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民族的舞步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一样吗?
彝族《阿细跳月》
聆听作品之前老师先接单介绍一下彝族,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省。阿细”是彝族的一个系。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跳月”是彝族人民最的一种歌舞形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我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舞曲《阿细跳月》改编的同名民乐合奏。首先请同学们聆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通过聆听音乐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乐曲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描绘了月夜欢舞的炽热场面。乐曲的节拍为四五拍,这种节拍与“跳月”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通过刚才的聆听,你能猜猜这首作品由几个部分组成?
乐曲的结构由引子、三个部分、尾声组成。下面我们欣赏引子部分,说一说引子部分带给你什么感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短小的引子部分表现了月夜的景色,青年男女们赶到广场集会。下面我们聆听第一部分,说一说这部分音乐出现的乐器有哪些?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部分由拉弦乐器组的二胡,弹拨乐器组的琵琶、阮?,吹管乐器组的箫、笙、笛子?,打击乐器组的鼓、钹等乐器运用不同配器方法重复演奏主题,表现了多种舞蹈姿态和舞蹈场面。
下面我们分组模仿弦乐组、弹拨乐器组、吹奏乐器组、打击乐器组表现这段旋律。
下面我们学唱一下这段的主旋律
这一句在演唱时要注意一字多音和大附点节奏,请同学们再次演唱
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部分,感受这段音乐和第一部分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运用移调、转调的手法创作的旋律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色彩更加丰富。下面我们用打节奏的方式为乐曲伴奏
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三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的速度,情感相比之前有什么变化?表现怎样的画面?
第三部分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主题旋律之后,乐队全奏使乐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场面。那么这段音乐哪种乐器给你的印象最深?
锣和鼓的加入使作品情绪逐渐高涨,接下来我们利用锣和鼓以及红绸为第三部分伴奏
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尾声,感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最后短小的尾声力度渐强,以最强音结束全曲。请同学们继续用锣和鼓以及红绸为第三部分伴奏
接下来我们全曲聆听,数一数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
主题音乐共出现了三次,分别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接下来我们跟音频边打节奏边整体表演
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藏族转一转,听听那里的音乐和彝族音乐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通过聆听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
《年轻的朋友》是一首藏族民歌。藏族民歌的音调具有高亢、激扬的特点。歌曲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衬词、衬腔火热动人,既表现了藏族同胞在聚会时以酒传情、互致良好祝愿的火热场面,又展示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藏族踢踏舞是藏族民间舞蹈,又称“堆谐”,是流传于藏族地区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下面我们通过视频简单学跳一下
下面我们选几位学生上台面我们边听音乐边跳踢踏舞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欣赏视频来了解一下彝族和藏族的文化?
欣赏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再见
感谢欣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第3课《阿细跳月》+《年轻的朋友》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年轻的朋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第3课。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我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舞曲《阿细跳月》改编的同名民乐合奏。乐曲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描绘了月夜欢舞的炽热场面。乐曲的节拍为四五拍,这种节拍与“跳月”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乐曲的结构由引子、三个部分、尾声组成。短小的引子部分表现了月夜的景色,青年男女们赶到广场集会。第一部分由高音笛、弹拨乐器、弦乐等乐器运用不同配器方法重复演奏主题,表现了多种舞蹈姿态和舞蹈场面。第二部分运用移调、转调的手法创作的旋律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色彩更加丰富。第三部分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主题旋律之后,乐队全奏使乐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场面。最后短小的尾声力度渐强,以最强音结束全曲。《年轻的朋友》是一首藏族民歌。藏族民歌的音调具有高亢、激扬的特点。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中间停在不稳定的徽音上。歌曲素材简练,音域只有一个八度。旋律进行平和,曲调委婉流畅、饱含深情。衬词、衬腔火热动人,既表现了藏族同胞在聚会时以酒传情、互致良好祝愿的火热场面,又展示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自信心建立的重要阶段,他们在接受他人的评论中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喜悦感、骄傲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激烈的自我确立、自我主张,对自己评论偏高,甚至有时“自高自大”,所以,在教课中要时时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示那些自高自大的孩子,劝告他们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掉信心的孩子要实时抓住时机鼓舞他们。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情绪变化比较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管控学生,管理课堂纪律,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学习感受作品的情绪和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二)艺术表现
