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南省儋州市化学中考备考会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海南省儋州市化学中考备考会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4-23 15:38:50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 儋州市第一中学 陆挺 化学中考复习备考策略一:研讨两读三题,明确备考方向 二: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复习方法三:提高备考效益,研讨优化策略五:重视综合模拟,提高备考实力四:调动学生激情, 储备学生正能一:开展两读三题,明确备考方向 命题要求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命题注重探究考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命题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发展性试题,但不超标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应灵活多样考查学生技能1、解读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教师是将知识导向学生的桥梁知 识学生教 师课标考纲9. 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变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
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 案例1: 解读试题“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2、分析研讨中考化学试题不理解溶解度定义不理解曲线上点的含义不理解质量分数计算缺少理解能力缺少联系能力缺少应用能力不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缺少分析能力失分原因分析:现有以下装置、仪器和药品。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E__________、F__________。
(2)图A的实验室制氧器装置有两处错误,请改正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把H与B组合,操作弹簧夹可以使反应停止或发生,还可以“C至H”中选择仪器________(填序号)组装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若用H2O2和MnO2制取O2,且能获得平稳的气流,应选E(或F)和_____组合。
(4)若用图Ⅰ所示医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
H2,则H2导入端为_______(填“a”或“b”)。
(5)用图J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
与NaON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作的对比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 解读试题“灵活多样”及“探究”方法2、分析研讨中考化学试题不识别仪器或错字错图改正表述不到位对比实验不理解缺少基础知识缺少观察能力缺少探究思维实验现象描述没方向缺少分析能力仪器组装不会选择缺少分析能力导入氢气方向不明确缺少灵活应用化学方程式书写不严谨缺少学科素养失分原因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与实验观察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思维的能力 加强化学联系生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3、明确中考复习备考方向 1 2 Strategy 3 Challengers Forward 4 Conclusion一:开展两读三题,明确复习方向
清楚考点分值分布预测中考命题趋势探究中考备考策略掌握中考命题结构一:开展两读三题,明确复习方向 1. 知应用,不踏步 知难易,不拔高知方向,不盲教知规律,不跑偏 二: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复习方法
☆明确系统复习与专题复习复习任务☆避免系统复习与专题复习两种错误☆有效促进化学中考复习的优化模式知识梳理,唤醒识记,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理解与运用,分析与探究,
拓展与提高,归纳与总结。目标差异1.明确系统复习与专题复习复习任务
全面性、基础性:梳理要点,覆盖考点
系统性、条理性:以线串珠,优化结构
运用性、联系性: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方法性、规律性: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实验性、探究性:质疑推理,促进发展
1.明确系统复习与专题复习复习任务案例3:方法性、规律性的讲解20. 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下图箭头所示。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反应属于_____反应
这一类型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2)NaOH→Na2SO4 ;
NaCl→NaNO3 。
(3)在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
他们分别是: → ; → 。隔绝氧气清除可燃物将温度降到达着火点以下火归纳与总结,举一反三CaCO3 CO2 Na2CO3Ca(OH)2 CaO C CO NaCl NaOH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将下三角形的各物质
用“ ”标出其转化关系(夹心饭)
吃了化
不了!(炒剩饭)
吃了不
太饱!两种症状2.避免系统复习与专题复习两种症状21读
读章节考点
读知识梳理
读知识框架
夯实基础
构建体系 练
练出解题要领
练出解题思路
练出解题步骤

切合学情
巩固提高 评3.有效促进化学中考复习的优化模式分子概念
分子运动
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
分子间隔与温度关系
气体分子间隔较大
原子间隔与温度关系例1:下列现象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例2:将40mL水与4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80mL,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是有间隔的案例4:精讲----典型例题的重要性“读”的弱化
“讲”的太多
例题不典型
评无针对性
语句不简练
板书显空白缺少基础识记
缺少练习
重点不突出
难点未突破
罗嗦,绕圈子
弱化视觉主线低效诊断课堂低效因素三:提高备考效益,研讨优化复习策略
1 2 Strategy 3 Challengers Forward少讲多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干巧干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抓实备课与改作,提高课堂效率!向能力要分!
