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腊八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09: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课文详略并体会合理安排详略的好处。
2、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想象八儿的馋样,感受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探讨作者是如何详写“等粥”部分及如此安排详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一天家家户户熬腊八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动人往事,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粘粘糯糯的腊八粥包裹着的,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二、明确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脉络,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2、品读赏析,通过对八儿和粥的描写,分析八儿的形象特点,感受腊八粥的生命力。
3、理解感悟,体会作者寄予在粥里的浓浓情感。
三、研习新课
(一)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过渡: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文章围绕腊八粥,写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仿照示例,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盼粥——?——?——?——吃粥
2.教师过渡: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尝试用一个字概括文中的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馋,急)
(二)细读,品析形象
教师过渡: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种“馋样儿”传递给我们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2 到 17 自然段,你从哪些文字中看出八儿的“馋样儿”?画出相关的句子,进行简单的批注。
教师预设
(1)课件出示: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的快要发疯了。教师引导思考:神态描写,高兴喜悦,朗读指导,重音“发疯”,体会八儿盼望吃粥的强烈。
(2)课件出示:八儿听到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教师引导思考:你平时什么时侯会急红了眼睛?(考试没考好,玩具被打碎......)可小小的八儿是为了一碗粥,指导朗读,怎样读出那种着急?总结:就是这么个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中的煎熬与期待。
(3)课件出示:“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要到什么时候才......”教师引导思考:比较一下,两句有什么不同?连用两个“妈”字,有什么好处?(更体现八儿心情的着急,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指导朗读,语速稍快。)
(4)课件出示:“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教师引导思考:大家发现两句话的区别了吗?老师这样修改,好不好?八儿是真饿了吗,文中有没有提示?八儿当时有多大,文中有没有提示?文中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那碗粥,不得不撒了一个小小的谎,那这个句子怎样读比较好?(撒娇,赌气、失望三种语气分析)分析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淘气,可爱,聪慧)
(5)课件出示:“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教师引导思考:这是八儿和妈妈商量怎样分粥,引导学生思考八儿为何将妈妈拉入自己的阵营?爹同大哥真的吃不得甜吗?征得妈妈的同意后,又立马改了主意,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妈妈说话的语气,体会妈妈的宠爱。延伸朗读,八儿最后的话是带着省略号的,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如果妈妈继续说“是啊,孥孥说得对”,那八儿还得说“要不然我吃四碗半,你就吃一碗半......”总结:不依不饶的八儿,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呀!(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课件出示: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教师引导思考:还不如灶台高的八儿太想知道粥煮成什么样子了,所以只能猜想粥的样子,所以只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一看。让我们闭眼来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人儿,因为太想吃一碗甜甜糯糯的粥,可又看不到粥的样子,于是托腮遐想......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赏读,感受魅力
1.教师过渡:八儿猜想的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 13 段。果真如他所料吗?他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男女生分组朗读)他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当八儿看到粥的颜色时,他喊了出来。出示课件:“呃......”指导朗读语气:激动,惊喜,惊讶,满足。
2.教师过渡:除了刚才分析的句子写到了粥,文中还有一些地方对粥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试着从词语选择、修辞运用的角度进行品味。
预设:(1)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教师引导思考:叠词,体现粥的甜糯、好吃、美味。
(2)课件出示: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噗......”锅内又叹了声气。
教师引导思考:腊八粥的原材料是什么?煮粥时把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经过不断加热,当粥越来越浓稠时就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为什么要用叹气来形容粥呢?明明是描述粥的句子,为什么让我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写粥?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总结:这些句子既是对粥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也暗含着对小小的八儿的描写,人与粥相映成趣,充满童真童趣。
(四)再读,研习写法
教师过渡:粥终于熬好了,可以开吃了,谁来读——课件出示: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教师引导思考:关于吃粥的情节,作者只用了24个字,三个标点就戛然而止,你怎么看?
总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详略得当。
(五)再读,体会情感
教师过渡:一个调皮可爱的八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腊八粥也被作者细腻独特的笔触熬的香甜绵软。
让我们走进作者,课件出示: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小说《长河》《边城》,自传性散文《湘行散记》《湘西》,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教师过渡:沈从文 22 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不管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都时时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正如他所说:
课件出示:
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和故乡的一切都分不开。
总结:几十年来他对故土和亲人的深深的眷恋,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是故乡,那就是生活,那份与家人的相依相偎,那份生活的甜,那份浓浓的情,那份绵绵的思,都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六)拓展推荐阅读
课件出示:冰心《腊八粥》老舍《腊八粥》梁实秋《腊八粥》同样的腊八粥,试着体会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