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知识要点归纳
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背景、表现、意义。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②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2)表现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一书。
②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3)意义:部分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学习西方的影响。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观点:“中体西用”,主张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4)影响: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维新思潮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影响。
(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2)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
①宣传西学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②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冲破封建纲常网络的维新勇士,发出时代最强音。
◆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3)观点: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4)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三民主义的提出、内涵、意义。
(1)提出:1905年。
(2)含义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②民权主义(核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3)意义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②以其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思想阵地、活动基地、主要内容和影响。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②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③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要求进行思想革命。
④思想: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
③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④思想阵地:《新青年》。
⑤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6.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含义、核心、意义。
(1)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2)含义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意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7.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意义。
(1)解决问题:重点解决为什么要革命,如何革命的问题。
(2)内容
①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中共中央压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②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③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④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主要任务;1957年,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5)影响: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8.概括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
①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救亡图存)、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
②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甲午战争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9.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1)背景:1976年10月,结束“文化大革命”,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倾错误;1978年中国政治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
①政治上: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思想上: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组织上:拨乱反正。
(3)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10.指出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问题、形成两个阶段的背景、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影响。
(1)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创立过程
(一)创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
◆背景
①时代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②历史依据: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③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内容
①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
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③1987年“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
◆背景: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邓小平南巡。
◆内容
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②指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③再次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结果:在其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影响: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1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问题、内容和影响。
(1)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内容: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影响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12.简述科学发展观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意义。
(1)解决问题:重点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2)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意义
①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③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
1.“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答案】 B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中体现的观点是“中体西用”,这是洋务派的主张,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故选B。
2.某高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论文,下列选题不正确的是( )
A.荒唐的嫁接——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B.以发展实业为首务——康梁的维新思想
C.辛亥革命后的逆流——尊孔复古
D.有请“德赛”两先生——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康梁维新思想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3.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答案】 B
【解析】 据“1897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题中俞樾对生徒的慨叹发生在甲午战争后,当时人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仿行西方制度。
4.(2014·滨州)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 )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答案】 B
【解析】 从本题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思想既有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体”,也有西方资本主义的“用”,“中体”和“西用”被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是“中体西用”,故选B项。
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答案】 B
【解析】 最早“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B项正确;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观点之一,是在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之前;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属于打开缺口之后。
6.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对手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
A.李鸿章 B.郑观应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 A
【解析】 “对手的强壮如牛”是对手的主体,“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是对手的外在装备,重视对手的外在装备却忽视其主体,这体现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7.“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大力宣传西方思想文化,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固有题干中所说。
8.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从时间上1918年来判断,从材料“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后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正确答案为D项。
9.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这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答案】 A
【解析】 “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体现了前期新文化运动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10.《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答案】 B
【解析】 从林则徐到孙中山的一系列活动,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
11.是他发表文章,指出了十月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又是他发表文章,提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也是劳工的胜利;还是他信心十足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是( )
A.毛泽东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答案】 C
【解析】 材料指李大钊在中国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
1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 C
【解析】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1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答案】 D
【解析】 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所以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民权。
1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答案】 A
【解析】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是随口说说,不必管他。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些信息体现了孙中山反对夺取地主土地。
15.“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幅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答案】 C
【解析】 依据“废两千年帝制”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16.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
A.魏源、洪仁? B.洪仁?⒖涤形?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答案】 D
【解析】 “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的是猛烈批判儒家思想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据此即可确定含有陈独秀的D项符合题意。
17.关注民生问题一直贯穿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 )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限制小私有者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富民”,与此相符的只能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排除A、B两项,C项与孙中山的主张不符,排除。
1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应该的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
19.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 B
【解析】 只有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0.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主席( )
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彻底改变了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 B
【解析】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扩大了他的力量。”在上述观点所体现的时期或时段里,毛泽东发表的重要论著最有可能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B
【解析】 据“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可判断为题干所指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故选B项。
22.1986年,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白猫黑猫”论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A.独立自主 B.团结一致
C.实事求是 D.戒骄戒躁
【答案】 C
【解析】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思想的核心,“白猫黑猫”论强调不管采用任何方式,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就是好的方式。
23.“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
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看,这次讲话指是1992年南方谈话,而“提出真理标准问题”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故排除①。
24.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表述有误的是( )
A.图1体现的主题是“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B.图2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C.图2比图1更具有史料价值
D.图1到图2,中国相继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表述是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正确;C项图2是历史照片,比图1油画更具史料价值,正确;D项表述符合历史史实。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25.山东广饶大王镇刘集村保存有我国一本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在1922年翻译出版。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 )
①新三民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幽灵”是指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不是它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计50分)
26.(12分)先进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行的先导和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材料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器物”、“制度”、“文化”层面上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3分)
(2)材料二是哪一个革命政党的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材料一阐发为什么?后来这一思想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3分)
(3)材料三是毛泽东在什么时期写的?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中心内容。(3分)
(4)你认为材料中所讲的先进中国人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1)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3分)
(2)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3分)
(3)井冈山时期(如答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亦可)。农村包围城市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分)
(4)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百折不挠的毅力、创新的精神等。(3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2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又进步在哪里?(6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2分)
(2)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6分)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4分)
28.(14分)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3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4分)
(3)中共十三大为我国制定了怎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五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3分)
【答案】(1)潮流:政治民主化(或资本主义发展或民主共和)。
思想: 三民主义。(3分)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4分)
(3)富强、民主、文明。
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分)
(4)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3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以来,李大钊接连发表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必修Ⅲ
材料二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材料三 《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具影响、最有权威的传媒之一。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请回答:
(1)写出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两篇重要文献。(2分)
(2)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哪些?(4分)
(3)你认为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或《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法俄革命之比较》)(2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分)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分)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