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11月阶段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烤鸭是北京传统特色美食。饲喂鸭时,主要以玉米面、稻谷面为饲料,使其肥育。北京烤鸭的食用方法是用薄饼卷起烤鸭片、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配特制酱料食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鸭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脂肪
B.鸭肥育的原因是玉米面、稻谷面等食物中大量的糖转化成脂肪
C.与黄瓜条和萝卜条相比,烤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
D.烤鸭中变性后的蛋白质更容易被消化
2.烟草叶肉组织发育初期,胞间连丝呈管状结构,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达5万的蛋白质通过,而发育成熟后,胞间连丝呈分支状,只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400的物质通过。烟草花叶病毒依靠自身的30运动蛋白,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进而侵染相邻细胞并从一个细胞进入到另一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能起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
B.烟草花叶病毒无细胞结构,其核酸中含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氨碱基
C.烟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
D.烟草叶肉组织在发育过程中,能通过改变胞间连丝的结构来调节运输物质的速率
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并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B.农作物种子入库贮藏时,在无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
C.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油料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
4.某生物兴趣小组向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后,CO2的产生量与O2的消耗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假设酵母菌的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2浓度为a时,呼吸底物(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
B.O2浓度为b时,酵母菌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C.O2浓度为c时,约有3/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
D.若实验中的酵母菌更换为乳酸菌,则曲线Ⅰ、Ⅱ趋势均不发生改变
5.甲、乙两个精原细胞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1与2未分离,则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aB、AaB、b、b
B.若甲细胞减数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AB、B、ab、ab
C.若乙细胞同源染色体1与2上的基因完全连锁,则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D:ad=1:1
D.若乙细胞所在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D:ad:Ad:aD=3:3:2:2,则发生交换的原始生殖细胞所占比例为40%
6.某化合物可使淋巴细胞分化为吞噬细胞。实验小组研究了该化合物对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见表。下列关于实验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分组 细胞特征 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 吞噬细菌效率
对照组 均呈球形 59.20% 4.61%
实验组 部分呈扁平状,溶酶体增多 9.57% 18.64%
A.细胞的形态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有9.57%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期
C.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溶酶体增多有关
D.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会恢复成球形
7.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8.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AC2C9
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9.DNA复制时,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也按5'→3'方向合成新链片段——冈崎片段(如图所示)。已知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DNA新链或冈崎片段的合成,需先借助引物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在引物的3′-OH上聚合脱氧核苷酸。当DNA整条单链合成完毕或冈崎片段相连后,DNA聚合酶再把RNA引物去掉,换上相应的DNA片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引物酶属于RNA聚合酶,与DNA聚合酶一样能够催化氢键断裂
B.DNA的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时不需要RNA引物
C.DNA聚合酶既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也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
D.RNA引物合成时与冈崎片段合成时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10.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某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如图所示)。多聚核糖体上合成同种肽链的每个核糖体都从mRNA同一位置开始翻译,移动至相同的位置结束翻译。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由mRNA的长度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翻译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3'端向5'端移动
B.该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C.图中5个核糖体同时结合到mRNA上开始翻译,同时结束翻译
D.若将细菌的某基因截短,相应的多聚核糖体上所串联的核糖体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11.图中①、②和③为三个精原细胞,①和②发生了染色体变异,③为正常细胞。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A.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
B.② 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
C.③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种基因型配子
D.① 和② 的变异类型理论上均可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12.单体是指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的某对同源染色体只有一条而不是两条的个体,常用2n-1来表示。三体是指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的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常用2n+1来表示。单体和三体是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有用“工具”。应用单体或三体可把新发现的基因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上,如可让某二倍体雌雄同株的植物(2n=10,红花对白花为显性)的白花植株与红花纯合单体杂交进行基因定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理论上该二倍体植物的三体种类数大于单体种类数
B.若上述杂交的后代中出现白花个体,则可确定花色基因的位置在相应的染色体上
C.三体的形成原因是其双亲之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单体植株具有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的特点
13.图甲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示意图。将一示波器连接在D上,用不同方式给予同等强度的电刺激,产生如图乙所示波形(组Ⅰ:单次电刺激A或B。组Ⅱ:连续电刺激A。组Ⅲ:单次电刺激C。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乙判断,A和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B.实验说明短时间内连续刺激A产生的信号可以叠加
C.超过阈电位后,神经细胞膜钠离子内流速率与之前相比没有变化
D.组Ⅱ突触后膜钠离子大量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
14.如图所示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a能特异性识别新冠病毒,并能摄取、处理、暴露抗原
B.图示表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b只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
C.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细胞d会直接产生大量物质乙
D.物质甲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细胞c,使其细胞周期变短
15.水稻种植过程中,植株在中后期易倒伏是常见问题。在适宜时期喷施适量的调环酸钙溶液,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B.喷施调环酸钙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施用浓度