注重知识应用与拓展
注重实验设计,观察分析、推理!向基础要分!
注重基础识记与理解、运用与书写!不同层次学生化学学习的目标层次不同1、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5分钟10分钟15-20分钟

5-10分钟2、少讲多练,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目标要明确,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哪算哪不能一本资料从头用到底,学会增和减忌讳啥都讲都练都评,要精讲精练精评ONETWOTHREE3、实干巧干------让复习优质高效!作业不在乎多在乎精,要有批改快反馈备学情,学了不会不讲,不学也会不讲FOURFIVE重点关注边缘对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学生内在动力四:调动学生激情,储备学习正能多关爱少冷漠,亲师信教多微笑少埋怨,点燃希望多表扬少批评,建立自信多鼓励少打击,坚持不懈1、开发学生内在动力学写规范,不潦草
书写严谨,不错字
书写整洁,不涂改
独立思考,不抄袭
计算认真,不失误
看题仔细,分对错
审题沉着,重分析
先易后难,讲统筹2、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思想关注
课堂关注
课后关注多交流多鼓励
多提问多指点
重点批重点评
3、重点关注边缘对象量身定做,补练补测1用好科代表与学科小组长23思想引导,学法指导4推行帮扶,制定奖励机制关注边缘策略---发扬手牵手精神从容 面对有效模拟,演习到位严谨规范,预防失误寻找生长点,冲刺极限五:重视综合模拟,提高备考实力总结经验,调整状态 1、有效模拟,演习到位综合试卷,增删组合
查漏补缺,逐题突破
熟练、准确、科学、规范
会便对,对而全,全且佳 2、排除失分七要害化学方程式常见错别字基础必记3、寻找生长点,冲刺极限1. CaO+H2SO4==
或 Ca(OH)2+H2SO4==
2. Al+O2==
3. NaOH+H2SO4==
4. NaCl+AgNO3==
5. CaCO3==
6. CaCO3+HCl==
7. Fe+HCl==
8. Fe2O3+HCl==
9. CuO+H2SO4==
10. CuO+CO==
或 C+CO2==
1. CO+O2==
2. Cu(OH)2+H2SO4==
3. Ca(OH)2+Na2CO3==
4. H2O==
5. Al+HCl==
6. Al2O3+HCl==
7.KMnO4==
8.Fe2O3+CO==
9.CO2+NaOH==
1. P+O2 ==
2. CaO+H2O ==
3. Ca(OH)2+Na2CO3 ==
4. Fe+H2SO4 ==
5. CuO+ H2SO4==
6. H2O2 ==
7. CaCO3+HCl==
8. Fe+O2==
9.Na2CO3+HCl==
1. Fe+CuSO4==
2. C+O2 ==
3. MgO+H2SO4==
4.Na2CO3+CO2+H2O=
5. NaCl+H2O==
6. CuO+ H2SO4==
7.CaCO3 ==
总结:
化学方程式分值相当可观,且考到的几乎是教材中学到的并不超纲,属于及格边缘生的争分点。
争分措施:夯实基础,注重讲解方程式的应用点争分点一:化学方程式考查燃烧、蔬菜、过滤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复分解沉淀、蒸发浓缩、食醋或硼酸、试管锥形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矿泉水瓶变瘪(或扁),玻璃片上有水雾、点燃
混合物、点燃、维生素、油漆、酸、石蕊溶液、溶液变浑浊、 酒精灯、导管、带火星木条复燃玻璃棒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点燃、导热性、氧化物、过滤、化合反应、烧杯长颈漏斗、将燃着木条放在瓶口火焰熄灭则满、澄清石灰水、干燥、水雾、浓硫酸争分点二:错别字或化学用语 以上几点是我们在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在此提出与各位同行交流,有不妥之处还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谢 谢 大 家 !课件24张PPT。1热烈欢迎参加2015年儋州市中考化学学科备考会的
各位老师!2015年4月21日2以学定教 有效复习
——初中化学实验中考备考的思考儋州市新州中学 陈海莲
2015年4月21日
3一、近几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分析三、“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的复习内容与策略 二、关注2014年中考实验探究题四、今后的教学建议4一、近几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分析5二、关注2014年中考实验探究题21、试题及参考答案
1、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右图 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3)对照①和②,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4)课后,小明查阅《化学实验手册》获知:切割白磷时,应在水 下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烧杯??? ???????(2)防止P2O5逸出污染空气
(3)与氧气接触???? (4)防止切割时白磷自燃62、得分情况 该题考查《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部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中《燃烧的条件》;其中第(1)、(3)题属于容易题,第(2)、(4)题属于中等题,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程度不大。本题共8分,平均分3.07分,考生总人数:104125人,满分人数(8分)4322人(占4.15%),0分人数29700人(占28.5%)。73、评卷过程中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可以说是送分题目,但很多学生丢分较严重,主要丢分在错别字,如将仪器名称写成烧怀、烧坏、烧环、烧杆、燃杯等等。
第(2)题属于中等题,题目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而且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通俗的话,生活中的常用语较多。8第(3)题也可说是送分的题目,但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审题不准。
第(4)题属于开放程度不大的题目,但学生没能抓住与空气隔绝这一要点去做答,表述不清。922 、试题及参考答案 1、小红和小林做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红: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 小林: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1)老师否定了小红的猜想,理由是??????????????????????
