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2 10: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测试
地理卷
考试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5分,共75分)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些地理现象。完成下题。
1.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2. 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 B. 昼夜交替
C. 时差的产生 D.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描述的地理现象在下列哪个地方可以实现( )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 赤道附近 D. 两极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晚上8时在杭州开幕,会期9月23日至10月8日,这是一场世界瞩目的盛会。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4. 大会开幕时,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22°55′S,43°12′W)的区时应为( )
A. 23日7时 B. 24日7时 C. 23日9时 D. 24日9时
5. 大会开幕时,与北京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
A. 约等于5/12 B. 约等于7/12 C. 约等于1/2 D. 全球在同一天
6. 大会期间,有关杭州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B. 昼变短,夜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 昼变短,夜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据此完成下题。
7. 选择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原因是( )
A. 开发晚,周边地区环境优美 B. 临海洋,海上交通运输便利
C.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 D. 人口少,便于保密安全性强
8. 火箭发射时( )
A. 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B. 地球离太阳最近
C. 北极昼渐短夜渐长 D. 北京日影朝向东北
下图为南平某同学暑假骑自行车时拍摄的照片,图中自行车向西南方向骑行,影子与前进方向垂直。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9. 拍摄时,太阳位于( )
A. 东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10. 拍摄照片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为( )
A. 5:00 B. 10:00 C. 15:30 D. 18:30
2023年中国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南沙群岛东部海马滩附近。在不同的季节,我国迎接当日第一缕阳光的地点不同,黑瞎子岛是每年春、秋分日中国最早日出的地方。下图示意2023年新年晨昏线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岛屿中每年夏至日迎接到中国第一缕阳光的地点是( )
A. 玉山主峰 B. 石塘镇 C. 舟山群岛 D. 黑瞎子岛
12. 和图示其他岛屿相比,海马滩迎来2023年中国新年第一缕阳光主要是由于其( )
A. 经度靠东 B. 纬度较低 C. 天气较好 D. 海拔较高
读“某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题。
13. 如图所示,地球( )
A. 昼长④>③>②>① B. 该日正值北半球冬至
C. 自转角速度①地大于③地 D. 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④地
14. 某军舰在①处(40°N、160°E)向正南发射射程为2000千米的远程导弹,已知每条经线长度为
2万千米,若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导弹最终落点位于( )
A. 东半球、热带 B. 东半球、北温带 C. 西半球、热带 D. 西半球、北寒带
下图示意江苏省某乡村住宅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方位,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5. 甲窗位于乙窗的( )
A. 正西方向 B. 正东方向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16. 该日该地的昼长最接近( )
A. 15小时20分钟 B. 12小时 C. 13小时20分钟 D. 8小时40分钟
17. 如图为“东半球部分图”,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C地的昼长为8小时.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
A. 0时 B. 12时 C. 13时20分 D. 10时40分
下图中图a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b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昆仑站 B. 中山站 C. 长城站 D. 南极点
19. 以下符合图b中从①时期到③时期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A. 变快 B. 变慢 C. 先变快后变快慢 D. 先变慢后变快
如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读图完成各小题。
20. 此段河流可能位于(  )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C. 赤道上 D. 回归线上
21. 若此河流是一条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 东岸 B. 西岸 C. 北岸 D. 南岸
22. 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是(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23. 图一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图二为飞机飞到乙地时,其垂直下方所示的经线、纬线和晨昏线位置关系图,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点。当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 )
A. 5点 B. 6点 C. 7点 D. 8点
读如图,完成各小题。
24. 该种地貌(  )
A. 迎风坡坡度陡 B. 背风坡坡度缓
C.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 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25. 关于图示地区植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根系发达 B. 高大繁盛 C. 茎叶退化 D. 旱生植物
鸡鸣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是该市主要岛屿。鸡鸣岛四周海水较深,其东岸矗立着一根高达十几米的玄武岩石柱,由于形似半截扁担,被称为“扁担石”,是鸡鸣岛的标志之一。完成下列题目。
26. 推测鸡鸣岛的形成原因是( )
A. 岩浆活动 B. 海岸泥沙堆积 C. 冰川侵蚀 D. 海水浸淹地表
27. “扁担石”( )
A.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B. 存在生物化石
C. 在高温高压下形成 D. 存在气孔构造
28. 随着地表形态的演化,未来的“扁担石”会( )
A. 随地壳运动而升高 B. 风化形成肥沃土壤
C. 倒塌形成块状碎石 D. 与鸡鸣岛逐渐分离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如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29. 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30. 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 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 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25分)