C.若调环酸钙喷施不足,可尽快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
D.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抑制其伸长
16.乙烯利是一种优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表明,当乙烯利浓度在0.004%时,拟南芥保卫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据此将0.004%作为乙烯利的最有效浓度。检测0.004%的乙烯利对拟南芥保卫细胞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南芥保卫细胞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NO,0.004%乙烯利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的NO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再测得拟南芥气孔开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利可以催熟果实,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等优点,但是作用效果不稳定
B.实验前应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除掉内源NO
C.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
D.被催熟的水果上残留的乙烯利会促进儿童早熟
17.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8.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鼠,第二次捕获45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
A.120只/公顷 B.135只/公顷 C.150只/公顷 D.180只/公顷
19.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食性、栖息条件相似的种群为同一个功能组。某海洋牧场区有21个功能组,构成了五个营养级,其中P是浮游植物,D是碎屑(包括水中所有无生命的有机物),R是呼吸消耗量。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量关系如图所示[单位:/(k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的总干重一般小于Ⅲ的总干重
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在D与Ⅱ之间循环流动
C.该生态系统某时刻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倒置
D.该生态系统的存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20.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毋膨、毋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B.《诗经》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清水秀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D.“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体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21.为探究校内植物园土壤中的细菌种类,某兴趣小组采集园内土壤样本并开展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样时应随机采集植物园中多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
B.培养细菌时,可选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C.土壤溶液稀释倍数越低,越容易得到单菌落
D.鉴定细菌种类时,除形态学鉴定外,还可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
22.有些酵母菌能以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繁殖,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降低成本。研究人员拟从土壤中分离该类酵母菌并大量培养,操作流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表示计数室中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又分成16个小格。
A.实验前需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和培养基进行干热灭菌
B.只有③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需以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
C.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对每一个平板的菌落都要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D.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用25×16(lmmxlmmx0.lmm)型血细胞计数板统计出10个中格中的细胞数为60个,则每毫升发酵液中有1.5×10°个细胞
23.限制性内切核酸酶EcoRⅠ识别并切割双链DNA,用EcoRⅠ完全酶切果蝇基因组DNA,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约为( )
A.6 B.250 C.4000 D.24000
24.已知某水生动物体内存在一种酶X,由363个氨基酸构成。科学家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将X中的133位的苏氨酸变为丝氨酸,将254位的精氨酸变为甘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X'不仅仅具有原来X的催化功能还额外具有了转运蛋白的活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工程生产蛋白质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
B.改造该酶的实质是要改造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
C.蛋白质工程也可以对蛋白质直接进行改造,操作时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D.可以利用PCR技术从基因组中扩增出某目的基因,在PCR反应体系中至少需要2次扩增才能获得所需基因
25.“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基本过程是:裂解→分离→沉淀→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裂解:使细胞破裂释放出DNA等物质
B.分离:可去除混合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等
C.沉淀:可反复多次以提高DNA的纯度
D.鉴定:加入二苯胺试剂后即呈现蓝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2分)下图是发生在植物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过程,A和B分别代表叶肉细胞中的两个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在细胞中3-磷酸甘油醛()存在的部位有___________等,若光照突然减弱,则细胞中NADPH的含量将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下同),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将。
(2)图中B结构是___________,该结构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
(3)异戊二烯能清除活性氧,降低高温、强光等环境因素对类囊体膜造成的伤害。光合作用为异戊二烯的合成提供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高温条件下呼吸链受抑制,异戊二烯的合成量会大大增加,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
27.(11分)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XY型)植物。其叶形由基因A-a控制,有无绒毛由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A-a已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取其中所有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雌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3/12 3/12
雄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2/12 1/12 2/12 1/1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
②含B的卵细胞不育;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且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_________________;
④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_________________;
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请利用F1植株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可确定实际情况为第③种可能性。
(3)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4)若含B的花粉不育,请写出窄叶有绒毛雌株和宽叶无绒毛雄株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蛇毒是毒蛇从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主要成分是毒性蛋白质,按功能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两类。下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过程是_____免疫。细胞②是指_____,细胞⑤的功能是_____。人体中的免疫活性物质除了图中所示物质A和物质B之外,还包括_____等。
(2)甲图中,物质B与抗原结合发生在_____。
(3)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属于_____性毒液,它作用的原理是_____。该突触中,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
