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03 21:0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北宋庆历年间,(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提高了印刷率。
A.毕昇 B.沈括 C.苏颂
2.老师在上《地震》这节课,让学生们演练“地震来了”,( )的做法是正确的。
A.往外跑 B.躲在窗户边上 C.躲在课桌底下
3.要使潜水艇从水面潜入水下,正确的方法是( )。
A.往压载舱里注水 B.压载舱向外排水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
4.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乘电梯快速下楼 B.躲在桌子底下 C.注意保护头部
5.下面( )传热能力比较弱。
A.木棒 B.铁棒 C.玻璃棒
6.( )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
A.小脑 B.脑骨髓 C.大脑
7.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 )。
A.上升 B.下降 C.保持静止
8.我家卫生间里的铁器生锈了,与( )有关。
A.潮湿 B.干燥 C.干枯
9.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
A.体积小的容易浮,体积大的容易沉
B.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C.无法判断
10.耳朵属于( )器官。
A.听觉 B.视觉 C.触觉
11.将燃烧蜡烛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产生了(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12.( )的含义是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些行动。
A.禁止标志 B.警告标志 C.提示标志
13.北方人民的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间的( )。
A.上方 B.下方 C.中间
14. “航道浮标为什么能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浮标外形上轻下重,水面以上部分才会直立
B.金属材料用中空结构制作,既耐用又能漂浮在水面
C.没有锚系部分连接浮标,浮标也不会被水流冲走
15.冬天穿棉衣,会比较暖和,是因为( )。
A.棉衣产生热量 B.棉衣传递热的能力强 C.棉衣能保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7分)
16.电话是美国人( )发明的。
17.消防报警电话( )、急救电话( )、公安报警电话( )。
18.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 )和休眠火山。
19.研究橡皮泥的沉浮时,将橡皮泥揉成一团放入水中,它会( );若将橡皮泥做成船型再次放入水中,它会( )。
20. ( )、( )、鼻、( )、( )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21. ( )是我们身体里的“司令部”,它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 )、( )、( )三部分组成。
22. ( )、( )、( )、植物等都会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3.地球分为地壳,( )和( )三个部分。
24.热能从物体( )的部分传到( )的部分。
25.物体放入水中,有的( ),有的( )。
26. ( )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27. ( )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先用于制作烟火,后运用于军事。
28.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 )。
29.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有( )、( )、鼻、舌和皮肤。
30.蜡烛燃烧后,有新的物质产生,生成了( )、二氧化碳等。
31. ( )、( )、( )、( )、( )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32.脑要把( )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33.网络信息对我们的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 )
34.中国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 )
35.当由黑暗到明亮的环境时,瞳孔不会产生变化。( )
36.中国的北斗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通信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 )
37.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平衡来达到锻炼小脑的目的。( )
四、连线题(共6分)
38.将标志图和所传递的信息连线。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6分)
39.你知道是哪些力量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
40.厨房用的炒菜铁锅,它的手柄一般用木制的,在炒菜时就不会烫手,为什么?
41.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写出3点)
42.人看到红灯停、看到绿灯行,那么人是如何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
六、实验题(共6分)
43.静静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请你分析并回答:
(1)模拟实验:在金属罐中,装入适量土豆泥模拟地壳,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挤入适量的番茄酱模拟( ),在番茄酱表层覆盖一层薄薄的土豆泥,把金属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2条预示着“火山”要喷发的实验现象。
(3)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为了防止番茄酱飞溅出来,实验过程中最好戴上护目镜。
B.玻璃管上方轻轻放小块超轻黏土,要让番茄酱膨胀时能顶破它为宜。
C.用酒精灯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D.可以借用其它小组的酒精灯点燃自己的酒精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A
【详解】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欧洲直到400年后才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2.C
【详解】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老师在上《地震》这节课,让学生们演练“地震来了”,躲在课桌底下的做法是正确的。往外跑,躲在窗户边上是错误的方法。
3.A
【详解】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要使潜水艇从水面潜入水下,在潜水艇本身体积不变,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往压载舱注水,增加潜水艇自身重量。故A正确,BC选项错误。
4.A
【详解】地震来临时,高楼里的人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千万不要乘坐电梯下楼,因为地震时电梯很容易故障,导致危险。
5.A
【详解】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选项中,木棒的传热能力最弱,是热的不良导体。
6.A
【详解】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平衡,脑干控制呼吸和心跳。
7.A
【详解】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现象比较明显。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8.A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卫生间里的铁器生锈了,主要是因为卫生间的环境潮湿。
9.B
【详解】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系。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10.A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11.B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将燃烧蜡烛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2.A
【详解】禁止标志是指不准或者制止人们的某种行动。禁止标志的几何图形是带斜杠的圆环,其中圆环与斜杠用红色相连,图形符号用黑色,背景用白色。
13.B
