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新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新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2 22: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泰安市岱岳新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精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来,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疹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顷,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新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频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到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体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8.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4分)
9.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拿,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文本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4分)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建昌江①
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②,草风沙雨渭河边!
【注】①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建昌江,江州附近。②蔡渡:在下邦(今陕西渭南市下邦镇),与作者故居渭村隔渭水相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行人稀少,环境幽静。
B.三、四句,是另一幅“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渭水蔡渡。
C.末句中“草风沙雨”,色调空濛,衬托出诗人悠游自在的心境。
D.整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情思邈远,熔诗画于一炉。
16.本诗篇幅短小,却写得波澜起伏。诗中有哪些突转?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阙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① 。当下社会,更需要赋予其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② 出勃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③ 。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作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意。(5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 ① ,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 ② 。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到了宋末,面对元军的进攻,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 ③ 。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21.下列句中的引号与原文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
B.面对元军的进攻,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
c.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D“空”作为诗词中的常用字,意蕴丰富。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老师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生活中,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经历“最好的时光”,或许期待着它的到来。请以“最好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安市岱岳新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这只是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分析可知,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述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目的”等,不仅靠“不欺骗”。
2.C【解析】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分析可知,被调查者“防备”是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因此“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消除不了他们的防备心理。
3.B【解析】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4.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与被调查者对立的几种不当行为。②从反面强调了调查者应当尊重被调查者,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每点2分,共4分)
5.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现成的“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每点2分,共6分)
6.C【解析】C.“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有误,并不是父母不关心学习,而是父母无能为力,母亲不识字,没文化,父亲长期在水上漂,例如“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说明母亲有关心的。不是“丝毫”不关心。
7.B【解析】B.“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有误。文意并未体现刘大船的懦弱,小说之所以安排的这样的情节,主要突出“我”对刘大船的鄙视,交代鄙视的原因。
8.①体现出“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生活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2分)②体现出“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可从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
表层义即“我”不相信他父亲会回来,从原文“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
鱼怎么能上岸呢?”以及“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可分析出,“我”的父亲也不在家却可以交学费等,而刘大船的父亲却不能及时寄钱交学费,对孩子和家庭也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的父亲会回来。
深层义则要结合“我”的感情,结合原文“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可知,“我”的父亲也不在身边,“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我”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9.①使用第一人称,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的交往,丰富了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事,突出文章主题,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
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
10.A【解析】“轼庐于其上”中“轼”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D。“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
11.C【解析】“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法有误,“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12.C【解析】由原文苏“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不欢而别”说法错误。
13.(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
14.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文本二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15.C【解析】“色调空濛,衬托出诗人悠游自在的心境”判断错误,应该是“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
16.①场景转换:从眼前幽静的建昌江边渡口转到过去的渭水蔡渡;②感情突变:从唤渡船的日常心态,到联想故乡渡口顿起的思乡之愁和贬谪之苦。③诗歌用一“忽”字实现转换,即景生情,尺水兴波,带出了新的诗歌境界,给人新奇之感。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其中①②点答出“场景变化”“感情变化”各1分,简要分析各1分;第③点指出“忽”字1分,效果分析能答出“即景生情”“尺水兴波”“新的诗歌境界”,“新奇之感”之类的意思即得1分),
诗歌鉴赏:
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因公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藏了深沉复杂的思想。
原来,白氏在长安作校书郎时;丁母忧去职,在长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他从风波险恶的宦场,来到农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荡舒畅。丧服满了之后,他又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还是卷进了宦海波涛。仅仅一年,就因开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现在,他满怀忧郁地来到建昌江边,目击这渡口风光酷似渭河边上的蔡渡,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退居渭村时那种身心闲适的境地,回味起当时“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适意》)的心情来了。可见,此时此地,他想起渭村,不止是渭村风景优美,人心淳朴,更重要的是,渭村是一个可以躲避政治风雨的安谥的小港;在那里,他的心灵之舟可以安详宁静地停泊。
这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是一首情思邈远的抒情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熔诗画于一炉。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江修水,横在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见其幽;波船要教人唤,则行人稀少,见其静。我们轨在这幽静的画面上,看到立马踟蹰的江州司马待渡在水边。陡然接个“忽似”,领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依然是一个渡口,但这儿是蔡渡。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速紫。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无限归思,交织在这两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画图里。“草风沙雨”,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这种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远的诗风,正是白居易的独特风格。
绝句规律,要转得出,结得好。第三句“忽似”一转,立见感情跳跃,从而导出了无限风情的第四句。这个“忽似”,妙在凌空而来,触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这种突然而来的新境界,又正说明诗人经常想着渭村。经常梦魂萦绕,才产生了这突然的联想,让我们于无声处,听到了诗人在高吟“归去来”!钟惺在《唐诗归》里赞许白诗说:“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此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传之本也。”这诗从“轻快”中取得“静深”之妙,全赖一转得之。
(赖汉屏)——摘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7.(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18.第①处,指经典诗词打动人心,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应填“沁人心腑”或意思相近的词语。沁人心腑:形容优美的诗文、乐曲等打动人心,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第②处,指让传统文化重新振作,故应填“焕发”或意思相近的词语。焕发:光彩四射;振作。第③处,指文学经典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心神向往,故应填“心驰神往”或意思相近的词语。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19.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或: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者“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二是搭配不当,“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错误,应为“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5分)
20.B【解析】从前文看,承接“文学经典”,应指出“其中蕴含……”,排除C、D两项;从后文“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看,强调的重点是“真善美”,排除A项。,;
21.C【解析】A项,表引用。B项,表强调突出。C项,表特殊含义,与原文中引号作用相同。D项,表强调突出。故选C。
22.①无论是唐还是宋 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③巾帼英烈没有缺席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提到了“唐”和“宋”,紧接着提到“遗憾”,再结合后文“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客若晨星”可知,“无论是唐还是宋”,两代的女词人都少。第②处,根据前面的文字可知,许多女词人及其作品都被遗忘和湮没了,留下来的很少,可以推出此处讲幸存传世者特别少,且比较珍贵等。第③处,根据前文“朝野上下,在拯救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可知,人人都应参与,结合后文强调“宋词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此处应该是强调女子没有缺席。
23.作文
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是“最好的时光”。材料中这句话颇含哲理,“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考生可以思考“你们”是指谁,可以是父母、师长、同学等现实生活中的“人”;可以是想象中的或者文学作品中的虚构的“人”;可以是书籍、音乐等“物”;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精神等非物质的东西。要阐明“遇见了你们,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的含义,即“你们”对“我”的价值和意义。总之,能把时光的附加值写出来,并有美好的体会,写出美好的感受即可。“最好的时光”,还要注意是谁的最好时光。如果是“我”的最美好的时光,那么“真”是最紧要的。如,不能写和某人吃一次臭豆腐,和某人一次逛街,这些事件的意义不大。
参考立意:
1.最好的时光是徜徉在书中,感受文化与人生的含义。
2.最好的时光是一段旅行,感悟出生命、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3.最好的时光是遇到一个人,让我懂得奉献的时光最美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