29.(8分)下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图乙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人工湿地上行池中养殖鲤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丙表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内的能量流动简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湿地植物属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上行池与下行池中的湿地植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图乙中,在________点时,鲤鱼的数量达到 K 值。生态学上调查鲤鱼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图丙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
(4)流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丙中统计的外,还有________中能量,按图丙所示能量计算,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
(5)部分湿地植物可分泌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吸引鸟类捕食害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________________有作用。
30.(9分)科研所将菊花的花色基因C导入牡丹叶肉细胞来培育具有新型花色的牡丹,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切割花色基因C和质粒的限制酶应该选择______________。获得花色基因C后,可用PCR技术在体外将其扩增、扩增时需______________种引物,若扩增20次共需加______________个引物分子,
(2)途中①过程用农杆菌转化时,应选用牡丹_______________(填“受损伤的”或“完好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同培养,选用这种叶片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3)②过程的目的是让已经分化的细胞失去其特有的______________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③过程主要是将②过程得到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______________(激素名称)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出甲。
(4)假设某种转基因作物因为受到病毒感染而减产,若要以该转基因作物为材料获得脱毒苗,一般选用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A错误;B、玉米、稻谷面等食物中含有淀粉等糖类,鸭肥育的原因是玉米、谷物等食物中大量的糖转化成脂肪,B正确:C、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与黄瓜条和萝卜条相比,烤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C正确;D、烤熟的鸭子蛋白质发生了变性,但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因而容易被消化,D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A错,胞间连丝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中没有胞间连丝;B错,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其核酸(RNA)中含核糖,不含脱氧核糖; C对,烟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无法合成功能正常的p30运动蛋白,无法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进而不能侵染相邻细胞,故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D错,烟草叶肉组织发育过程中改变胞间连丝的形状使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通过,调节了运输物质的大小。
3.答案:B
解析: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A正确;种子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因此,农作物种子入库贮藏时,应在低氧和零上低温条件下保存,贮藏寿命会显著延长,B错误;油料作物种子中含有大量脂肪,相较于细胞呼吸所利用的糖类,脂肪中C、H含量较高,O含量较低,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C正确;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使水分散失减少,氧气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D正确。
4.答案:B
解析:A项错误;O2浓度为a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约占2/6÷[2/6+(15-2)/2]=2/41,其中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约占39/41,其中的能量大多储存在酒精中,综合来看,此时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的能量大多储存在酒精中。B项正确;O2浓度为b时,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故酵母菌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C项错误;O2浓度为c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约占10/6÷[10/6+(12-10)2]=5/8,约有1-5/8=3/8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D项错误;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CO2,若实验中的酵母菌更换为乳酸菌,则曲线Ⅰ、Ⅱ走势均会发生改变。
5.答案:C
解析: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甲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1与2未分离,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aB、AaB、 b、b或Aab、Aab、B、B,A错误; B、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随机组合,若甲细胞减数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错误染色体可以和B所在染色体组合,也可以和所在染色体组合,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AB、B、ab、ab或AAb、b、aB、aB,B错误; C、若乙细胞同源染色体1与2上的基因完全连锁,将随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D:ad=1:1,C正确; D、若有一个细胞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AD:ad:Ad:aD=1:1:1:1,若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D:ad:Ad:aD=3:3:2:2,证明有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发生交换的原始生殖细胞的比例为2+2/3+3+2+2×2×100%=80%,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细胞的形态变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由表格信息可知,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为9.57%,包括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B错误;
C、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消化酶,可分解进入细胞的细菌,因此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增多有关,C正确;
D、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不再分裂分化,扁平状细胞不会恢复成球形,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全抗植株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1A1、A1A2、A1a,抗性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2A2、A2a,易感植株的基因型为a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共有六种杂交组合,子代都不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A错误。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抗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2a,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抗性:易感=1:1,故B正确。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全抗植株的基因型为A1A2,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全抗:抗性=1:1,故C正确。全抗植株(A1a)与抗性植株(A2a)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A1A2、A1a):抗性(A2a):易感(aa)=2:1:1,D正确。
8.答案:B
解析:分析父亲及儿子的基因型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均成对存在,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A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A、B、C三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排列,不发生交换,则三对等位基因连锁,在遗传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将亲代及子代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将儿子和女儿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如下表: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C2C9
