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荣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荣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22:32:5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C
【详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C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事件分别是1954年、1955年,排除A;1991年苏联解体,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排除B;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会国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
【点睛】
2.A
【详解】根据题干中“所条陈章奏众多……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可知梁启超主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①正确,根据题干中“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可知,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②正确,A选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③错误,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梁启超认识到变法失败的根源,④错误,排除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荒地分给百姓的一种封建国有土地制度,受田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租调,租即田租,调即布帛,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和均田制相关的赋税制度,排除。故选C项。
4.A
【详解】材料“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体现的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A正确;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建交,B排除;一边倒指的是坚定不移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C排除;材料与求同存异无关,D排除。故选A。
5.C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发行的半两钱币值很高不适应汉朝初年经济萧条的局面,所以汉朝初年将秦朝半两钱熔毁,改铸适应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小钱,C项正确;根据题干仍旧使用半两钱,其货币价值并未消失,只是改大钱为小钱,排除A项;货币发行权统一于中央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汉初的货币问题并非贬值,而是币值过大,不适合流通,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积极向周边少数民族宣传礼义等中原先进文化,旨在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唐朝用礼义教化少数民族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传播先进文化,重构华夏文明并非唐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对少数民族传播中原文化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重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谋求“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项正确;“完全认同”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项错误;“始终站在”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D项错误;故选择C,排除ABD。
8.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目的,除了掌握居民数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全国人口的管理与控制,作为征发徭役、征收赋税、补充兵源等方面的依据,但这一制度客观上抑制了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等的自由流动,从而抑制了商业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故选C项,并排除A、B两项;加强对人口的管控是全国性的,且户籍管理与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无关,排除D项。
【点睛】
9.B
【详解】根据材料“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可得出,苏联妄图孤立中国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体现了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故B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故A项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故C项错误;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故D项错误。
10.B
【详解】根据“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使政令得到充分的讨论,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三省六部制把相权分散了,削弱了宰相职权,排除C;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属于民主制度,排除D。
【点睛】
11.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决定”,所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部分丧失关税自主权,①与题意不符;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中,收回关税自主权是一项重要任务,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主张,②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关税逐渐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③正确;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就已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④与题意不符。所以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因为①④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项、C项;因为④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长效化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材料表明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时,注重帮助少数民族对地方的自治、注重落实少数民族的自主权,使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行使自主权,从而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故选择C项;“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提供保障”只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内容之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落实”自主权,而不是“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13.A
【详解】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排除B;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排除D。
14.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中国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B项正确;“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全球化已经完全消弭掉了国家界限”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立后,原来的殖民地纷纷发展成其新增的成员国,主要是由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原则,并非联合国的原则,A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后,世界大国的冷战对峙和紧张对抗,是联合国成员国增多的背景而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和“新增的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不符,D项错误。
16.B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具体的法律实施过程中“用儒家经典(尤以《春秋》为多)中的内容作为断案、判案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西汉法律的儒家化,B项正确;“儒学成为判定是非公道的唯一标准”本身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儒家经典运用在法律中,无法得出经学理论是否得出广泛推广,排除C项;法家思想是被糅合进儒家思想,没有完全被现实摒弃,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局势的稳定;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共同纲领》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国人民普选基础上产生了人大代表。
(2)特点: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具有稳定性特点;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可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局势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根据材料“《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可归纳出《共同纲领》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材料“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普选基础上产生了人大代表。
(2)特点:根据材料“并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可归纳出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根据材料“他要求将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可归纳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从发展过程来看,具有稳定性特点;根据材料“先后四次对宪法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可归纳出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点睛】
18.(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赋税制度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
内容:征税标准以田亩和财产为主;征税时间为夏秋两季收税;征收商税,扩大征收面;量出制入,制定税务征收总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2)特点:实行货币地租,赋税折银征收,纳银代役;赋役合并,税种向简单转变;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3)趋势: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纳税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税制趋向完善和稳定。