能熟练哼唱主题旋律,能听辨分析曲式基本结构
(三)创意实践
学会简单的少数民族舞蹈
(四)文化理解
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激发学生对于不同民族的歌舞的了解和兴趣,热爱我国的民族歌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表演歌曲
(二)教学难点:
1、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集体舞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教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少数民族转一转,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首先我们走进彝族,它的代表作是《阿细跳月》(书写板书《阿细跳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激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教师:聆听作品之前老师先接单介绍一下彝族,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省。阿细”是彝族的一个系。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跳月”是彝族人民最的一种歌舞形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我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舞曲《阿细跳月》改编的同名民乐合奏。首先请同学们聆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通过聆听音乐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欢快地
教师:乐曲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描绘了月夜欢舞的炽热场面。乐曲的节拍为四五拍,这种节拍与“跳月”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通过刚才的聆听,你能猜猜这首作品由几个部分组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的结构由引子、三个部分、尾声组成。下面我们欣赏引子部分,说一说引子部分带给你什么感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短小的引子部分表现了月夜的景色,青年男女们赶到广场集会。下面我们聆听第一部分,说一说这部分音乐出现的乐器有哪些?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部分由拉弦乐器组的二胡,弹拨乐器组的琵琶、阮?,吹管乐器组的箫、笙、笛子?,打击乐器组的鼓、钹等乐器运用不同配器方法重复演奏主题,表现了多种舞蹈姿态和舞蹈场面。下面我们分组模仿弦乐组、弹拨乐器组、吹奏乐器组、打击乐器组表现这段旋律。(播放音乐)
预设:分组表现
教师:下面我们学唱一下这段的主旋律
预设:学唱
教师: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部分,感受这段音乐和第一部分有什么联系?(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部分运用移调、转调的手法创作的旋律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色彩更加丰富。下面我们用打节奏的方式为乐曲伴奏(播放音乐)
预设:为乐曲伴奏
教师: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三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的速度,情感相比之前有什么变化?表现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部分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主题旋律之后,乐队全奏使乐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场面。那么这段音乐哪种乐器给你的印象最深?(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锣和鼓的加入使作品情绪逐渐高涨,接下来我们利用锣和鼓以及红绸为第三部分伴奏(播放音乐)
预设:为乐曲伴奏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尾声,感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最后短小的尾声力度渐强,以最强音结束全曲。请同学们继续用锣和鼓以及红绸为第三部分伴奏(播放音乐)
预设:为乐曲伴奏
教师:接下来我们全曲聆听,数一数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主题音乐共出现了三次,分别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接下来我们跟音频边打节奏边整体表演
预设:整体表演
【教学建议:针对教材特点,反复聆听主题,学生记忆主题旋律。针对乐曲结构反复重复主题的特点,在学生记忆主题之后完整聆听,并用手指表示出听到主题的次数。要求学生边哼唱主题边律动,感受四五拍的韵律。】
教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藏族转一转,听听那里的音乐和彝族音乐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通过聆听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年轻的朋友》是一首藏族民歌。藏族民歌的音调具有高亢、激扬的特点。歌曲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衬词、衬腔火热动人,既表现了藏族同胞在聚会时以酒传情、互致良好祝愿的火热场面,又展示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藏族踢踏舞是藏族民间舞蹈,又称“堆谐”,是流传于藏族地区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下面我们通过视频简单学跳一下(播放视频)
【教学建议:建议反复聆听歌曲,充分感受藏族歌曲的风格及节拍,为学习踢踏舞做好充分的准备。建议老师多渠道搜集踢踏舞的视频,选择画面清晰的、音乐优美的、适合儿童欣赏的给学生观看,感受踢踏舞的美。】
预设:学跳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我们选几位学生上台面我们边听音乐边跳踢踏舞(播放音乐)
预设: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欣赏视频来了解一下彝族和藏族的文化?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欣赏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激发学生对于不同民族的歌舞的了解和兴趣,热爱我国的民族歌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阿细跳月》
民乐合奏 引子+A+B+C+尾声 欢快地
《年轻的朋友》
四个乐句 稍慢
顿音
1=C 2/4拍 中速 轮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