可看出母亲的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A3B44C9,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A24B8C5,B正确;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据表分析可知,A23与C2连锁,A24与C5连锁,因此其C基因组成为C2C5,D错误。
9.答案:C
解析:DNA复制引物酶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属于RNA聚合酶,与DNA聚合酶一样能够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A错误;分析可知,DNA的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时需要RNA引物,B错误;据题干“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换上相应的DNA片段”可知,DNA聚合酶既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也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C正确;RNA引物合成时与冈崎片段合成时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T-A、G-C、C-G,后者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T、T-A、G-C、C-G,D错误。
10.答案:B
解析:A、图示翻译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A错误;
B、该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tRNA通过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携带相应氨基酸进入核糖体,B正确;
C、图中5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开始翻译,从识别到起始密码子开始进行翻译,识别到种子密码子结束翻译,并非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C错误;
D、若将细菌的某基因截短,相应的多聚核糖体上所串联的核糖体数目可能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A对,①细胞中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B对,②细胞中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其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只考虑A和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a和Aa或A和aa,因此,②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 C错,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2种基因型配子;D对,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②为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上均可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12.答案:B
解析:A错,单体是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的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则该二倍体植物(n2=10)可以出现10种单体,三体是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的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则该二倍体植物(2n=10)可以出现10种三体,故理论上该二倍体植物的三体种类数等于单体种类数。
B对,设控制白花和红花的基因为a和A,白花植株(aa)与红花纯合单体(AA或AO)杂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个体(aO),则可确定花色基因的位置在相应的染色体上。
C错,三体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双亲之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
D错,一些单倍体植株具有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的特点,单体植株可育。
13.答案:C
解析:A对,由图乙中组Ⅰ可知,刺激A和B时,膜电位绝对值减小,说明A和B释放了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C后,膜电位绝对值增大,说明C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B对,对比图乙中组Ⅰ和组Ⅱ可知,对A的连续刺激是可以叠加的; C错,斜率表示膜电位变化速率,膜电位变化速率由Na+内流速率决定,由图中斜率可知,超过阈电位后Na+内流速率迅速升高; D对,Na+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不消耗能量。
14.答案:D
解析:A错,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表面,但对抗原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错,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C错,新冠病毒再次入侵,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对,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缩短细胞周期。
15.答案:C
解析:A、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A正确;B、喷施调环酸钙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施用浓度,B正确;C、赤霉素促进茎秆生长,若调环酸钙喷施不足,不能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C错误;D、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抑制其伸长,D正确。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 A错,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对果实进行催熟,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B错,实验前应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排除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干扰。
C对,由图1可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0.004%的乙烯利能够明显促进NO合成以增加保卫细胞的NO水平。由图2可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0.004%的乙烯利能够降低拟南芥气孔的开度促进气孔关闭。由此推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0.004%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
D错,乙烯利可以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催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人体内没有乙烯利的受体,所以水果上残留的乙烯利不会促进儿童早熟。
17.答案:C
解析: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 B、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 D、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50-5=45只,第二次捕获45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50-5)/X=15/45,解得X=135,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135只/公顷,B正确。
19.答案:D
解析:
C错,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生活周期短、繁殖快,因此,某时刻的生物量金字搭可能倒置,但是能量金字塔不可能倒置。
D对,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能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而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20.答案:A
解析:A错,“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毋麝、毋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B对,除去害虫,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C对,自然美景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对,“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描述的是螳螂以蝉为食,异雀以螳螂为食的捕食关系。
21.答案:C
解析:A、采集植物园中土壤样本的原则之一是要随机采样,A正确;B、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可用于细菌的培养,B正确;C、土壤溶液稀释倍数足够高时,才能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开,有助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C错误;D、不同种类细菌的理化特性一般不同,鉴定细菌种类时,除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外,还可以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行鉴定,D正确。故选:C。
22.答案:D
解析:培养基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A错误;⑤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也需以甲醇作为唯一碳源,B错误;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错误;每毫升发酵液中的细胞数为6010x25x10000x1000=1.5x109(个),D正确。:在同一稀释度下,应至少时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