体现:征收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征收银两的做法,体现货币的作用加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导致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减少”可得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根据材料“唐朝政府虽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可知,赋税制度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内容:根据材料“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征税标准以田亩和财产为主;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可知,征税时间为夏秋两季收税;根据材料“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可知,征收商税,扩大征收面;根据才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可知,量出制入,制定税务征收总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2)特点:根据材料“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实行货币地租,赋税折银征收,纳银代役;根据材料“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合并,税种向简单转变;根据材料“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可知,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3)趋势:根据两税法可知,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根据一条鞭法可知,纳税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从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中的税种合并看,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税制趋向完善和稳定。体现:根据税收变化可知,征收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银两的做法,体现货币的作用加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19.示例:
论题: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时俱进
阐述:建国初期,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为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调整,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结盟外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外交环境。
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仅着眼自身发展,还就世界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立足国家利益,适时进行调整,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详解】结合设问“阐明'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时俱进’”可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制定不同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为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信息“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调整,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结盟外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外交环境。根据材料信息“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仅着眼自身发展,还就世界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立足国家利益,适时进行调整,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答案第1页,共2页荣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考试范围:选必一5-16课;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令狐洁 审题人:刘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64分)
1.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2.梁启超在著作《戊戌政变记》中,对戊戌维新进行评论,“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故先生(指康有为)所条陈章奏众多……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而天下肃然向风矣。”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 ②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
③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 ④梁启超正确认识到了变法失败的根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有学者认为,均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在北方土地特别荒芜、自耕农特别稀少的情况下,产生的特殊的土地制度。与均田制相关的赋税制度是
A.两税法 B.一条鞭法 C.租调制 D.初税亩
4.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外交坚持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5.秦初发行半两钱时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交易多为小规模贸易,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故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这一现象反映出汉初( )
A.秦朝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 B.货币发行权统一于中央
C.改铸货币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D.战争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6.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教之礼义的文化政策,最高学府国子监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还让和亲的公主担负起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任务。唐朝这一做法旨在( )
A.经略边疆开发,实现民族平等 B.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C.传播先进文化,重构华夏文明 D.笼络地方首领,消除民族矛盾
7.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天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我国
A.对现有国际框架的完全认同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
8.下表是我国古代相关史籍对户籍管理的记述。这种管理
出处 记述
《周礼》 “司民”之官要将每年的“生齿”(人口)按其性别、籍贯登记于户籍本上
《史记》 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什伍”
《大明律》 “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口,并以籍为定”,不得随意流动
A.目的在于促进人口增殖 B.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分工
C.客观上抑制了商业发展 D.提高了城市人口的素质
9.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
A.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D.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10.唐朝建立后,沿用隋制,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日有争论,纷纭不绝”。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行政失误C.扩大了宰相职权 D.规范了民主程序
11.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之一。以下关于中国近代以来关税发展历程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有
①《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收回关税自主权是近代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任务
③新中国成立之后关税逐渐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
④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提供了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修改与增加的条款大多涉及支持与帮助民族自治地方、落实自治权等方面。据此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
A.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提供保障 B.扩大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C.突出民族自治体制的长效化 D.提高了少数民族政治地位
13.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4.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这说明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完全一致 D.全球化已经完全消弭掉了国家界限
15.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2012年联合国已经有192个成员国,其中新增的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6.“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由董仲舒首倡并得到汉武帝肯定,是指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用儒家经典(尤以《春秋》为多)中的内容作为断案、判案的理论依据。这体现了
A.儒学成为判定是非公道的唯一标准 B.西汉法律的儒家化
C.西汉时期的经学理论得到广泛推广 D.法家思想被现实摒弃
二、材料分析题(共2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根据1953年选举法的规定,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为制宪权的行使提供了政权基础和组织条件。在此基础之上,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材料二 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彭真对宪法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他要求将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并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既考虑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发展的前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先后四次对宪法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
——摘编自杨景宇《回顾彭真与1982年宪法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1982年宪法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导致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减少。唐朝政府虽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实施“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置赋、地两税以总之,以一其名,此外敛者,以枉法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根据税法资料整编
材料二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广实行新的税法"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根据税法资料整编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施两税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试对“一条鞭法”进行评价(6分)
三、论述题(12分)
19.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中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