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要点归纳+综合测试题(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要点归纳+综合测试题(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4 08:20:56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要点归纳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提出的时间、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背景:19世纪,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
(2)提出:1905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
(3)内容:包括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两个基本原理;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间、空间、质量、运动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4)意义:它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模式。
2.量子理论是怎样提出和发展的?分析其意义。
(1)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②对其他科学领域(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如半导体 、激光器的发明等)。
③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3.现代物理学兴起的意义。
(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
(2)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微观粒子世界和宏观宇宙世界,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4.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1)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能造福人类,推动生产力,但如运用不当,也能危害人类。
(2)科研初衷与实际效果可能有偏差。
(3)科技运用于军事可以以暴制暴。
(4)正确的态度应是:科技发展应不受利益集团左右。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科学,使之造福人类。
5.20世纪以来,高新科技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分析现代高新科技发展的条件。
(1)高新科技对世界的改变
①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网络使地球各地之间的距离缩短。
②生物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被逐步打开。
③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2)高新科技发展的条件: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动力;政府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个人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科学的工作和研究方法。
6.电脑的功能、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国际互联网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兴起的影响。
(1)电脑的功能:具有人脑的部分功能,能够存储信息和进行计算。
(2)发展方向:一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二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3)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生产、办公等各个领域,也走进了家庭。
(4)互联网的特点:信息量庞大,信息传播与交流迅速快捷,打破了常规的时空界限;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
(5)现代信息技术兴起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可以得到各种信息,也可以迅速传送信息;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
②局限性:互联网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垃圾与网络犯罪;人们容易沉溺于虚拟社会中不能自拔。
7.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有助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④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巨额经济效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②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③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8.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教育方针、政策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4)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9.科技、教育、经济之间的关系。
(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进步,并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3)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10.分析“双百”方针曲折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1)正确的科学、文艺方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2)科学文艺方针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与时俱进。
(3)科技文艺方针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4)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
1.下表是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对此评论错误的是(  )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籍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A.马克思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爱因斯坦排在第二位,是因为他提出的相对论完全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C.牛顿排在第三位,是因为他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D.达尔文排在第四位,是因为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论
【答案】 B
【解析】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2014·嘉峪关)某位西方科学家的网上纪念馆,介绍了他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有《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热辐射讲义》等。以下科技成就与这位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半导体和激光器  B.原子弹和氢弹
C.蒸汽机和火车机车 D.克隆和转基因技术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物理学成就,故D项排除;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蒸汽机和火车机车的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题干正是这一内容的体现。故应选A。
3.一位科学家在给一位电影演员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电影演员在回信中写道:“我更加钦佩你。你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人能弄懂,但是你已经成为一个伟人。”这两位伟人是(  )
A.钱学森和梅兰芳   B.牛顿和莎士比亚
C.达尔文和贝多芬 D.爱因斯坦和卓别林
【答案】 D
【解析】 据“《摩登时代》”这一信息即可判断出题中所指电影演员是卓别林,据“相对论”可判断出科学家是爱因斯坦。
4.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解析】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潮涨落的潮汐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5.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解析】 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故有题干中的评论。
6.“相对论也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它不仅仅是物理学本身的革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思想领域的深刻震动和反思。它影响了整个科学,影响了整个世界。”这说明相对论(  )
A.有利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C.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D.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
【答案】 C
【解析】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体现了相对论在思想方面上的影响,排除A、B两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相对论提出之前,排除D项。
7.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下列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乘火车旅行 B.打越洋电话
C.用电灯照明 D.网上购物
【答案】 D
【解析】 乘火车旅行始于工业革命,打越洋电话、用电灯照明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8.最早把“嫦娥奔月”神话和“腾云驾雾”遨游太空的神话变为现实的国家分别是(  )
A.美国、苏联 B.苏联、中国
C.法国、苏联 D.中国、美国
【答案】 A
【解析】 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是美国,最早进入太空的国家是苏联。
9.(2014·杭州)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
A.核武器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依据所学可知,运载火箭能把人类送抵月球,故D项符合题意。
10.“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最能体现这种说法的是(  )
A.莫奈创作印象派绘画
B.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C.卓别林演绎《摩登时代》