23.答案:C
解析:C对,据题意可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为,则理论上,该序列出现的概率为1/(4×4×4×4×4×4)=1/4096,即每平均4096个碱基对序列中会出现一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故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EcoRⅠ完全酶切果蝇基因组DNA,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个数)约为4O00。
24.答案:B
解析:A、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A错误;B、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完成,因此改造该酶的实质是要改造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B正确;C、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对基因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改造,在蛋白质工程中,改造后的基因需要导入受体细胞内才能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故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错误;D、基因组中不存在所需的基因,不能通过PCR技术直接扩增获得所需的基因,由于改造前的基因与改造后的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在两处存在氨基酸的差异,若要通过PCR技术扩增改造为所需基因,需要设计相应的引物对相应位置的碱基序列进行改变.由于存在两处氨基酸的差异,因此获得所需基因不止通过两次复制,D错误故选:B。
25.答案:D
解析:鉴定DNA时,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进行沸水浴处理,待冷却后才能呈现蓝色,D叙述错误
26.答案:(1)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减少;增加
(2)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ATP和NADPH;高温使呼吸链受抑制,使丙酮酸消耗减少,导致大量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进入叶绿体,与ATP和NADPH反应生成异戊二烯
解析:(1)从图中看,在细胞中3-磷酸甘油醛(C3)存在于A内和A外,A是叶绿体,A外是细胞质基质,且C3与ATP和NADPH反应,即暗反应,发生部位在叶绿体基质。若光照突然减弱,则细胞中NADPH的合成将减少,而消耗不受影响,所以其含量将减少:3磷酸甘油酸(C3)的消耗会因为ATP和NADPH减少而减少,所以其含量将增加。
(2)图中B中发生的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所以其是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3)从图中看,光合作用为异戊二烯的合成提供ATP和NADPH。高温使呼吸链受抑制,使丙酮酸消耗减少,导致大量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进入叶绿体,与ATP和NADPH反应生成异戊二烯。
27.答案:(1)符合;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1/2;1/3;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
(3)1/2;5/12
(4)
解析:(1)结合分析可知,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花粉,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②同理含B的卵细胞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则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则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2∶1,若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1/2,则会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④若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1/3,则在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无论是第①种还是第③种可能性群体中的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为了确定上述推测,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则可确定是第③种可能,若为第①种可能,则后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1和全为无绒毛。
(3)题中显示,A-a基因在群体中已经达到遗传平衡,因而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1/2。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由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题中F1雄株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亲本宽叶雌株有两种类型,基因型为XAXA、XAXa,为 求得这两种基因型的比例,设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x,则有x×1/2=1/3,即亲本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XAXa,且二者的比例为1∶2,则其与宽叶雄株XAY杂交,获得的F1中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3+2/3×1/2)∶(2/3×1/2)=2∶1则其与F1中宽叶雄株进行随机交配,根据比例可以算出,F1宽叶雌株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XA∶Xa=5∶1,因此,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5/6×1/2=5/12.。
(4)若含B的花粉不育,则窄叶有绒毛雌株的基因型为BbXaXa,宽叶无绒毛雄株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
。
28.答案:(1)①.体液
②.辅助性T细胞
③.分泌抗体
④.溶菌酶
(2)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3)①.神经
②.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③.高尔基体、线粒体
解析:(1)图甲过程中有抗体产生,是体液免疫,其中②为辅助性T细胞,⑤为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人体的免疫活性物质,除了图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外,还包含溶菌酶。
(2)甲图中,B表示抗体,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3)图乙⑥是突触小体,当兴奋传到⑥时,产生动作电位。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可见α-银环蛇毒是一种神经性毒液。与乙酰胆碱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形成囊泡)和线粒体(提供能量)。
29.答案:
(1)生产者;水平
(2)c;标志重捕法
(3)D、C
(4)污水有机物;18%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湿地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即上行池与下行池中的湿地植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图乙中,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鲤鱼的数量达到K值。鲤鱼体积较大,运动范围广,所以生态学上调查鲤鱼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3)图丙中,属于消费者的是D、C,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
(4)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丙中统计的外,还有污水有机物中能量,按图丙所示能量计算,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7×105/1.5×106×100%=18%。
(5)部分湿地植物可分泌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吸引鸟类捕食害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作用。
30.答案:(1)①.PstⅠ和EcoRⅠ
②.2
③.221-2
(2)
①.受损伤的
②.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3)①.结构和功能
②.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芽尖几乎不含病毒
解析:(1)由于SmaⅠ会破坏目的基因,且需要切割下完整的目的基因,故应该用PstⅠ和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获得花色基因C后,可用PCR技术在体外将其扩增、由于基因的两条反向平行的链都可作为模板,其碱基序列不同。需要根据一段已知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两种引物,来进行子链延伸。即需要两种引物分子,若扩增20次则形成2个DNA分子,DNA链为221条,只有最初的两个模板链不含引物,因此需要加入引物221-2个。
(2)①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由于牡丹受伤的细胞会释放大量的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向这些细胞移动故使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应该选择受伤的细胞。
(3)②表示脱分化,是为了让已经分化的细胞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变成未分化的状态,形成愈伤组织。③表示再分化,需要在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4)由于芽尖几乎不含病毒,故一般选择芽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来获得脱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