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2 22: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古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世说新语》欣赏一般方法,学习欣赏古代文言小说。
3.通过鉴赏古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思辨意识。
4.理解古代文人审美倾向,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欣赏古代文言小说。
2. 理解古代文人审美倾向。
教学过程:
(一)《咏雪》
任务一:初步理解,为古文加标点
1.试着朗读下列没有标点的古文,在你认为应该停顿之处画“/”。
2.朗读自己成果2遍,对不当指出进行修改。
3.班内分享,其他同学纠正,做出修正解释。
4.在停顿处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朗读自己成果,与课文进行对照。
任务二:疏通文意,添加注解
1.结合注释,尝试一一对应地翻译全文,在疑难处做出标记。
2.班内提出疑难词汇,教师点拨,解疑,为课文添加注解。
任务三:理解与鉴赏
1.用自己地话围绕标题讲述咏雪这个小故事。
2.再次朗读文章,哪些文字能看出谢太傅的态度?
3.结合注释1,了解《世说新语》和文章作者。从文章中看出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态度是否和作者一致呢
4.把雪比作空中撒盐与比作乘风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说明理由。
(比喻的条件两种不同的事物,要有相似点:色泽、形状、气味、状态等)
5. 把雪比作空中撒盐也是有合理之处的,为什么古人都很欣赏把雪比作乘风柳絮这个比喻呢?(教师讲解)
a.社会风气:魏晋人士追求一种清明恬静的境界,向往一种优雅飘逸的风度。
b.喻体本身引起的审美感受:
把雪比作空中撒盐,似乎也能差强人意。雪下大之前,风急雪骤,也会下雪粒,从色泽、形状大小及雪的颗粒状态等方面与空中撒盐并无二致,甚至也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但谢太傅和后来的作者为什么不太认可呢?与把雪比作乘风柳絮相比,一个凝滞呆板一个飘逸灵动,一个暗淡粗俗一个清明高雅,柳絮乘风乃是自然常态,引人浮想联翩,有一种诗意的美,而空中撒盐实为怪诞反常,不能引起人的审美体验。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任务一: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划分停顿。找出停顿不当的两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标出疑难字词。
3.教师点拨,解决疑难。
4.为重点词举出一个同义字成语。
如:期(约定)——不期而遇
舍(舍本逐末) 去(扬长而去) 引(引吭高歌) 顾(顾影自怜)
5.引导学生字字对照翻译全文。
任务二:理解与鉴赏
1.复述故事内容,尽量讲得生动一些。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元方和友人是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友人是( )的人,从( )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因为他( )。
元方是( )的人,从( )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因为他( )。
3.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想拉他说话,元方却“入门不顾”,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4.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从文字中你能看出作者对各个人物的态度吗?由此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代人在为人处世道德的要求是什么?
(三)总结小说欣赏方法:
1.解决文言字词问题,对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
2.通过作者对故事的叙述分析人物之间关系、形象特点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3.敢于质疑和求证疑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