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旅产业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创富功能”与“共富内涵”的重要载体,依托地方文化旅游及民俗文化等,都能带来“创造财富”的溢出效应。2021年益阳市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2022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仍实现旅游收入67.45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以滚石上山的劲头大力发展文旅千亿产业。一是加速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成立高规格的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筑牢文旅融合的组织基础。通过举办安化黑茶文化节,南县涂鸦艺术节、沅江洞庭湖生态旅游节,以及正在筹备的2022年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等,进一步促进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全面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特色文旅项目,促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全市目前共有在建重点文旅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450亿元,其中新开工11个,总投资139.04 亿元,这将加强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聚焦创建高等级旅游区。全力推进山乡巨变清溪村5A景区,茶乡花海等4家4A景区的创建工作,大力提升“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文旅品牌影响力。
(摘编自《文旅赋能―丰富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
文旅,尤其是文化也在赋能一切。台湾一个小乡村的稻米被文创成“掌声谷粒”后便身价倍增﹔河南林州的石板岩镇因为每年成千上万的写生学生而富有艺术气质。
作为这个时代最令人瞩目和最具拉动力的产业之一,文旅行业不仅保持着两倍的GDP增长,而且将成为其他产业快速成长的加速器。这是一个需要并且必须拥抱文旅的年代。
最近几年,国内文旅市场出现了一些我们称之为“新物种”的项目。我们认为那种对文旅行业的趋势有敏锐的判断,与过往经营模式有明显的差异,技术上有突破,以及能够体现文旅行业最本质价值,即人文价值的项目,称得上是新物种。它们并不一定在当下呈现出生意上的火爆,它们也不一定规模很大,但它们代表着可能的趋势或方向。
新物种具备一种发现之美,创意之美、人文之美。它会让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美好心存期待。之所以选择力荐新物种,也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剧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行业和企业需要突破和超车,需要尝试和挑战。而这些新物种是那些较早感知到变化,而且勇于作出改变的企业。他们对于春江水暖的率先感知,将对整个行业带来借鉴和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企业值得我们起立鼓掌。
(摘编自《一切皆可文旅,文旅赋能一切》)
材料三:
中国文旅已经进入了跨界融合时代,文旅行业的界限已经打破,正式走向其他行业,如餐厅、工厂、街区、农村、海洋、房地产等等,我们会对文旅项目的定义不断地刷新,文旅模式也在被不断颠覆。在文旅企业中,对文旅发展趋势越敏锐,在经营模式上差异性就越大,能够充分体现文旅行业最本质价值。
文旅行业的兼容性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为整个行业开拓了发展空间。我们现在正处于受疫情影响的巨变和不确定因素的时间段,各企业需要更多地思考和创新,勇于开拓和实践,为新业态添加驱动力,这些经验会给整个文旅行业带来借鉴和启迪。
(摘编自《文旅行业如何实现文化赋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益阳在发展文旅产业时,采取三项措施,不断超越,2022年一季度,创造出超越去年同期翻一番的好成绩。
B.吸引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河南林州的石板岩镇写生是因为这里具有特殊的艺术气质。
C.行业和企业在今天这样一个剧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都要谨慎行动,确保实力不流失。
D.文旅项目与生活中其他行业的相互融合,会让我们对文旅项目的定义不断地刷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利用起来,让文旅产业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B.文旅市场出现的一些经营模式.技术与过去完全不同,具有能够体现文旅行业的人文价值的项目,我们称之为“新物种”。
C.国内文旅市场的这些“新物种”,虽然规模不大,但代表着文旅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D.在疫情带来的巨变和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文旅行业的兼容性,会给整个文旅行业的发展带来借鉴和启迪。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益阳文旅产业的一系列具体数字,从理论上说明了文旅的溢出效应。
B.材料二通过介绍文旅市场被称为“新物种”的项目来分析文旅行业的发展方向。
C.材料二运用“起立鼓掌”这样的比拟性动词生动地表达了对文旅市场新物种的赞赏。
D.材料三从文旅行业的特点出发,从微观角度阐发文旅企业求得发展的具体措施。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文旅市场新物种具有怎样的作用?