(2)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小林的猜想是否正确。 ①实验方法???????????????????????????????????????????????????????????? ; ②可能的现象及结论???? 10 答案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生成的碳酸钠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要证明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可以采用质量分数大小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分别向浓、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分别向浓、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浓溶液中颜色先变红后无色,稀溶液颜色为红色 。112、得分情况 该题满分6分,考生平均分为1.40分,难度系数为0.23,考生总人数:104125人,满分人数5439人,占考试人数的5.22%,零分人数66266人,占考试人数的63.5%。123、评卷过程中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学生由于基础不牢,不懂得碱性溶液与二氧化碳以及酚酞的相互作用及其发生的现象。
第(2)题针对“酚酞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变红后褪色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的猜想,应用两种浓度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进行对比,从发生的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13(1)基本的实验技能
三、“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的复习 内容与策略14 (2)课程标准(修订版)规定了至少应该完成的学生实验活动,确保学生获得必备的实验操作技能与必须的实验素养。(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燃烧的条件
(4)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
(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6)酸、碱的化学性质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15(3)重要、典型的实验探究:16通过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点拨,在反馈环节通过中考题复习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原理及检查装置气密性等内容,检测核心内容的反馈,实现学习目标的循环。 (一)、气体制取的复习策略 17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考虑学情等,控制探究活动的开放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未知气体的实验室制法18(二)、重要、典型的实验探究的复习策略:科学探究是海南中考化学的考试倾向,由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往往成为考生夺取高分的关键所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考查,绝不会脱离教材,会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既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若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就要兼顾三点:一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二是注重层次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9四、今后的教学建议1、夯实基础。中考考查的内容都源于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仅是试卷上70%的容易题,也是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那是无源之水。202、要加强实验教学。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化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必做八个基础实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积极组织好学生实验,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213、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也不善于观察实验的现象,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模糊不清,颠三倒四。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简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的现象,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力求书写规范,确保不因此丢分。22关注众数分,找准最近发展区有舍才有得23共勉改变不了别人,就只能改变自己。24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请提宝贵意见!把握《课程标准》 ?领会《考试说明》熟悉《中考题型》
切实抓好?中考备考
儋州市教研室 ?岑启和
2015年海南省中招考试的脚步离我们已越来越近,距今天只有64天,除假日可利用时间不超过48天,按化学科每周4个课时计,上课时间最多32个课时,只要眨眨眼就到中考了。“光阴似箭,时间紧迫”。今天,我们利用半天时间集中大家在这里召开备考研讨会,我认为很有必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
古人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今天的研讨会在于互相交流学习。
不指望学到别人一整套的备考经验,只要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也就值得了。通过互相交流,“取多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刚才三位老师都是来自教学一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他们从模块的角度已作了很好的复习经验交流发言,我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怎样抓备考?这是多年的老话题,年年讲备考,天天抓备考,但是,有的学校的中考成绩还是不尽人意。我认为主要是方法和状态问题。下面就这两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第一个话题:
如何抓好中考备考三轮复习?
