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14: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老子》四章(第二课时)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 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 不自我表扬, 反能显明;
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 不自我夸耀, 反能有功; 不自高自大, 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 古人所谓 “ 委曲便会保全 ”
的话, 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 回归大道。
高中语文
是以圣人抱 一 为天下式 。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古之所谓 “ 曲则全 ”者, 岂虚言哉! 诚全 而归之。
◆ 【以经解经】
第 二 十 二章(节选)
(1 ) 做人不要 “ 自见 ”“ 自是 ”“ 自伐 ”“ 自矜 ”, 而要谦虚、
谦让 。 “ 曲则全 ” 的处世哲学: 求全之道, 莫过于不争, 不争之
道, 在于不自见 、 不自是 、 不自伐 、 不自矜。
(2 ) 做人不要 “ 企立 ”“ 跨行 ”, 不要主观妄为, 而要遵循遵
循自然规律, 顺 “ 道 ” 而行。
高中语文
◆ 【理解章旨】
『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
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 【经典之用】
高中语文
参考示例: 俗话说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 在现实生活中, 一 定程
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 但需要有个度 。 过度的自我
表现, 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 不仅得不到称赞, 反而会让
人觉得幼稚浅薄, 缺少内涵 。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
意 、 是否有能力, 就更令人生厌 。 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 。 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 、 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 。 而抛却浮华, 修炼真学问, 真功夫, 才是正道。
高中语文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 知足者富, 强
(qiǎng) 行者有志 。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 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 。 战胜别人的人有
力量, 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 勤勉而行的
人有意志 。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
◆ 【疏通词句】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 ”“胜人者与自胜者 ”?
为什么说自知者、 自胜者境界更高?
【探究内涵】
高中语文
“知人者 ”, 知人不知己, 知外不知内, 是 一般之智。
“ 自知者 ”, 知人更知己, 了解内心, 是心灵之明, 明于道 。 反省自
身, 把握自己, 体察生命本质 。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 比知人者境界更
高。
“胜人者 ”, 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 只是有力量。
“ 自胜者 ”, 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 克制欲望, 摒除杂念; 能把控
自己的人, 才能达到无所不容、 物我两忘的境界, 才称得上强者。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 【探究内涵】
高中语文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 为 一 组, 强
调人欲知人, 必先自知, 人欲胜人, 必先自胜, 故以 “ 自
知 ”“ 自胜 ” 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 、 自胜的程度) 感到知足, 可
称得上富有, 但精益求精 、 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 意志。
那些知足者 “ 不失其所 ”, 可以立身长久; 但强行者求道不
息, 身死道存, 与道同在, 才称得上 “ 寿 ”, 即不朽 。(参见饶尚宽 译注《老子》 , 中华书局年2006版;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 , 中华书局1984年版)
高中语文
(1 ) 知足者富—— 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 也不是满足于物
质匮乏, 而是对自知 、 自胜的程度达到 一 定境界而感到满足, 这才算 富有 。 知足者不失“ 自知 ”“ 自胜 ” 立身之本, 才可以立身长久。
如把 “知足者富 ”解释为 “知足常乐 ”, 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
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 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探究内涵】
高中语文
(2 ) 强行者有志—— 强行者自知自胜, 并努力奋进, 求道不
息, 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 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 才称
得上长寿不朽。
如把 “ 强行者有志 ” 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 才算有志气; 把
“ 死而不亡者寿 ” 简单比附为 “ 有的人死了, 但还活在人民心
中 ”, 这就脱离了语境, 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
高中语文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
(1 ) 知人 、 胜人固然重要, 但自知 、 自胜更重要。
(2 ) 通过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与强行, 不
失其所与死而不亡, 两两比较辨析, 告诉人们: 人生唯
有自知, 自胜, 自强, 才能实现天地之志, 与道长存。
高中语文
◆ 【理解章旨】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 其脆易泮(pàn), 其微易散(sàn) 。 为之于未
有, 治之于未乱 。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léi) 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 民之从事, 常于几( j ī)成而败之 。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 自然而不敢为 。 (第六十四章)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
【疏通词句】
其安易持, 其未兆 易谋 。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 为之于
易持:容易维持、保持。 泮: 同“判” ,分离,分散。
兆:征兆,苗头。
未有, 治之于未乱 。 合抱之木, 生 于 毫末; 九层之台, 起
未有:没有出现。 于: 由,从。毫末:指极为细微。
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执:控制。
高中语文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 民之从事, 常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从事:行事,做事。
于几成而败之 。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 是以圣人欲 不欲,
欲不欲:一“欲 ”,动词,想往。 二“欲 ”,名词,想往的东西。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
不贵:不珍视,不看重。
而 不敢为。
不敢为:不妄加干预。
高中语文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
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事物细小的
时候容易散失 。 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 要在祸乱
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 合抱的大树, 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
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 是从 一 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 千里的
远行, 是从脚下 一 步步走出来的。
高中语文
◆ 【解说大意】
强作妄为就会败事, 执意把持就会失去 。 所以圣人不妄
为(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因此不会败事, 不执意把 持, 因此不会丧失 。 一般人做事, 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 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 就不会失 败 。 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 不看重难得的财物, 学别
人所不学的, 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
而不加以干预。
高中语文
据学者饶尚宽考证, 文中两句话为 “错简重出 ”:
(1 )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2 )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 一 句原文见于《老子》 二 十九章; 第 二 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 且
要表达的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 、 四十八章 、 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 应
删去。
高中语文
◆ 【解说大意】
第 一层:“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 ”
(1) 为之于无事。
(2) 防患于未然。
高中语文
◆ 【探究内涵】
第 二层:“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
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
(1) 大由小发展而来。
(2) 为之于细微, 终成其大。
◆ 【探究内涵】
高中语文
第三层:“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 ”
没有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 没有注意细微和
小节, 所以“ 常于几成而败之”。
始终谨慎从事, 才不会出现失败。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 ”的原因是什么?
