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5课
苏轼词两首作者:苏轼2 赏清风明月,听大江东去,
烟雨任凭生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故宮博物院藏书法欣赏苏轼《赤壁赋》墨迹念奴娇 · 赤壁怀古整体感知
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上阕:
所见:浪、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
所忆:公瑾雄姿英发
自信破敌
所叹:早生华发、功业未就《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一首怀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就是在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此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整体感知赏析纵观全词,作者描绘了四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赤壁怀古写意图。首句“大江东去”寥寥四字,气势磅礴,精练的勾画出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怀古,展开联想。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不由使词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功业卓著的英雄豪杰。尽管英雄们的身躯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然而,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同日月争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具体点出怀古的地点、朝代和具体人物。
这幅图画,气魄宏大。“大”、“东去”、“淘尽”、“千古”、“风流”等字眼的运用,使豪放之情溢于篇首。其中“大”字极言长江的江面辽阔,水势浩淼;“东去”写出浩浩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千古”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广阔、悠远的历史,为下阕“三国周郎”的出场绘出雄伟的背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第二幅“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赤壁江山工笔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雄壮、奇险的赤壁景色。其后,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引出下阕内容。
这幅图画,雄奇壮丽。“乱”、“穿”两字用笔如神,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之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哪些字写得生动、传神?
“乱” 、“穿”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
“惊”写出浪涛的惊人的汹涌澎湃。
“拍”传神地写出了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的情状,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场面的宏阔。
夸张 对偶 比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由景及人 承上启下 ? 第三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周瑜谈笑强敌的英雄图。“小乔初嫁”,以美女衬托英雄,显示周瑜的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羽扇纶巾”,以儒将装束描写青年将帅,显示周瑜的神机妙算,聪颖智慧。“谈笑”句以“谈笑间”就使“樯橹灰飞烟灭”的有力烘托,突出周瑜深谙谋略、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这幅图画,气势雄壮。“遥想”、“当年”把人们的思路引向悠远的历史;“雄姿英发”表现周瑜英姿勃勃的英雄气概;“樯橹灰飞烟灭”展示赤壁大战浓烟滚滚、一片火海的壮阔的战争场面。这幅英雄图与上阕的江山图变幻交织,使人惊心动魄。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以美人衬托英雄。
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周瑜:年龄:2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怀古 伤今周 郎
二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苏 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由此可见,作者在情感上倾向周瑜,是因为他渴望建功
立业,希望自己也能像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番伟大的
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
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观、失落、无奈之情?第四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金樽酹月、自抒怀抱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伤感,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自己磊落坦诚,敢于直言,却受迫害、遭贬谪,真是岁月悠悠,“人生如梦”。面对此情此景,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幅图画,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但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的色彩。“尊” “酹”“月”字的出现,使人联想到李白那“举杯邀明月”、“斗酒诗百篇”的豪迈气概。消极?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如何理解“人生如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谁在“神游”,谁在“笑我”?周
瑜苏轼?合作探究四幅图画交织在一起,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第一幅赤壁怀古写意图,大笔勾勒赤壁的主要景物和联想的主要人物,为下文的描写搭好框架,做好铺垫,并与其形成远景和近景、概括和具体的鲜明对照。第二幅赤壁江山图和第三幅赤壁英雄图是对第一幅写意图的分写和照应。第四幅金樽酹月图是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以致思想苦闷的自我写照,是前三幅画面意境的进一步深化。四幅图画,内容变幻多姿,意境层层深入,构成一幅完美壮丽的赤壁怀古画卷。 绘奇景:雄伟壮阔
颂周瑜:功成名就
发感慨:壮志难酬怀古伤今怀古词定风波,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画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解词释句,整体感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形容微寒草鞋指遇雨的处所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作者洒脱、
放达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讨论学习技巧,分析效果“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
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
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
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
发情感,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豪放词特点
情感内容:多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壮志难酬的苦闷
情感特征:大气磅礴、气势雄壮
写景特征:大处着笔、视野开阔、气象恢宏
抒情特点: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课件38张PPT。第5课
苏轼词两首作者:苏轼2苏 轼《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欧苏《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苏辛苏黄“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宋初四大家“朱竹”别具一格作者生平
1.眉山 ·出生(1岁)
2.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18岁-21岁)
3.丧妻、丧父(30岁-31岁)
◇贬为杭州通判(36岁)
◇调任密州(41岁)
◇调任徐州(42岁)
◇调任湖州 · 乌台诗案 (44岁)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隐居南京。苏轼又重燃起了政治
上的希望。他不停地向神宗上表,向他汇报民间的疾
苦以及自己的主张。神宗皇帝每每读完,都拍案叫好。
这引起了皇帝周围那些小人们的恐慌,他们感觉到了
远隔千山万水的苏轼的威胁。 ◇贬黄州(45岁)
黄州,是苏轼涅磐的地方。从黄州,走出了一个与众
不同的苏东坡。
经历大风大浪洗礼的他,已然变得宠辱不惊。从生死
线上走了一趟的苏轼,此时的心态,就如同这黄州的
天气一般云淡风清。
始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的作品:
《定风波(莫笑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前、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读诗四境音读意读情读美读一、初步诵读要求: 使用普通话,字音必须清晰准确,不能读错一字,增减
一字。做到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音 读正音:
浪淘尽 初嫁了 雄姿英发 华发
羽扇纶巾 樯 橹 一尊还 酹táoliǎofāfàguānqiáng lǔ huánlèi二、全面解读意 读要求:做到停顿科学,重音、拖音合理。三、潜心品读情 读要求: 能准确恰当、较为生动地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朗读。怀古诗观眼前之景怀古之人事抒一己之怀观眼前之景赤壁大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高度力度强度 壮 美 壮美之景 气 势 雄 浑 语 调 激 昂 意 境 开 阔怎么读?怀古之人事 风 流豪杰周瑜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年轻幸福英俊儒雅功成名就镇定自若 风流之人 气 势 充 沛 语 调 轻 快 潇 洒 得 意怎么读?周 瑜苏 轼年龄生活相貌职务 24 岁幸福美满英俊儒雅东吴都督 47 岁屡遭不幸华发早生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怀才不遇周 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 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抒一己之怀多 情失 意怎么读? 无 奈 惆 怅 语 调 低 沉 郁 结 于 胸抒一己之怀多情失 意释 怀怎么读? 乐 观 豁 达 吐 出 块 垒 语 调 轻 松 旷达 旷达之情 壮美之景 风流之人豪放美 读要求:美读是指在意读、情读的基础上,读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读出个性来。 四、放声朗读定风波苏 轼 《自题金山画像》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1、全词分别写分明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片写雨后感。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达了什么情怀?
前句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生活态度。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1、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写作手法2、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苏轼词特点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写作风格】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蝶恋花》)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