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特色练习课件:1 新教材新知识点(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特色练习课件:1 新教材新知识点(共8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4 00:0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一 新教材新知识点
新人教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特色练习
答案 C
解析 氢键的存在使水有较高的比热容,使水的温度相对不易发生改变,有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脂肪是疏水性物质,细胞内结合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结合,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无法参与生物化学反应,C错误。
知识点二 糖类与脂质
2.(2022·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第二次联考)几丁质是由1000~3000个N-乙酰葡萄糖胺聚合而成,是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外骨骼中的一种多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昆虫外骨骼中提取到的几丁质和糖原的元素组成相同
B.若干个相连的氮原子构成的结构是几丁质的基本骨架
C.可用斐林试剂鉴定几丁质是否为还原糖
D.糖原和几丁质都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答案 C
解析 几丁质由N-乙酰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组成元素一定包括C、H、O、N,而糖原只有C、H、O,A错误;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属于生物大分子,而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B错误;几丁质是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的一种多糖,不是储能物质,D错误。
3.(不定项)(2022·山东师大附中开学考试改编)下列关于人体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性激素与糖原的元素种类不同
B.磷脂水解的终产物包括甘油和脂肪酸,与脂肪水解的终产物不完全相同
C.人体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
D.在糖类供应充足时,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答案 BD
A.细胞中所有蛋白质的合成都起始于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该分泌蛋白合成时,在核糖体中先要合成一段SRP
C.8经内质网加工后就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D.核糖体在完成翻译过程后可分解为大、小两部分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A错误;该分泌蛋白合成时,在核糖体中先合成一段信号序列,而不是SRP(信号识别颗粒),由图可知,SRP来自细胞质基质,B错误;8经内质网加工后还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核糖体完成翻译过程后,可分解为大、小两部分,D正确。
知识点四 转运蛋白
5.(2022·黑龙江哈尔滨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发现协助物质进出细胞的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且载体蛋白协助物质进出细胞时可能需要细胞代谢供能,也可能不需要,而通道蛋白协助物质进出细胞时不需要细胞代谢供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无转运蛋白参与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
B.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C.在主动运输中协助物质进出细胞的蛋白质是载体蛋白
D.物质依靠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 A
解析 在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自由扩散、胞吞和胞吐等方式均不需要转运蛋白参与,A错误;水分子既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也可通过协助扩散(需要通过水通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B正确;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正确;物质依靠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D正确。
知识点五 ATP功能机制
6.(2022·山东第二次联考)激酶一般是指催化高能供体分子(如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至底物分子上的一类蛋白质,底物分子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获得能量而被激活,所以很多激酶需要从ATP中转移磷酸基团。最大的激酶族群是蛋白激酶,蛋白激酶作用于特定的蛋白质,并改变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激酶与其底物分子的组成元素基本相同
B.蛋白激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吸能反应
C.底物分子被磷酸化后可能变得更容易发生反应
D.蛋白激酶可以通过磷酸化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答案 D
解析 蛋白激酶与其底物(蛋白质)组成元素基本相同,都是C、H、O、N等,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激酶可以催化高能供体分子(如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至底物分子上,该过程ATP等高能供体分子会水解释放能量,故蛋白激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吸能反应,B正确;底物分子被磷酸化后结构会发生改变,可能变得更容易发生反应,C正确;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D错误。
答案 BCD
解析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由ATP提供,但也有少数由CTP、GTP、UTP等提供,A错误。
知识点六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8.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光照条件下可以释放出O2,该反应称为希尔反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提供水、光合色素和酶,适宜光照等条件下也可能产生O2
B.希尔反应可以证明水的光解产生的O2全部来自水
C.希尔反应悬浮液中铁盐的作用与NADP+的作用相似
D.希尔反应说明有机物的最终合成和水的光解无关
答案 C
解析 希尔反应的结果仅说明了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该实验没有排除叶绿体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也并没有直接观察到氧元素的转移,因此不能说明所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B错误;希尔反应悬浮液中铁盐的作用与NADP+的作用相似,能与水光解产生的H+反应,C正确;希尔反应说明水的光解和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若要证明有机物的最终合成和水的光解无关,还需要对照实验,D错误。
A.①为3′ 端,⑥为5′ 端
B.解旋酶作用于④,DNA聚合酶作用于⑤
C.该分子复制时,⑩与尿嘧啶配对
D.若该分子中G—C碱基对比例高,则热稳定性较高
答案 D
解析 具有游离的磷酸基团一侧为5′ 端,则①⑥均为5′ 端,A错误;解旋酶作用于⑤氢键,DNA聚合酶作用于④磷酸二酯键,B错误;DNA分子复制时,⑩胸腺嘧啶与腺嘌呤配对,C错误;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与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G—C碱基对比例高的DNA分子结构更稳定,D正确。
A.图中至少可以看到两个启动子来起始复制过程
B.若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子代DNA中嘌呤碱基的比例会随之改变
C.双向复制是指图中一条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而另一条子链的延伸方向则相反
D.一个细胞周期中,图中每个复制起点只使用一次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复制是从复制起点开始的,图中至少可以看到两个复制起点来起始复制过程,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是转录的起始位置,A错误;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若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子代DNA中嘌呤碱基的比例不变,仍为50%,B错误;双向复制是指图中从复制起点向两侧复制,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5′→3′,C错误;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因此一个细胞周期中,图中每个复制起点只使用一次,D正确。
知识点二 表观遗传
11.有研究表明,吸烟会使人体细胞内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对染色体上的组蛋白也会产生影响。男性吸烟者的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精子活力下降。DNA甲基化可以导致DNA不能完成转录,进而使该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DNA甲基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酶为甲基转移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
B.DNA甲基化可能会阻碍RNA聚合酶与DNA结合
C.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变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 C
