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7.4 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会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了解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感受互逆的思维过程.
3.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复习导入
问题2 前面我们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有哪些?
问题1 目前我们学过了哪些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新课探究
定理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出的同位角.则有:∠1=∠2.
你能利用这个定理来证明其他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吗?
A
B
C
D
E
F
M
N
1
2
定理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l1//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截出的内错角.
求证:∠1=∠2.
1
2
3
l1
l2
l
你能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来证明这个定理吗?
已知:如图,直线l1 //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截出的内错角.
求证:∠1=∠2.
证明:∵ l1//l2(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1
2
3
l1
l2
l
定理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证明:
∵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180°,
∴∠2+∠3=180°(等量代换).
已知:如图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求证:∠2+∠3=180°.
思考1:如何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证明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思考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在条件和结论方面有什么关系?
已知:如图,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b//c.
证明:∵b//a(已知),
∴∠2=∠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b
d
1
3
2
c
∵c//a(已知),
∴∠3=∠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根据上面的证明,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3(等量代换).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
b
d
1
3
2
c
例1.已知:如图,AB∥CD, AD∥BC.
求证:∠A=∠C,∠B=∠D.
证明:
∵ AB∥CD, AD∥BC (已知),
∴∠B+∠A=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C(同角的补角相等),
∠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D(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题精析
解析:过点C作GH∥AB.
GH//AB, AB//DE
∠B=40°
∠BCD=20°
∠B=∠BCH
GH∥DE
∠BCH=40°
∠D=∠DCH
∠D=20°
∠DCH=20°
例2.如图,AB∥DE,已知∠B=40°,∠BCD=20°,则∠D=_____.
20°
例3.如图,已知∠1=∠2,∠3+∠4=180°,证明:AB∥EF.
∵∠1=∠2 (已知) ,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180° (已知),
∴CD∥EF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B∥EF.
解: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1.平行线的判定是根据两角的数量关系得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由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得到两角的数量关系.
2.平行线的判定的条件是平行线的性质的结论,
而平行线的判定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条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
①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其中是平行线特征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④ D. ①④
D
2.如图所示,A,C两地之间要修一条公路,在A地测得公路的走向为北偏东50°,如果A,C两地同时开工,那么在C地应按什么方向开始施工,才能使公路准确接通?
北
北
B
D
A
α
1
C
解:根据题意,得AB//CD,∠α=50°,
所以∠1=∠α=5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即在C地应按南偏西50°的方向开工.
3.如图所示,已知:∠ADE=∠B,∠1=∠2,FG⊥AB,
求证:CD⊥AB.
证明:
∵∠ADE=∠B,
∴ED∥BC.
∴∠1=∠3.
∵∠1=∠2,
∴∠3=∠2.
∴CD∥FG.
∵FG⊥AB,
∴CD⊥AB.
4.如图所示,已知∠B=25°,∠BCD=45°,∠CDE=30°,
∠E=10°,试说明AB//EF.
A
D
B
C
解:如图所示,在∠BCD的内部作∠BCM=25°,在∠CDE的内部作∠EDN=10°.
E
F
因为∠B=25°,∠E=10°,
所以∠B=∠BCM,∠E=∠EDN,
M
N
所以AB//CM,EF//DN.
又因为∠BCD=45°,∠CDE=30°,
所以∠DCM=∠BCD-∠BCM
=45°-25°=20°,
∠CDN=∠CDE-∠EDN=30°-10°=20°,
所以∠DCM=∠CDN,所以CM//DN.
又因为AB//CM,EF//DN,CM//DN,
所以AB//EF.
A
D
B
C
E
F
M
N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