D.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
【答案】 B
【解析】 这是1969年美国第一次登上月球时,宇航员所说的话。
11.上海文广新闻传播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 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数字化 B.多元化
C.网络化 D.日常化
【答案】 B
【解析】 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内容,即可得出“多元化”的趋势。
12.20世纪90年代,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投入商业运行。这表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方向是(  )
A.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 B.提高军事战斗力
C.和平利用核能 D.成为核武器强国
【答案】 C
【解析】 “投入商业运行”说明我们和平利用核能。
13.下列烟标反映的史实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Ⅰ”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州”5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答案】 B
【解析】 依据“卫星牌”这一信息可判断出。
14.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袁隆平 D.汪道涵
【答案】 C
【解析】 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指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5.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
①“神舟”五号 ②“南优2号”
③月球漫步 ④“两弹一星”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 C
【解析】 中国并没有实现月球漫步,排除③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16.“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图中的“他”是(  )
A.杨利伟 B.费俊龙
C.翟志刚 D.加加林
【答案】 A
【解析】 “中华飞天第一人”是杨利伟。
17.55岁的老王经常向他的孩子谈起他的高中时代:同学们都认为“读书无用”,老师一个个被打倒,混完高中就上山下乡去“插队”,自己的学业都被耽误了。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老王最有可能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高中生(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据“55岁”这一信息可推断出老王上高中的时间。
18.小华已年满六岁,他的父母欲把她送到当地的学校学习,可学校以种种理由拒收,于是小华父母把学校告上法庭。他们依据的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答案】 B
【解析】 保护青少年享受教育的相关法律是《义务教育法》。
19.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B项的说法不正确,对传统文化不存在全面清算的问题,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
20.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此题也可使用排除法来作答。
21.下为1977年10月21日一位知识青年的日记:“今早,广播了中央关于高等院校招生的通知,街谈巷议皆此事,家里也催我去学校复习。大学,我朝思暮想的地方……”这段话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知青的求知热情
C.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保证了社会言论自由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的“大学,我朝思暮想的地方”可知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激发了知青的求知热情,B项正确;其他三项扩大了高考制度恢复的作用。
22.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再认再现能力。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联系到教材:1977年恢复高考。
23.(2014·湖北稳派联合调研)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定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北大完成的科研项目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
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情境,迁移所学可知,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运动,要求各条战线加快发展速度,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冲击,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24.1978年,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引起极大轰动,并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文革”结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C.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
D.中共中央强调坚持贯彻“百花齐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A“文革”结束只是新时期文艺繁荣的重要前提,不是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的“改革”主要指改革经济体制,“开放”是指引进外资、技术,学习管理经验,而不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因此答案选D项。
25.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为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艺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出了(  )
A.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是“20世纪50年代”“文艺”“科学研究”,据此可知D项符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计50分)
26.(12分)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和宗教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试举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教会神学的。(4分)
(2)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观察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的应用对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图二的应用如何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图三的出现有何负面影响?(6分)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举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答案】 (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4分)
(2)蒸汽机:积极:解决了棉纺织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消极: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等。
发电机:电灯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油灯照明的时代;电话、电车等的发明使信息交流和交通更便捷;各种家用电器既减轻了家务劳动,又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互联网:出现了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等许多新问题;部分人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工作和学习。(6分)
(3)袁隆平培植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2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3分)
(2)据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4分)
(3)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战略活动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6分)
【答案】 (1)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3分)
(2)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4分)
(3)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
意义:推动中国科技向新的层次和高度发展;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6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分析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3分)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分)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6分)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3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场发的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
材料三 
(1)依据“贺电”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2分)
(2)这艘飞船上的宇航员是谁?这次飞行具有怎样的标志性意义?(3分)
(3)材料中的三项成就反映的事件分别把人类推进到怎样的时代?(3分)
(4)当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经常上网吗?谈谈你对上网的认识。(4分)
【答案】(1)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2分)
(2)杨利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分)
(3)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3分)
(4)利: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朋友交流、娱乐、方便生活等。
弊: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影响生活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