◆ 【以经解经】 第六十三章(节选)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
大事, 必作于细 。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 实现远大( 目标) 要从细微处
入手 。 天下的难事, 必定从容易的做起; 天下的大事, 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 。 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 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高中语文
(1 ) 事情都是从小到大 、 从易到难 、 从细到巨发展而来。
(2 ) 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
(3 ) 圣人表面上做小事 、 细事 、 易事, 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
难事。
【以经解经】
高中语文
“ 圣人 ”: 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 不同于儒家, 儒家的圣人是伦
范化的道德人; 道家的 “ 圣人 ” 则体任自然, 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 , 扬弃 一切影响身心 自由活动的束缚 。 道家的 “ 圣人 ”和儒家的圣人 , 无论对政治 、 人生 、 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 两者不可混同看待 。(陈 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
“无为 ”: 指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 即不干扰, 不妄为。
『学习任务』 “圣人 ”是怎样做的?
高中语文
(1)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 不干扰, 不妄为, 心理不偏执; 自然少
有失败; 而为者 、 执者必然败之、 失之。
(2)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
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 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 顺势而为, 不妄为, 不强为, 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高中语文
第六十四章主要讲 “ 治国 ”。
首先, 指出 “ 持于安, 谋于未兆, 泮其脆, 散其微 ” 四种现象, 由此提出治世者要 “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 的方法, 要居安
思危, 处盛防衰。
其次, 举出事物由小而大 、 由少到多 、 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 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 慎终如始。
第三, 强调圣人的做法, 按自然规律做事, 无为无执, 所以无 败无失。
高中语文
◆ 【理解章旨】
成语: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学习任务』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的观 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
◆ 【经典之用】
高中语文
参考示例1: 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 由于人们对新病
毒完全没有了解, 缺乏防范意识, 预防措施不到位, 所以疫情开始就
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 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 。 但是, 随
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 全国人民共克时艰, 守望相助, 以坚
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 科学防治 、 精准施策, 采取最全面 、 最严格、
最彻底的防控措施, 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 真正做到 “ 为之于未
有, 治之于未乱 ” 。 尽管如此, 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 决不放松
对疫情的监控, 要有备无患, 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高中语文
参考示例2: 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 先秦时期《左传》
便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 ”。《周易》 中说“安而
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 孟子也说“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唐朝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 中, 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
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 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 先
哲们总结出安危 、 存亡 、 忧患 、 安乐之理, 都与老子“ 为之于未有, 治之 于未乱 ” 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 今天,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我们更应牢记历 史, 心怀忧患意识, 只有警钟长鸣, 防微杜渐, 才能建好精神大厦, 更上
层楼。
高中语文
( 一) 自然 ( 二) 无为 ( 三) 不争
( 四) 辩证: 事物对立统 一; 事物发展变化
◆【学习小结】
高中语文
学者柳诒征指出: “ 老子之书, 专说对待之理 。 ”( 《中
国文化史》 )《老子》 四章中的 “ 有 ”和 “ 无 ”、 “知人 ”和 “ 自知 ”、 “ 胜人 ”和 “ 自胜 ” 即是讲 “ 对待 ” 的关系, 其中 蕴含着立身处世的道理 。 请你梳理总结出 一 至三条, 联系实际, 以 “ 说对待 ” 为题, 写 一段文字, 与同学交流。
高中语文
◆ 【布置作业】
谢 谢!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