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22:39:43

文档简介

三明市三元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长: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30 小题,
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2.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餐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A.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B.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3. 据甲骨卜辞可以推断,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周建立了封建的专制王权 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发展
C.分封制不断推行并得以完善 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
4.“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5. 1953 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 1.5 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 1 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 2 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
6.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7. 探究秦朝短命而亡是历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影响以下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
A.思想认同 B.史料来源 C.研究视角 D.主观动机
8. 有学者认为,在东方六国文化和秦国文化尚未完全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传承秦朝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六国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习俗。材料意在说明
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B.战国文化和习俗对秦制影响深刻
C.汉初继承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楚、齐、赵人之习俗影响汉朝文化
9. 秦汉时代,士人对于著述一事态度极为审慎,不敢轻易动笔。因为无论经书、传注还是史籍、子书,其书写格式每书若干篇,每篇若干简,每简若干字,用简数和书字数都非常固定。这表明
A.士人治学风格严谨 B.书写材料亟待革新
C.儒家经典地位崇高 D.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10. 投壶是春秋时期贵族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由于只取“射礼”中繁杂程序的一半,舍去了“武”的内涵,使投壶在战国时已在民间普遍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投壶进一步娱乐化,出现了不少新奇的玩法,连妇女也参与其中。投壶的发展
A.得益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B.冲击了传统的礼教规范
C.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D.导致了尚武精神的消退
11. 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这些现象的出现
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 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 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
12.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唐朝诗歌的兴盛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社会经济的繁荣
13.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 15 岁、女子 13 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 B.人口增长慢于预期
C.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 D.社会供养能力不足
14.《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这一制度
①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②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③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④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 唐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唐太宗时一方面有意减轻、以致架空尚书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审核职能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尚书门下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
C.整合尚书门下两省以提高行政效率 D.提高门下省地位防止宰相专权
16. 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
A.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 B.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C.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 D.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
17. 图 2 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殿璧画,共绘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A.民族交融的高峰 B.儒佛道三教合流
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
18. 1944 年,成都一唐墓中发现雕印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右边一行汉字可识别出:“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印卖咒本”;1966 年,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这说明唐朝时
A.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B.雕版印刷技术源于成都地区
C.技术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 D.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朝鲜半岛
19. 表 2 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20.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派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募他人应役,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据此可知
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
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 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21. 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 B.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22. 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23. 1094 年,苏轼被贬惠州,翻大庾岭,作《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该诗作反映出苏轼
A.儒道互补思想 B.人生历经坎坷 C.文学素养甚高 D.审美情趣独到
24.《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25. 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诚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26. 隆庆五年(1571 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27. 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B.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
28. 在明代的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替买卖双方说合并抽取佣金的牙人群体。明代的牙人,上至皇亲贵族,像《明实录》中记载有许多皇亲族属“私开牙行,侵渔民利”,下到市井无赖,甚至士大夫也多参与其中,如《南浔文献》说“近年士人艰于谋生,亦多习丝业”,更不乏豪富巨商。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等级间的界限淡化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传统的义利观被抛弃
29. 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妾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
A.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 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
C.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 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
30. 古装电视剧《天下长河》中还原了康熙帝精通数学的形象,现在我们常用的数学术语“元” “次”“根”就是康熙帝发明的。当时康熙帝还学习了西方数学知识,他学习此部分知识最有可能是通过
A.《九章算术》 B.《周髀算经》 C.《齐民要术》 D.《几何原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2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我国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
——据卜完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等整理
材料二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10 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8 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6 分)
33. 图 4、图 5、图 6 分别是中国古代唐、宋、清时期的武状元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摘自吴黎、马丽娜《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状元时空分布的时代性”为题写一篇小论文。(12 分)三明市三元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 A D C D C 6-10 D D A B B 11-15 A C B D B
16-20 C B C A D 21-25 B C A D B 26-30 A B C C D
31.(1)形成过程: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形成;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初步建立;汉至明,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清朝时“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4分,4点4分)
(2)史实: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设盟、旗统治;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巩固对西藏管辖;平定三藩之乱;改土归流;统一台湾,设台湾府。(8分。每点2分。任答4点8分)
原因: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趋势;大一统王朝的实力;满族统一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民族认同的加强;统治者的雄才大略。(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32.(1)差异:餐桌:周代——低矮餐案(1分);唐代——高足桌椅(1分)形式:周代——分案分餐,跪坐,礼仪严格(1分);唐代——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1分)
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任意4点4分)
(2)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2分)
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任意2点4分)
33.示例:唐代定都长安,政治和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故唐代的武状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3分);宋代重文轻武,武状元数量较少,宋代政治经济中心在南方,故宋代的武状元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3分):清代政治中心在北京,南方经济发达,故清代的武状元密集区主要出现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较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或江浙地区),其他地区相对稀疏。(4分)
总之,历史上的武状元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时代性。(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