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抓好备考的总复习,是中考取胜的必要条件。
方法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教”和“学”的问题。
《方法论》中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惟一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不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可见外因在内因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备考复习来说,教师就是外因,学生就是内因。
教师好比是演戏中的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好比是战斗中的指挥官,学生是士兵;教师好比是体育比赛活动中的教练,学生是运动员。
戏演得好不好?能不能打胜仗?比赛能不能取得好名次?完全取决于是双方配合程度。
因此,中考备考复习就是要如何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教师优秀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找到复习方法,懂得“整理资料,梳理知识,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应试能力。”
复习的时候首先要重温《课程标准》,把握其知识点及对各知识点的要求。
(附:《课程标准》)
1.认知性的学习目标水平:
(1)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2)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3)理解、解释、说明、区别、判断。
??? 从(1)到(3)从低到高。
2.技能性的学习目标水平:
(1)模仿操作、初步学习。
(2)独立操作、初步学会。
从(1)到(2)从低到高。
3.体验性的学习目标水平:
(1)经历、体验、感受。
(2)认同、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3)内化、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从(1)到(3)从低到高。
一、复习的涵义
复习就是重复学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操作方法都与新授课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平时教学中点状、零散的知识需要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状,平时学生所学知识的疑惑点需得以澄清,平时所学知识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需加以提炼,为学习新知识技能准备条件,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复习的意义
复习是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再聪明的人,不通过复习也不可能牢固、系统地掌握好知识。有人把复习形象地比喻为在大脑里刻印迹,每重复一次就会加深印迹。反之,若不重复,印迹就会随时间的增长而模糊、消退。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多次重复的东西才能牢固地记住。自古以来,不少名人名家都十分重视复习。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八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
通过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熟练的技巧,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广泛迁移。知识、技能迁移的广泛程度就是衡量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复习活动既要求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也要求学生努力记住复习内容,这有利于发展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增强理解力。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掌握有效识记和复习的方法,科学地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果说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则是“点睛”。
三、复习课的误区
1.对知识的单纯重复,只温故而不知新;
2.忽略基础,盲目拔高;
3.对复习课没有明确、合理的设计理念;
4.复习课与习题课混而不清;
5.复习课的操作模式单一。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应试能力。因而,复习时要领会《考试说明》,把握《中考试题》的内容、题型、深度、广度、难度,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附:《考试说明》、《中考试题》
四、三轮复习方法
按现行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采用“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即:?
第一轮:单元章节复习;
第二轮:知识模块复习;
第三轮:查漏补缺复习。
第一轮复习: “扫雷式”
(约2个月时间)
第一轮复习:
以单元和章节的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象扫雷那样不漏掉一个知识点。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严格的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知识点”
这一轮复习不能“炒冷饭”,要有创意,复习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适当渗入课外相关内容,还要精挑细选配套习题,“讲”、“练”、“评”相结合,善于总结归纳,使“课本越来越厚”,让学生在“温故知新”,复习课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一轮复习要突出六个字:
“细、实、全、新、精”
细:详尽细致;
实:扎实有效;
全:全面覆盖;
新:富有新意;
精:精选典型。
第二轮复习:“织网式”
(约1个月时间)
第二轮复习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没有认真的准备,没有一个好的教案,谈不上教学效果。因此,这一轮复习教师要认真思考确定复习方案,花很多的时间去收集信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
这一轮复习打破章节界限,象织网那样,把知识的关系线条有机整合,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重点要围绕化学学科特点的模块进行,要抓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纵横交错”的关系而展开,很好地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化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化学的应用方面,注意化学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信息专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理解能力。
第二轮复习,使学生体会到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化学知识线条更加清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跨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中考应试时随心应手。让学生感到“课本越来越薄”。
在模块复习时,请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资源,把网络资源和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整合使用。
大模块分类:
一、????????????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三、化学基本实验;
四、化学基本计算。