解析 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故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DNA甲基化可以导致DNA不能完成转录,因此DNA甲基化可能会阻碍RNA聚合酶与DNA结合,B正确;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等修饰,则该基因可能无法进行转录,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导致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C错误;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等修饰可能会影响与其结合的DNA的进一步解旋等,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答案 ABCD
答案 D
14.棉红铃虫作茧有利于保护自己,金小蜂正是借助棉红铃虫茧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幼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死亡,而金小蜂得以繁殖。下列关于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事实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B.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有的适应性特征可能会失去作用
D.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这些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地位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没有绝对的关系,生物生存在环境中,如果不能适应环境,会被淘汰,B错误;当环境条件改变时,生物可能不会适应改变后的环境,因此适应性特征可能会失去作用,C正确。
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一 自主神经
15.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在这一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副交感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
C.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不受意识支配
D.交感神经会抑制肠胃蠕动,使瞳孔扩张
答案 D
解析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属于传出神经,故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和脑神经的一部分,C错误。
知识点二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16.(2022·日照一模)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丧失,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无关信号
D.条件反射扩展了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答案 C
解析 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建立的,因此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A正确;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否则会消退,B正确;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的过程,C错误;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D正确。
答案 AC
解析 注意区分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和条件刺激,此情境中,食物是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刺激,铃声开始是无关刺激,后来成为条件刺激,A正确;味觉产生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产生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条件反射的产生与消退均与大脑皮层有关,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因为二者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不同,前者感受器位于耳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后者感受器位于口腔,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错误。
A.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利用,因此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B.多巴胺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后被降解
C.可卡因的存在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减少,不利于回收利用
D.可卡因直接作用于突触前膜,间接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 D
解析 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多巴胺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并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B错误;可卡因会使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从而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C错误;可卡因直接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间接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知识点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9.用火柴根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脚趾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答案 B
解析 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为后天形成的,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内脏、血管等器官的活动,B错误;6~18个月大的孩子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高级神经中枢如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逐渐发育成熟,可以控制脚趾的运动,D正确。
答案 AD
解析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某人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点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那么他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小脑,A正确;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情况,说明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正常,只是不能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所以损伤的可能是大脑皮层,B错误;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等,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下丘脑还具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所以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调控,C错误;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中枢,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不能形成各种感觉,不能对低级中枢进行有效调控等,D正确。
知识点五 情绪
21.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抑郁症的分子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类疾病,影响了全世界10%的人群。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愉悦感消失,对奖赏的敏感性减弱。传统观点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内的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下降导致的。很多治疗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理都是抑制脑内奖赏中心(VTA)分泌的神经递质的降解。药物进入机体后在几小时内可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然而抑郁症症状的改善却需要几周的时间。有新的观点认为抑郁症是由于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使得抑郁症患者对外界刺激产生了适应性的改变。
研究人员对抑郁大鼠和正常大鼠缰核中蛋白组分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钙/钙调蛋白激酶家族中的成员——CaMKⅡ在抑郁大鼠的缰核中表达明显增加,并发现CaMKⅡ包括α和β。克隆α和β的cDNA序列,构建了分别表达α和β的A病毒即A-α和A-β。然后将A-α和A-β分别注入正常大鼠的缰核,使其感染缰核处的神经细胞。发现注入A-β的大鼠在糖水测试中丧失了对糖水的偏好,表现出愉悦感缺乏的状态,而注入A-α的大鼠没有出现类似现象。通过使用RNA干扰的手段特异性地减少β的蛋白表达量,发现抑郁大鼠在强迫游泳中不动的时间显著降低,而在习得性无助测试中逃避电击的行为则显著增多。
上述的研究发现为抗抑郁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1)缰核位于________(填“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其兴奋程度与VTA的兴奋程度呈________(填“正”或“负”)相关。
