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
选择题
1.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等级秩序的确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2.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说明( )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3.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会人工种植粟
C.已过上定居生活 D.会人工种植水稻
4.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B.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C.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D.国家的分裂与民族汇聚
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下图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7.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 )
A.炎帝、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D.炎帝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8.“天皇皇,地皇皇,先蚕娘娘降吉祥,桑叶长得嫩生生,茧儿长得圆又亮。”下列与“先蚕娘娘”活动有关的是 ( )
A.教人农耕 B.建造宫室
C.治理洪水 D.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9.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 )
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10.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1.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12.框内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良渚古城遗址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考古 分封制与宗法制
A.华夏民族的形成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3.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14.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西周灭亡 D.平王东迁
15.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6.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由此可见,青铜礼器象征着( )
A.人物品格 B.年龄大小 C.品质优劣 D.地位高低
17.四川三星堆遗址曾多次发现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踪。以上现象说明( )
A.良渚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8.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9.“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材料中反映的春秋时期的霸主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
20.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尊王攘夷”成为争战旗号 B.秦国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C.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二、非选择题
21.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人文始祖】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藐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战,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的其他贡献。这些贡献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禅让制度】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3)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禅让制,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幅图片反映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分别用一句话对这三位首领进行评价。
22.某学习小组以“西周分封制”为主题展开学习探究活动。
材料一
①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②西周等级示意图
③克盉(hé) 克盉铭文译文:周成王命召公的长子做燕的诸侯……克进驻燕地。 ④《史记》摘录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西周封建(实行分封制)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完成以下内容。
根据①地图写出西周分封国家的名称 ; 。(写出两个即可)
将材料②补充完整:A: ;B: 。
以上四则材料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能够印证材料③的文献史料是 。(填序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1)材料一的“革命性突破”是什么?这个突破在经济方面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3)材料三中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哪个国家哪次改革成效最大?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5DAAAC 6-10ADDCD 11-15BADAB 16-20DBDDA
21.(1)黄帝。
(2)相传黄帝教人们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为后世人们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3)要重用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人才,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4)尧节俭、朴素、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
22.(1) 齐 鲁 A天子 B诸侯 ③ ④(
(2)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3.(1)牛耕的出现、铁器(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所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百家争鸣;法治。
(3)富国强兵;秦国、商鞅变法。
(4)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等。(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