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能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识“亦、抹”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阅读与鉴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插图、串联关键字词等方式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表达与交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解诗题,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诗人乘舟出川,经过天门山江段时所“望”见的壮丽景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就是苏轼当时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
《望洞庭》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之所见
2.知诗人,了解古诗创作背景。
搜集诗人李白、苏轼、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写诗的背景。
3.读诗文,朗读古诗,要字字读准、句句读通,读出节奏。
4.明诗意,借助注释、词典或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生词。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 读准词语,利用插图和注释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天门山 楚江 西湖 洞庭
相对 相宜 相和
天门中断 碧水东流
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潭面无风
两岸青山 一片孤帆 饮湖上
镜未磨 白银盘
2. 读准带多音字的词语:淡妆浓抹 磨
(做动作理解抹是涂抹,磨是擦拭。)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楚 孤
4.同位互读画出诗句中停顿,读出节奏。
5.朗读展示,从读正确、读流利、有节奏三个方面比一比,评一评。
任务三: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
1.三首诗都是写景,描写山水的,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诗里描写的景物。(《望天门山》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山色、西湖;《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洞庭、青螺)
2.交流:诗中这些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望着( )笔下的( ),我感觉到( )。
3.依次诵读这三首古诗,说一说头脑中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读了《 》,我看到一幅( )的画面。
4.边想象画面边诵读,读出诗句的画面感。
任务四: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 《望天门山》中最能表现长江从天门山中奔流向东,波澜壮阔景色的是 “断 开 流 回 出 来”等词。另外两首诗中有哪些字词用得也特别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方好 雨亦奇;《望洞庭》 翠 青螺
2.李白乘船经过天门山,形容长江好像将天门山从中冲断,船飞速顺流而下回首望去远方的孤帆仿佛从远远的太阳边驶来。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值得我们学习。那苏轼和刘禹锡又是怎样形容他看到的西湖和洞庭湖的呢?说说你的发现。
3.李白写《望天门山》是在他25岁第一次离开四川去京城打算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时候,此时的他正意气风发:36岁的苏轼在风景如画的西湖上泛舟饮酒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充满着豪迈的气息。可是这三首诗中却没有一句是写作者心情的,为什么呢?是忘记了吗?默读品味,说说你的发现。
任务五:比较异同 情境迁移
1.再读这三首诗,比较三首诗的异同。
2.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刘禹锡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极其巧妙且蕴涵喜爱之情,那你把秋天的校园比作什么呢?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作业设计:
1.诗画创作: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脑海中的画面画下来。
2.仿照学习古诗三首的方法,学习《早发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