(5)三则材料都围绕“文旅赋能“进行叙述分析,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做到文旅赋能。
(二)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硬……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嘴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炼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即将飞黄腾达,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普通男性,又可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描,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3)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4)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 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②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5)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当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其游玩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相携同游,这让他对村居生活感受到了一丝快慰。
(2)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凭借亲身的体验,认为“ , ”,强调了一味地空想远不如在学习上行动起来。
(2)韩愈在《师说》中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时,提到古代圣人“ ”,还要从师请教,而现在的普通人“ ”,却耻于从师。
(3)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传说和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思想内容,如“ , ”。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共20分)I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的热度 攀升。不久前,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蹈圈粉无数。 的水下舞蹈令人惊艳,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维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 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 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连续 精美绝伦 展示 踟蹰
B.连续 美轮美奂 展示 徜徉
C.持续 美轮美奂 展现 踟蹰
D.持续 精美绝伦 展现 徜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B.正是创意的出神入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C.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D.正是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II、语言文字运用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② 。
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让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绿豆常被人称作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③ ,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应该在“怎么写”上多用些心思,努力尝试独特的表达。
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D.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叫“牛市”;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叫“熊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象棋是一种规则完备的博弈游戏,由两人轮流走子,在战法上遵循古代《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战思想,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儿,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象棋走法也有诸多规矩和讲究,“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线护将边,小卒一去不回还”。也正是因为规矩多,所以它才具有很强的可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旅产业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创富功能”与“共富内涵”的重要载体,依托地方文化旅游及民俗文化等,都能带来“创造财富”的溢出效应。2021年益阳市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2022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仍实现旅游收入67.45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以滚石上山的劲头大力发展文旅千亿产业。一是加速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成立高规格的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筑牢文旅融合的组织基础。通过举办安化黑茶文化节,南县涂鸦艺术节、沅江洞庭湖生态旅游节,以及正在筹备的2022年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等,进一步促进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全面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特色文旅项目,促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全市目前共有在建重点文旅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450亿元,其中新开工11个,总投资139.04 亿元,这将加强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聚焦创建高等级旅游区。全力推进山乡巨变清溪村5A景区,茶乡花海等4家4A景区的创建工作,大力提升“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文旅品牌影响力。
(摘编自《文旅赋能―丰富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
文旅,尤其是文化也在赋能一切。台湾一个小乡村的稻米被文创成“掌声谷粒”后便身价倍增﹔河南林州的石板岩镇因为每年成千上万的写生学生而富有艺术气质。
作为这个时代最令人瞩目和最具拉动力的产业之一,文旅行业不仅保持着两倍的GDP增长,而且将成为其他产业快速成长的加速器。这是一个需要并且必须拥抱文旅的年代。
最近几年,国内文旅市场出现了一些我们称之为“新物种”的项目。我们认为那种对文旅行业的趋势有敏锐的判断,与过往经营模式有明显的差异,技术上有突破,以及能够体现文旅行业最本质价值,即人文价值的项目,称得上是新物种。它们并不一定在当下呈现出生意上的火爆,它们也不一定规模很大,但它们代表着可能的趋势或方向。
新物种具备一种发现之美,创意之美、人文之美。它会让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美好心存期待。之所以选择力荐新物种,也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剧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行业和企业需要突破和超车,需要尝试和挑战。而这些新物种是那些较早感知到变化,而且勇于作出改变的企业。他们对于春江水暖的率先感知,将对整个行业带来借鉴和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企业值得我们起立鼓掌。
(摘编自《一切皆可文旅,文旅赋能一切》)
材料三:
中国文旅已经进入了跨界融合时代,文旅行业的界限已经打破,正式走向其他行业,如餐厅、工厂、街区、农村、海洋、房地产等等,我们会对文旅项目的定义不断地刷新,文旅模式也在被不断颠覆。在文旅企业中,对文旅发展趋势越敏锐,在经营模式上差异性就越大,能够充分体现文旅行业最本质价值。
文旅行业的兼容性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为整个行业开拓了发展空间。我们现在正处于受疫情影响的巨变和不确定因素的时间段,各企业需要更多地思考和创新,勇于开拓和实践,为新业态添加驱动力,这些经验会给整个文旅行业带来借鉴和启迪。
(摘编自《文旅行业如何实现文化赋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益阳在发展文旅产业时,采取三项措施,不断超越,2022年一季度,创造出超越去年同期翻一番的好成绩。
B.吸引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河南林州的石板岩镇写生是因为这里具有特殊的艺术气质。
C.行业和企业在今天这样一个剧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都要谨慎行动,确保实力不流失。
