二 找一找爱国情
1.我们刚刚读准了字音,读好了节奏,那同学们要想把古诗读得入情入境,还要读懂诗的意思。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一位同学们说)看这些就是我们学过的方法。
2.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理解第一首古诗的意思。
3.题目《出塞》什么意思?出使边塞,表扬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请坐。
(1)《出塞》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所作,当时北部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他们经常盘踞在阴山窥探着中原土地。所以从秦到汉,我们就在这阴山之上建长城设边关,抵御外敌的侵略。唐朝诗人王昌龄就曾来到边塞从军,写下了很多有关边塞的诗作,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这首《出塞》。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诗题。
(2)那这首诗的前两句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试着说一说?这一句还是很有难度的。同学们看“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给我们写了几种事物?(明月 边关)表示时间的词是秦汉。这明月只有秦朝才有,这边关是从汉朝才开始修筑的吗?这里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想表达的意思是如今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3)后两句的意思谁来试试?
(4)哪位小勇士能看着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把握住了这首诗的大意,让我们带着对全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一品诗中的爱国情。
(1)诗文哪里给我们描述了爱国情,请同学们找一找,
(2)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什么意思?谁没有回来?为什么没有回来?
(3)同学们看从公元前221年起秦朝修筑开始,就有无数的将士奔赴边关,一直到诗人所在的盛唐中间经历了多少年?将士戍守边关近千年,这战争也就存在了近千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会?(战争十分残酷,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
(4)所以诗人看到眼前的场景想到,这边关不仅仅驻扎着唐朝的战士,也驻扎过(秦汉时的战士)。这明月不仅仅照耀着唐朝的征人,也照耀过(秦汉时的征人)。
(5)古往今来,明月出现在很多诗人的诗句里,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那明月往往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4)戍边的战士,多年未归,望着这轮明月,他们会想到什么?老师跟你有同样的感受。家里的妻儿也好几年没有他的消息了,望着明月他们又会想什么?是啊!相隔万里寄明月,唯有明月寄相思。请读出你的感受来。
(5)时光流转,朝代更迭,天上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地上的边关,可国家战乱不断,那些远离家乡的将士日夜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到家乡,这叫—人未还。
(6)那些战死在沙场上的英雄们永远永远也无法和亲人团聚了,这也叫—人未还。(板书:人未还)
(7)这就是战场,这就是边关,这就是戍边战士的命运!这明月照耀着将士们来时的路,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我们一起读,读出他们浓浓的爱国情。
5.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爱国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谁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你对李广有哪些了解?
(2)这就是“飞将军李广(出示ppt) 。在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下入侵中原,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李广作为将领,曾经带兵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匈奴每每听说是李广带兵打仗,都纷纷逃窜、不敢再入侵。
(3)听完李广的介绍你知道唐朝诗人王昌龄为什么如此怀念飞将军李广吗?(李广打仗很厉害,英勇善战)
(4)自秦朝以来,猖獗的胡人不断侵扰我国的边境,他们所到之处是这样的场景。(出示图片)无数生命葬身战场,无数家庭破碎凄凉。
(5) 所以王昌龄才发出这样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王昌龄此时最渴望的是什么?像飞将军一样的将士。(板书:盼良将)
(6) 这仅仅是王昌龄的渴望吗 有了良将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有了良将将士们就可以回到家乡,所以这也是(学生说:百姓和将士们的渴望)我们一起读,读出他们的渴望。
(7)尽管将士们不能与家人团聚,尽管他们可能随时战死沙场,但他们依然想要跟着像飞将军一样的将领,奋勇杀敌、守卫祖国,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8)(出带乐ppt)是啊!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情甚至是生命都留在了遥远的边关,这份赤子情爱国情,怎能不让人感动。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读出他们的爱国情。
6.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
(1)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理解诗意。结合背景资料,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2)同样是边塞诗,王翰的《凉州词》又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呢?下面请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凉州词》,自由读自学提示。好,开始。
(3)我们一起交流:哪个小组来说说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① 这里的夜光杯指的是?(精致的酒杯)
②他们为什么喝酒?有可能在庆祝也有可能在践行。
③这千百万的将士们一起说笑喝酒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热闹、欢快的)
④他们刚想举杯畅饮,就听到了(琵琶声)
为什么会有琵琶声?是啊,古时候往往用琵琶来催战,给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们以勇往直前的勇气。听(插音乐)。这是一段怎样的琵琶声?(急促的)
⑤将士们前一秒还在举杯欢畅,下一秒就要立刻放下酒杯,奔赴战场,谁能把这种紧张的气氛读出来吗?请你读。一起读。
(4)我们继续分享后两句:说说诗意,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残酷的)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 (几人回)是啊,出征打仗的人能不能回来还未可知
②“几人回”和《出塞》中的哪个词很像?(人未还)(板书:几人回)
③战士们明明知道奔赴战场,生死未卜,他们退缩了吗?古往今来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战场、前仆后继,这是一群怎样的将士?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
④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这是一群多么令人敬佩的将士,让我们齐读本诗。读出对将士们的赞颂。(板书:赞英雄)
四、学习任务三 评一评爱国心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两首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戍边将士的生活,你认为边关将士可以登上“感动中国百年人物”的主题展吗?为什么?他们虽然默默无闻岌岌无名,但是他们用血肉筑起了边关的钢铁长城。
2.请你把人物评价贴在展板上。
五、拓展练习
1.师:守卫边关,保家卫国是无数戍边战士的使命,今天在和
平年代,依然有无数的边关战士在默默守护我们的安全。(播放视频)指生谈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戍边战士的敬仰之情,齐读这两首古诗。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推荐了边关将士作为感动中国百年人物的人选,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继续追寻她笔下的爱国情。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