【详解】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相反,空气遇冷后体积缩小,冷空气下降。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间墙壁的下方,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整个房间都会变得暖和。
14.C
【详解】浮标是一种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密闭筒,一般由塑料或者金属制成。浮标外形上轻下重,水面以上部分才会直立不倒,与不倒翁的原理类似,金属做的浮标能漂浮在水面上与其内部空心结构有关,金属材料用中空结构制作,既耐用又能漂浮在水面,浮标需要锚系部分连接才不会被水流冲走,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15.C
【详解】棉花纤维疏松,充满了空气,棉花、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保暖效果好,所以冬天穿棉衣比较暖和,棉衣本身不产生热量。
16.贝尔
【详解】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和互联网相继出现,在全球范围内使信息得到高速共享。
17. 119 120 110
【详解】中国的火警报警电话是119,所以自1991年起,每年的11月9日都是雷打不动的消防安全活动日,全国通用的医疗救急电话是120,110是公安报警电话。
18. 死火山 活火山
【详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内,火山活动与地壳和地幔的运动有关。火山一般可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三类。
19. 下沉 上浮
【详解】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将橡皮泥揉成一团放入水中,它会下沉;若将橡皮泥做成船型再次放入水中,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变大,获得的浮力变大,它会浮在水面上。
20. 舌 眼睛 皮肤 耳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例如: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21. 大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
22. 大气 水 生物
【详解】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岩石风化后产生了风化物和风化壳。
23. 地幔 地核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24. 高温 低温
【详解】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5. 下沉 上浮
【详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如果同体积的物体比水重,放入水中就会下沉;如果同体积的物体比水轻;放入水中就会上浮。
26.地震
【详解】地震:地表岩层受到巨大挤压力发生褶皱,继而断裂,释放出巨大力量,产生地震。地震发生时有摇晃的感觉,大地猛烈地震动,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等。因此,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也会形成堰塞湖。
27.火药
【详解】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28.不良导体
【详解】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29. 眼 耳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30.水
【详解】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1. 眼 耳 鼻 舌 皮肤
【详解】眼睛、鼻子、舌头、耳朵和皮肤是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负责接收各种感觉的信息,再由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接到信息后,会将这些信息转变成影像、气味、味道、声音和触觉。
32.双眼
【详解】视觉的产生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光线,光线进入眼内,经眼部各屈光介质的折射后形成一个物像焦点落在眼底视网膜上,而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又将物像分解处理,形成视觉神经冲动,经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皮层,进而由大脑视觉皮层将双眼分别传入的视觉冲动进行处理融合,从而我们就看到了这精彩的世界。
33.×
【详解】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通过网络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是有利的;另一方面,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
34.√
【详解】中国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的商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系统和文化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详解】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故当由黑暗到明亮的环境时,瞳孔会产生变化的。
36.√
【详解】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和通信等功能,它传递信息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37.√
【详解】运动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同时也可以活动筋骨,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平衡来达到锻炼小脑的目的。题目说法正确。
38.
【详解】要掌握标志图所代表的含义、所传递的信息。分析图片可知,意思分别是禁止吸烟、紧急出口、当心触电、人行横道、当心火灾。
39.答:(1)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
(2)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流水、风、温度、植物、人类等的活动。
【详解】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改变着地表形态,人类的各种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40.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详解】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适合用做隔热、保温。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用作炒菜铁锅的手柄,就是为了导热慢,不烫手,方便使用。
41.1、不要长时间地看电视。
2、坚持做眼保健操。
3、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详解】研究表示 90% 的知觉来自眼睛。为了保护眼睛,我们既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也不要在弱光下看书。强光下,拉上窗帘或带上墨镜可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要重视眼保健操,多眺望远处。
42.眼睛接收到光的信号,由视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分析,发出指令,再由传出神经把命令传递给四肢,最终作出反应。
【详解】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大脑接受和传出信号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与神经传递过程的长短有关。人看到红灯停、看到绿灯行,我们是通过眼睛接收到光的信号,由视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分析,发出指令,再由传出神经把命令传递给四肢,最终作出反应。
43.(1) 岩浆 岩浆喷出
(2)土豆泥开裂;土豆泥冒烟。
(3)D
【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详解】(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
(2)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故实验时火山要喷发的现象有土豆泥开裂;土豆泥冒烟。
(3)A、为了防止番茄酱飞溅出来,实验过程中最好戴上护目镜,可以避免伤害眼睛,说法正确。
B、玻璃管上方轻轻放小块超轻黏土,要让番茄酱膨胀时能顶破它为宜,番茄酱会膨胀,说法正确。
C、用酒精灯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酒精灯火焰最高,说法正确。
D、可以借用其它小组的酒精灯点燃自己的酒精灯,说法错误。点燃酒精灯时,应该用燃着的火柴自下而上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以免酒精倾洒造成事故。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