3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其中图2中虚线代表回归线和极圈。(8分,每空1分)

(1)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晨昏线的一段,请将转绘到图2中。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3)图2的a、c、d三点中,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 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
(4)d点的正午人影朝 方向,d点的夜长为 小时,
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a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每空1分)
材料 图1为①、②、③、④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图2为图1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

(1)图1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昼夜长短年变化最大的是 ,
四季最分明的是 ,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
(2)图2中,A、B两曲线反映的昼长变化对应图1中的地点分别是:A ,B 。
(3)夏至日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
当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范围是 。
(4)下图已绘出盐城地区某日上午10时的杆影示意图,请在图中绘出当日14时的杆影示意图。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花岗岩质地坚硬,节理发育。梅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受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重力崩塌等地质作用的共同影响,形成了石蛋、沟谷等花岗岩地貌景观。下图示意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及其形成过程。

(1)分析该地风化作用强烈的气候原因。(2分)
(2)从侵蚀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花岗岩沟谷发育的原因。(3分)
(3)说明花岗岩石蛋地貌的形成过程。(3分)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A、C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的自转方向及读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顺着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加,西经度数减小,所以C对,ABD错。
故选C。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掌握此题的关键。
【解答】
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和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故BCD不符合题意;而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同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侧,A符合题意。
故选A。
3.【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距离是八万里即4万千米。赤道的长度最长,约4万千米,则要想“坐地日行八万里”,只有在赤道地区才有可能实现。C对,ABD错。
故选C。
4~6.【答案】C、D、C
【解析】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时的计算,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结合材料可知,里约热内卢(22°55′S,43°12′W)位于西三区,北京位于东八区,两地的区时相差11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大会开幕时,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22°55′S,43°12′W)的区时=9月23日20时-11小时=9月23日9时,C正确。
故选:C。
5.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划分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经线和大致与180°经线重合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结合材料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20时,即120°E时间为20时,那么180°经线为24时也是0时,即全球在同一天,D正确。
故选D。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大会期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杭州由昼夜平分变成昼短夜长,且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故C正确。
故选C。
7~8.【答案】C、D
【解析】7.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选择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航天发射场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
使用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意味着需要足够的推力。在我国四大发射基地(酒泉、西昌、太原及文昌)中,海南岛文昌发射场纬度最低,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离心力最大,利于火箭的升空。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7月23日的一些地理现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此时的地理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
7月初,地球处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火箭于7月23日发射,此时地球已越过远日点,公转速度由最慢逐渐加快。故AB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极(点)为极昼。故C错。(北京时间)7月23日12时41分火箭发射时,北京地方时为12时25分,太阳位于西南方,故北京日影朝向东北。故D正确。
故选D。
9~10.【答案】A、B
【解析】9.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视运动的方向和物体影子的方向有关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选项即可。
【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影子在东南或者西北方向。图中显示影子在前进方向的右侧,因此,影子朝向西北方向,太阳与影子方向相反,故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视运动的方向和地方时有关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选项即可。
【解答】
结合上题可知,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当地的地方时应在6点以后、正午之前,结合选项最可能是10:00。
11~12.【答案】D、B