小模块(知识点)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
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
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
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
(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 3.煤气:一氧化碳(CO)? ??? 4.天然气:甲烷(CH4)? ???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 6.生铁/钢:(Fe)? ???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 8.铁锈:(Fe2O3)? ???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 1.氯化钠(NaCl):食盐? ??? 2.碳酸钠(Na2CO3) :纯碱,苏打,口碱? ???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 4.氧化钙(CaO):生石灰? ???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 7.氢氯酸(HCl):盐酸? ???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 10.甲烷 (CH4):沼气? ?? 11.乙醇(C2H5OH):酒精? ?? 12.乙酸(CH3COOH):醋酸? ??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 14.汞(Hg):水银? ??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 (一)质量增加的? ???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 (二)质量减少的? ???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 (一)气体的检验? ???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
(三)相关例题? ???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 七、物质的除杂? ???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 7.FeSO4(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 ???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 14.NaCl(KNO3):蒸发溶剂? ???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 八、化学之最? ???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 九、有关不同? ???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 十一、溶解性表的记忆口诀 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 碱溶铵钾钠钡钙,硫酸盐类除钡钙, 氯化物除银亚汞,碳磷酸盐多不溶。
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读数据,读出每一个数据包含的物质,然后分析物质之间的关系,即可找出已知的量和物。
构建知识网络,围绕网络主线,
巧设复习问题,实施讲练结合。
?第二轮复习要防止把第一轮复习机
械重复;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
防止过多搞难题。
第三轮复习:“补锅式”
(约半个月时间)
第三轮复习是已进行第一、二轮复习后,学生已掌握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后,是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针对学生平时学习及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象补锅那样“找漏洞”,摸准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出错频率最高、最普遍的问题,找准薄弱环节,对症下药,进行查漏补缺复习。
在第三轮复习中,应防: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以复习资料代替教练,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三轮复习要扣紧《大纲》,扣紧教材,渗透中考题型意识,进行强化实战训练,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附:应试技巧和心理指导。
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和把握中考命题新趋势,对中考化学命题的新趋势作一分析和总结。
附:中考命题方向。
抓好中考备考三轮复习概括起来要做到:
1.定方案,有计划;
2.肯钻研,勤备课;
3.抓课堂,讲效率;
4.抓时间,把进度;
5.抓基础,提能力;
6.抓两头,促中间;
7.抓尖子,带全面;
8.抓辅导,补漏洞;
9.抓资信,编命题;
10.抓考练,巧讲评;
11.抓解题,求规范;
12.抓分析,重小结。
第二个话题:
以何种状态投入备考?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中考备考的状态至关重要,也可以说“状态决定成败”,如果备考不在状态,那就不要谈效果了。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教师的备考工作可分为三种状态:
第一种:任课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充满激情,能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用心研究分析《中考题型》,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不断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大胆创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生的备考方法。
第二种:任课教师工作也有责任心,但思想保守,充满自信,一直认为自己的备考做法不错,因而固步自封,不愿意去学习别人的东西,按部就班上完新课,接着象“炒冷饭”一样复习。
第三种:任课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工作热情不高,埋怨学生基础差,对学生没有信心,中考成绩如何无谓,备考没有方案,复习没有计划。处于“脚踩西瓜皮”状态。
学生的备考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的状态。
尽管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反复强调,中考成绩不排名,但是,各市县、各学校的中考成绩的消息都不胫而走,结果还是成绩公开,我们儋州市也以学校为单位排名印发,各学校也以中考成绩和评优、评先、选干,晋升挂钩。
中考的综合指数高低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谁都不能更改,上至教育局领导,下至学校领导、任课教师都有很大的压力。
中考成绩的“优秀率、优良率、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是评价学科科任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优秀的教师 + 优秀学生= 优上加优
优秀的教师 + 后进学生 = 劣中生优
平庸的教师 + 优秀学生= 优中变劣
平庸的教师 + 后进学生 = 劣中更劣
老师们: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分责任,一分担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
“一分努力,一分成绩”
? 让我们以高昂的姿态,高涨的激情,全身投入到中考备考工作中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尽职尽责尽心”真抓实干,2015年中考取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由于种种原因,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错漏,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