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机械能守恒定律 说课课件(共1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8.4 机械能守恒定律 说课课件(共1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03 08: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机械能守恒定律
01
教材分析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难点
05
教法与学法
06
教学过程
CONTENTS
目录
07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节。它是能量守恒的特殊形式,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从知识发展的线索来看,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重力势能,动能和动能定理等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同时也是对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所作的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将加深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理解,也为学生从能量角度处理力学问题提供了途径。
一.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知识基础
“守恒思想”是学生自高中以来第一次涉及,掌握“守恒思想”会有一定的难度。
心理特点
高一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由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发展,具备了逻辑推理、假设演绎等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机械能的概念,并且在前面学习了重力势能,动能和动能定理等内容,对功和能的相关知识都有一定了解
认知障碍
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初步建立能量观念,认识守恒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守恒的条件
物理观念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
会用能量观念分析具体实例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会从做功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伽利略理想实验和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
在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树立科学观念,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学法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演示法
讲授法
归纳法
自主学习
观察法
分析归纳法
情景--问题--分析与活动--总结教学设计模式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01
02
03
04
05
新课教学
练习巩固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6.1新课导入
碰鼻试验
小球在返回后会碰到我们吗?
为什么小球在返回后不会碰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以一个小游戏引入,引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伽利略理想实验
伽利略曾研究过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发现: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或缓些,小球的速度最后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变为0,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基本相同。
6.2新课教学(一、追寻守恒量)
在小球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 哪些是不变的 你能找出不变的量吗
6.2新课教学(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Q1: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
Q2: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
Q3:这个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6.2新课教学(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理知识+数学推导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并且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的科学思维与能力。
A B
定量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并
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6.3练习巩固
A、竖直上抛运动
B、做平抛运动的小球
C、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D、竖直方向匀速下降的物体
利用常见模型让学生学会判断系统运动是否机械能守恒。
6.4课堂小结
重新回答课程开始时的问题, 为什么小球在返回后不会碰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回到开头,首尾呼应
教师点拨,学生自行小结
以板书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自行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总结和归纳的技能与方法。
6.5 作业布置
仿照新课讲授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试推导单摆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举一反三、发散性思维
05/ 板书设计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追寻守恒量
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重力势能、动能相互转化
弹性势能、动能相互转化
机械能:势能与动能的总和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