【解析】11. 据图可知,玉山主峰海拔高,但是经度偏西,日出时间较晚,A错误;石塘镇经度偏西,纬度较低,日出时间较晚,不能迎接中国第一缕阳光,B错误;舟山群岛和石塘镇靠近,也不能迎接中国第一缕阳光,C错误;黑瞎子岛属于图示岛屿中位置最靠东,纬度最高的地点,夏至日昼最长,日出时间最早,能迎接到夏至日中国第一缕阳光,D正确。故选D。
12. 根据图中1月1日晨昏线分布情况可知,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低昼越长,图示岛屿中海马滩纬度最低,日出时间最早,可以迎来2023年中国新年第一缕阳光,B正确;图示岛屿中海马滩经度位置比较靠西,A错误;天气条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图示岛屿中玉山主峰海拔最高,D错误。故选B。
13~14.【答案】D、A
【解析】1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和地球运动的特点,旨在考查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
【解答】
读图,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昼长自南向北递增;除去极点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故ABC错误;自转线速度因纬度而不同,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②地纬度比④地低,故 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④地,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1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及经纬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用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某军舰在①处(40°N、160°E)向正南发射射程为2000千米的远程导弹,根据每条经线长为2万千米,因此大约向南飞行了约十分之一条经线长度,又因为经线被纬线分成180份(南北各90度),因此大约向南飞行了180度的十分之一即18度,大约在北纬22度左右为热带,同时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导弹落在东经160的西侧,从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故落点位于东半球,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16.【答案】C、C
【解析】15. 江苏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时太阳应位于当地的正南方,将图中正午太阳光线顺箭头的方向延长即为正北方。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垂直,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分布,由此可知,甲窗位于乙窗的西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 江苏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时太阳应位于当地的正南方,将图中正午太阳光线顺箭头的方向延长即为正北方。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垂直,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分布。由此可知,图示日期日出东北,则该地昼长夜短,白昼长于12小时,BD错误。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日出正东;结合图中角度信息可知,此时日出太阳光线与正东方向夹角约为9°,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h,所以太阳在天空中转动的角速度也为15°/h,即每转过1°,历时4分钟,所以该日日出时刻比二分日早36分钟,由此推测,当天日落时刻比二分日晚36分钟,所以该日昼长比二分日约长72分钟(二分日昼长为12小时),因此该日当地昼长最接近13小时20分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答案】C
【解析】解:读“东半球部分图”,东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东到160°E,C地的昼长为8小时,A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A点经度为70°E,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13时20分.
故选:C.
地方时的计算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方时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19.【答案】C、D
【解析】18.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结合图示信息,四地中,长城站纬度位置最低,线速度最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9. 从①时期到③时期,经过远日点,故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慢后变快,D正确,ABC错误。
20~21.【答案】A、C
【解析】解:根据题干可知,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右岸坡度陡峭受侵蚀作用明显,右岸坡度缓,沉积作用明显,说明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说明位于南半球,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掌握地转偏向力对于河流的影响即可解答。
解: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位于南半球,若流向为自西向东,则北岸为左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堤需要特别加固,C正确。
南岸是沉积作用明显的一侧,D错误。
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没有东西岸,AB错误。
故选:C。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象。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沿赤道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几乎不发生偏转。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2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
【解答】
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因此为夏至日,B对,ACD错。
23.【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此时丙地的地方时为17点,则乙地为12点,则乙地所在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由图2可知,乙地为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切点,而且“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的大圆周飞行,”可判断甲、乙、丙为晨昏线,则甲丙所在的纬线为昼弧,甲丙之间经度相差150°,则可以推出甲、丙的昼长为10小时,根据公式“日出=12-昼长/2”可以计算出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7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光照图中地方时的确定方法: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日出、日落的计算公式:日出=12-昼长/2,日落=12+昼长/2。
24~25.【答案】D、B
【解析】解:图示地貌是新月形沙丘,迎风坡一侧坡度较缓,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AB错误。
新月形沙丘是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之一,D正确,C错误。
故选:D。
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包括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主要是沙丘、沙垄等。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地貌的形成原因。