D.文旅项目与生活中其他行业的相互融合,会让我们对文旅项目的定义不断地刷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把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利用起来,让文旅产业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B.文旅市场出现的一些经营模式.技术与过去完全不同,具有能够体现文旅行业的人文价值的项目,我们称之为“新物种”。
C.国内文旅市场的这些“新物种”,虽然规模不大,但代表着文旅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D.在疫情带来的巨变和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文旅行业的兼容性,会给整个文旅行业的发展带来借鉴和启迪。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通过益阳文旅产业的一系列具体数字,从理论上说明了文旅的溢出效应。
B.材料二通过介绍文旅市场被称为“新物种”的项目来分析文旅行业的发展方向。
C.材料二运用“起立鼓掌”这样的比拟性动词生动地表达了对文旅市场新物种的赞赏。
D.材料三从文旅行业的特点出发,从微观角度阐发文旅企业求得发展的具体措施。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文旅市场新物种具有怎样的作用?
(5)三则材料都围绕“文旅赋能“进行叙述分析,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做到文旅赋能。
【答案】(1)D
(2)A
(3)B
(4)示例:①能带来“创造财富”的溢出效应。益阳市的旅游收入证明旅游与文化结合会取得很大效益。②新物种的创意和人文之美,会让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心存美好期待。③较早感知到变化,而且勇于作出改变的企业,其经验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借鉴和启迪。
(5)示例:①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加速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筑牢文旅融合的基础。②抢占先机,着力推行眼光独特、具有创意、人文特色浓厚的文旅市场的新物种。③不断地刷新观念,对文旅发展趋势保持敏锐的视觉,时刻把握经营模式上的特色。
(二)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硬……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嘴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炼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即将飞黄腾达,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普通男性,又可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描,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3)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4)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答案】(1)C
(2)D
(3)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②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
(4)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加摇曳多姿,起伏有致。③突出人物形象。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 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②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5)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答案】(1)C
(2)B
(3)B
(4)①(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②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
(5)①威逼: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
②离间:指出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只谈好处,不谈祸害。
③利诱: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当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其游玩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相携同游,这让他对村居生活感受到了一丝快慰。
(2)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1)C
(2)①“闲”在观景自在: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
②“闲”在畅游之乐:诗人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
③“闲”在与友携行:诗人路遇隐士,产生相知之感,一路携行,安闲自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凭借亲身的体验,认为“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了一味地空想远不如在学习上行动起来。
(2)韩愈在《师说》中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时,提到古代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还要从师请教,而现在的普通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却耻于从师。
(3)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传说和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思想内容,如“ 陈王昔时宴平乐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共20分)I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的热度 攀升。不久前,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蹈圈粉无数。 的水下舞蹈令人惊艳,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维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 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 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连续 精美绝伦 展示 踟蹰
B.连续 美轮美奂 展示 徜徉
C.持续 美轮美奂 展现 踟蹰
D.持续 精美绝伦 展现 徜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B.正是创意的出神入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C.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D.正是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D
(2)D
(3)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
II、语言文字运用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② 。
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让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绿豆常被人称作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③ ,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应该在“怎么写”上多用些心思,努力尝试独特的表达。
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D.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叫“牛市”;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叫“熊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B
(2)①从绿豆本身的营养来看 ②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 ③喝上一碗清爽的绿豆汤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象棋是一种规则完备的博弈游戏,由两人轮流走子,在战法上遵循古代《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战思想,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儿,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象棋走法也有诸多规矩和讲究,“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线护将边,小卒一去不回还”。也正是因为规矩多,所以它才具有很强的可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