(2)缰核神经细胞的谷氨酸由________通过胞吐作用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后,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枢

突触前膜
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β蛋白表达增加→突触后膜上谷氨酸受体量增加→Na+进入细胞→神经细胞电流频率增加→缰核神经细胞过度兴奋
(4)写出研发新药可能作用的靶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抑制β蛋白的表达或抑制β蛋白的作用或阻断谷氨酸受体向细胞膜上移动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是否能通过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对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要看是哪种类型的尿崩症,A错误;根据题意,醛固酮—受体复合物通过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增加Na+的重吸收,所以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B正确;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不是下丘脑,C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Na+的重吸收和K+的排出,D错误。
A.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生作用
B.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Ⅴ结合,是激活Ⅴ的第一信号
C.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Ⅳ、Ⅵ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D.图中c是细胞因子,d为抗体,Ⅱ~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 AC
解析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侵染细胞,被侵染的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A正确;由图可知,Ⅴ为B细胞,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B错误;图中c是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d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Ⅶ是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错误。
A.依据1~4组的实验结果推测,5组的种子会发芽
B.红光可打破远红光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C.种子既能接受红光的信息,也能接受远红光的信息
D.实验表明红光通过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来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 D
解析 依据1~4组的实验结果推测,当最后一次照射为红光时种子会发芽。5组照射的自然光既有红光又有远红光,题干中信息表明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远红光敏感,所以5组的莴苣种子会发芽,A正确;红光只是作为一种信号来促进莴苣种子萌发,并不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因为种子未萌发前没有叶片,不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选择性必修2
知识点一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25.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B.动物被寄生虫寄生或感染病菌,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C.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D.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二者的数量变化是循环因果关系
答案 C
答案 A
知识点二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27.(2022·山东潍坊三模)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视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B.种群的个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包括垂直分布和镶嵌分布
C.群落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往往高度重叠
D.不同物种间的种间关系可能不只存在一种情况
答案 D
解析 由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可知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应该是相同的,A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B错误;一般来说,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物种间的竞争越激烈,则群落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往往不会高度重叠,C错误;不同物种间的种间关系可能不只存在一种情况,D正确。
A.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
B.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大
C.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三个种群
D.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答案 ABD
解析 图中横轴表示发育阶段,纵轴表示生态位宽度值,由图可知,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规律性变化,A正确;因为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因此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大,B正确;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一个种群,而不是三个种群,C错误;该研究的因变量为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D正确。
知识点三 群落类型
29.群落的形成是多种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很多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
B.荒漠群落中,仙人掌在白天关闭气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将草原中善于奔跑的动物迁入到森林,对这些动物的生活没有影响
D.同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完全不同
答案 A
A.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
B.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能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D.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降低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答案 A
解析 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少人工处理,因此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A正确;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能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错误;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C错误;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可提高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D错误。
A.生境碎片化会加重物种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下降
B.生境碎片的面积越小,破碎度越大,对种群密度影响越小
C.调查时,在不同生境碎片中所选的样地数目和面积应相同
D.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碎片化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境碎片化程度越高,种群密度越低,所以推测生境碎片化会加重物种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生境碎片的面积越小,破碎度越大,对种群密度影响越大,B错误;调查时,在不同生境碎片中所选的样地数目和面积应相同,以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C正确。
答案 BC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Ⅰ用的EcoRⅠ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它通过识别特定的____________切割特定位点。
(2)步骤Ⅱ用的DNA连接酶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3′ 羟基与5′ 磷酸间形成________;PCR循环中,升温到95 ℃是为了获得________;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内切核酸(或限制)
核苷酸序列
磷酸二酯键
DNA单链
以DNA为模板的DNA链的延伸
②④
解析 (3)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 端开始延伸DNA子链,因为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 端向3′ 端延伸,故为扩增未知序列,选择的与模板链相结合的引物应为5′ TCATGAGCGCATAGTT 3′(引物④)和5′ GCAATGCGTAGCCTCT 3′(引物②)。
B
解析 (4)分析题意可知,片段F的两端为限制酶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因此其5′ 端序列应为AATT-,3′ 端序列应为-AATT,B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