解:沙丘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多为旱生植物,为了获取水源,植被根系发达,为了保存水分,植物多茎叶退化,ACD不符合题意。
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植被高大繁盛,B符合题意。
故选:B。
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从气温、纬度位置、降水、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6~28.【答案】A、D、C
【解析】26. 【分析】
本题考查鸡鸣岛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根据材料可以,鸡鸣岛主要为玄武岩石构成,故为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A正确。
27.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解答】
“扁担石”主要为玄武岩石构成,故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存在气孔构造,不存在化石,D正确。
28.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解答】
“扁担石”由于受海水的侵蚀和风化作用,故随着地表形态的演化,未来的“扁担石”会倒塌形成块状碎石,该地区受海水影响植被稀疏,难以形成肥沃土壤,也不会与鸡鸣岛逐渐分离,C正确。
29~30.【答案】C、C
【解析】29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
【解答】
右图中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①为岩浆(三个箭头指向)、②为岩浆岩(一个箭头指向);图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活动才能形成。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才是岩浆岩,对应的是②,故C正确,ABD错误。
30. 【分析】
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解答】
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被侵蚀形成的。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故C正确,ABD错误。
31.【答案】(1)见以下图:
(2) (23°26′N,45°E)
(3) a d
(4) 正南 12 66°34′ 0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综合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从从左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右图逆时针自转,为北极上空俯视图。
(2)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综合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根据北极圈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135°W平分黑夜为0点,直射点的经度为12点,即可得经度为45°E。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23°26′N,45°E)。
(3)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综合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根据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故图(b)a、c、d三点中,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a地,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d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
(4)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综合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根据图(b)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d点位于赤道,正午太阳从正北方向照射过来,因此影子朝南;d点全年昼夜平分,夜长为12小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者的纬度差,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a点位于北极圈,当天正值极昼,因此日出时间为0时。
32.【答案】(1)② ④ ① ④①③②
(2)④ ②
(3)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4)略(方向东北,与10时杆影关于正北方向对称,长度与10时杆影等长)
【解析】第(1)题,根据图1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四地分别为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地区、赤道、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第(2)题,图2中,A曲线反映出有极昼极夜现象,B曲线反映出全年昼夜等长。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离得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第(4)题,当日14时的杆影与上午10时的杆影关于正午12时对称。
33.【答案】解:(1)夏季正午的气温高,阳光照射使花岗岩岩面迅速升温,使岩石表层迅速升温和膨胀,晚上的温度迅速降低,使岩石迅速冷却和收缩,花岗岩容易出现裂隙,出现物理风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和水结合成酸,溶蚀岩石,是岩石分解,产生化学风化。
(2)梅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表径流量大;梅岭海拔较高,落差大,有利于侵蚀;致密的花岗岩不利于水分下渗,在强降雨条件下,容易使水流在岩石表面快速流动,侵蚀和搬运风化产物,逐渐发育成沟谷。
(3)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抬升,花岗岩露出地表,在当地高温多雨和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沿节理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由于花岗岩在高处,边缘地区的石块在重力崩塌或流水搬运作用下,在低处堆积,石块继续在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作用下最终形成石蛋。
故答案为:
(1)气候高温多雨,利于化学风化;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利于物理风化。
(2)该地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山区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花岗岩节理发育,地表水沿节理侵蚀岩体,逐渐发育成沟谷。
(3)地壳上升,花岗岩暴露于地表;岩石沿节理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在重力崩塌或流水搬运作用下,在低处堆积,石块持续受风化作用最终形成石蛋。
【解析】(1)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从昼夜温差分析物理风化,从雨热同期分析化学风化。
(2)从侵蚀作用的角度,在梅岭主要流水侵蚀作用,侵蚀的强弱与降水量、地形地势关系密切。
(3)综合前两题,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形成岩石破碎,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在低处堆积形成石蛋地貌。
本题考查地貌的相关知识,综合能力较强,需要同学们平时的地理知识的积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