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自然环境不仅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还能影响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水平。如果经济开发过度损害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会反过来制约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发展需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尊重自然,呵护自然,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章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
针对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是什么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章末整合复习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发展
知识·体系构建
本章知识结构
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3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考点
KEY POINT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考点01
【考点解读】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为区位因素对人类活动影响,选择题主要考查主导因素,综合题主要考查综合因素,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发展的内涵
位置
土地
气候
资源
自然
条件
区域发展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区域的自然环境包括哪些
二.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日本
孟加拉国
2.自然条件的利用
自然条件较好,发展水平不高。
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也好。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不是唯一条件。
自然条件较差,发展水平却高
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即改造自然,必然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
改造自然要素,进而改造整个自然环境,进而再改造整个区域内整个的地理环境
3.自然条件的改造
反面例子
正面例子
世界部分区域地形图
四大文明发祥地分布图
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与区域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对点思考
2.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考点0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环境分异更为显著的流域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长江流域热量 B.长江流域水分
C.黄河流域热量 D.黄河流域水分
【解析】1.读图可知,黄河流域跨越的自然区域类型多,且干湿度差异大,可得出主要是水分差异所致,因此自然环境分异更为显著的流域是黄河流域,D正确
D
作为我国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改革开放后,长江逐渐成为长江流域的发展轴,使得长江经济带成为一个整体;但黄河流域发展较缓慢,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我国自然区划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0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与长江相比,黄河难以形成流域发展轴,主要是因为黄河( )
①航运价值较低
②下游及三角洲辐射带动弱
③水能蕴藏量小
④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2.河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轴的必要条件是河流本身对经济要素有较强的吸引力,吸引力包括水源、水运、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这些方面黄河不如长江,①②正确;黄河水能蕴藏量也较大,河流流程也较长,流域面积夜较大,而且水能蕴藏量和流程不是黄河难以形成流域发展轴的主要原因,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作为我国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改革开放后,长江逐渐成为长江流域的发展轴,使得长江经济带成为一个整体;但黄河流域发展较缓慢,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我国自然区划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0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3.黄河流域高质量综合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首要意义是保障我国( )
A.粮食安全
B.生态安全
C.能源安全
D.领土安全
【解析】3.黄河流域西北边缘地处干旱、半干旱交界处,是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重点治理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的西北生态屏障,其高质量综合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B正确,排除ACD,故选B。
B
作为我国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改革开放后,长江逐渐成为长江流域的发展轴,使得长江经济带成为一个整体;但黄河流域发展较缓慢,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我国自然区划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考点02
【考点解读】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为区位因素对人类活动影响,选择题主要考查主导因素,综合题主要考查综合因素,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
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
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
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1.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2.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思考题】:1.是不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区域,发展一定落后?
2.是不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一定发达?
考点0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4.推测该黄土洞景观早期的潜蚀地貌类型是( )
A. B.
C. D.
【解析】4.黄土洞有竖直性洞,也有水平性洞,该图黄土洞是竖直性黄土洞,应位于从地面向地下的洞穴,呈井状,由此说明该黄土洞景观是地表黄土层在流水潜蚀和重力作用下坍塌而成,所以该黄土洞景观应首先是地表黄土经流水浸湿后潜蚀下陷呈碟状坑洼地,再继续流水潜蚀后而成,C正确;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墙不是黄土洞景观早期的潜蚀地貌,是后期逐渐形成的,ABD错误,所以选C。
C
黄土高原上流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可形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地貌类型有黄土桥、黄土柱、黄土碟、黄土墙、黄土洞、黄土陷穴等。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黄土洞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区黄土洞景观发育的季节多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黄土高原多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且多暴雨,径流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最为强烈,因此,该黄土洞这一潜蚀地貌多形成于夏季,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B
黄土高原上流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可形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地貌类型有黄土桥、黄土柱、黄土碟、黄土墙、黄土洞、黄土陷穴等。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黄土洞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0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
治理
考点03
【考点解读】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的原因要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方面入手,重点在人为原因。对于治理措施,要从人为原因入手,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禁止、恢复。同时要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学以致用,总结方法,解决具体案例。高考中常关注生态问题,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环境素养,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
●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 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一、生态脆弱区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
● 3.土地退化: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
一、生态脆弱区
土地沙化
石漠化
盐碱化
土壤侵蚀
生态环境脆弱区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草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 4.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面积大
类型多
分布广
是贫困地区集中分布的区域。
一、生态脆弱区
1: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治理?
云贵高原石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地形:多陡坡,土层薄;
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对点思考
一、生态脆弱区
云贵高原石漠化
危害:
a.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环境恶化。
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
治理措施:
a.退耕还林还草;b保护自然植被;c植树造林;
d.建立自然保护区;
e.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f.实施生态移民等。
自然原因
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
土地退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程建设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工程建设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不当的具体表现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考点03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6.历史上榆树疏林区生态长期未退化而得以较好保留,其主要条件可能是( )
A.降水量较多 B.风沙天较少C.经济水平高 D.保护措施好
【解析】6.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量大的时候,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较好,A正确;风沙天较少是生态环境较好的结果,B错误;历史上并无具体的保护措施,经济水平也不高,CD错误。故选A。
A
半个世纪以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榆树疏林区植被破坏严重,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随着国家草畜平衡政策的推广,该区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榆树疏林区较周边草原区植被更加茂盛。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区的生态修复措施,合理的是( )
①植树造林②适度放牧
③划区轮牧④抽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浑善达克沙地属于干旱与半干旱环境,年降水量基本小于400mm,因此不适合植树造林,适合生长的植被是灌丛和草原,①错误;适度放牧和划区轮牧,能够使得草地恢复,良性发展,②③正确;抽取地下水灌溉会降低此处的地下水位,使得根系较浅的植被得不到地下水,容易枯萎死亡,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④错误,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半个世纪以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榆树疏林区植被破坏严重,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随着国家草畜平衡政策的推广,该区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榆树疏林区较周边草原区植被更加茂盛。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03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资源枯竭型城市
的转型
考点04
【考点解读】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转型措施,重点关注以资源为依托发展的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全面转型提升。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均考查主,主要考查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及转型措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保护地理环境促进人地协调的人地协调观。
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①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①-资源型城市
一、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②-资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根据下图: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各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特征。
时间
城市经济
|兴起期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
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渐趋稳定。
|衰退期
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陷入萧条。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
资源枯竭型城市
二、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三、资源型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随着矿产等自然资源枯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面临的转型挑战有哪些?
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四、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转型对策
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五、转型成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成功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时间
城市经济
|兴起期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
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渐趋稳定。
|衰退期
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陷入萧条。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
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新生期
8.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前,下列属于其发展阻力的是( )
A.科学技术
B.环境变化
C.人才引进
D.新能源开发
【解析】8.读图可知,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中年期,环境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箭头向下,阻碍城市发展,属于发展的阻力,B正确;资源开发、资金、人才、技术箭头向上,促进城市的发展属于发展的动力,ACD错误。故选B。
B
我国曾分三批公布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0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9.资源型城市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属于新生动力的有( )
①培育新兴产业
②扩大煤炭市场
③增加矿产资源开发
④发展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资源型城市新生期的新生动力应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①④正确;扩大煤炭市场和增加矿产资源开发仍局限在资源领域,不属于新生动力。综上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我国曾分三批公布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0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感谢您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