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诗所呈现的内容。
2、能把握本诗突出的写作特色——虚实结合。
3、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4、倡导要重视抒写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具体分析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由“夜雨”下了一千多年导课,引发学生课堂兴趣,先利用网上视频朗读带入情境,再通过诗句中实写和虚写的具体分析,整体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教师用一张虚实结合的思维导图完整分析总结全诗后,在充分感受亦真亦幻,亦苦亦乐的虚实转换中教师再次范读本诗,意在充分注重诗歌以诵读为基础的教学要求,最后,提出要注重抒写内心情感体验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根据此要求设计本节课小练笔随堂作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唐代诗坛有一场雨,一下就是1000多年,这场雨淅淅沥沥,下到了无数读者的心里,还留下了“巴山夜雨”“西窗剪烛”这样的成语。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巴山夜雨,本节微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夜雨寄北》这首诗,首先我们一起聆听这别样的雨声吧!
二、上课环节
(一)引入实写
分析一二句:在诗的开篇,诗人以记叙的方式如话家常道: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妻问“归期,”诗人答“未有期”。妻子盼归,诗人思归。这一问一答很自然的引入了对眼前的景象的描写“巴山夜雨涨秋池”既然是夜雨,诗人怎知涨满秋池?想来诗人应该无眠吧?涨满秋池的仅仅是夜雨吗?涨满的不仅是秋雨,更是浓浓的思念。真是雨涟涟,心已乱,人未眠。此两句实写,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难归之苦。淡淡的记叙和近乎白描的描写,将这夜、雨交织在一起。诗人的苦闷、惆怅、苦楚、无奈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巧转虚写
分析三四句:眼前夜雨交织的景象使人不禁憧憬: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一起共剪西窗烛?这是由眼前景象描写自然生发的美好愿望,由现实的凄寒跳跃到想象的温暖。属于虚写,这里仿佛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巴山雨夜,那边妻子盼归,这边诗人思归,据史料推测,当时妻子王氏已经去世,诗人还在盼望眼前出现他日重逢,一起西窗剪烛,共话巴雨的浪漫温馨画面,“何当”“却话”穿越时空,跨越生死,链接未来,回环往复,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虚实结合
总结全诗:我们再次来梳理一下本诗,诗人由眼前的高山、暗夜、秋雨反衬了当时心情的苦闷、无奈。并由这些眼前的实写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未来,与伊人“共剪烛”“话巴雨”这样的场景是温暖的,快乐的,此处属于虚写,由眼前景到未来情虚实巧妙结合。由眼前心情的苦闷生发到想象团聚时的快乐,这温暖、快乐又反衬了眼前景象的苦楚,同时,这样的苦闷又滋生着团聚时的快乐。由眼前景到未来情,由眼前的苦楚到重聚时的快乐,秋雨绵绵,情丝不断。眼前的“巴山夜雨”同想象中的“巴山夜雨”,巴山与长安,诗人与妻子,现在与将来,分离与团聚,现实的愁苦与将来的欢乐等,互相映照交织在一起,使悲欢离合之情似真似幻,淋漓尽致。真可谓语浅情深意味无穷,虚实之间尽显真情。虽不言情,却字字含情。伊人已逝,只留凄美。
(四)倡导抒写。
今天我们有幸能读到《夜雨寄北》这样的好诗,要感谢诗人的倾心抒写!而我们大多现代人少了思考,缺了沉静,疏于抒发表达,长此以往,纵然心有千言万语,下笔却是只言片语,还常词不达意,甚是遗憾。(PPT展示内容如下)在这路遥马急的时代,一切都向快捷发展,不妨偶尔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文字记录心情:静听花开之音,细品生活百味。感受书写魅力——深入、深刻、深情、深沉而深邃!
三、作业设计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个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