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五石之瓠 课件(第2课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五石之瓠 课件(第2课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14: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五石之瓠(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 点?与《逍遥游》有何联系?
宋人: 以百金售卖药方
客人: 取悦吴王获封赏
惠子: 用葫芦做瓢盛水
“知效 一 官 ”四种人: 执着功名
【探究章旨】 《五石之瓠》与《逍遥游》
功利之心 , 皆有所“待”
高中语文
《逍遥游》: 万物处于各种限制中, 皆有所“待 ”
自然界: 大鹏 、 蜩 、 学鸠等
人类社会:“知效 一 官 ”等 、 宋荣子 、 列子
【探究章旨】 《五石之瓠》与《逍遥游》
皆有所凭借 ,达不到逍遥
高中语文
摆脱 一切主客观束缚, 精神上达到无己 、 无功 、 无名的
绝对自由状态。
陆树芝《庄子雪》:“ 此则与造化者游, 而为逍遥之极致 者 。 通篇主意, 至此方点出, 为全书之纲 。 ”
“游”字点明要义 ——“游心”
“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
逍 遥 游:“ 无待 ”
高中语文
以“ 游 ”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
“游 ”字在《庄子》 中出现106次。
“ 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 。 ”(《逍遥游》) “ 乘物以游心 。 ” (《人间世》)
“游 心于无穷 。 ” (《则阳》)
“游 心于物之初 。 ” (《田子方》)
“游乎天地之 一 气 。 ” (《大宗师》 )
高中语文
“游 ”—— 游 心
“游 心 ”, 是把人从人为及自为的重重束缚中解脱出
来, 获得心灵自由的活动, 是将“ 自然 ” 内化到人的精神世
界, 与个体生命相融合, 从而达到 一种和谐 、 恬淡、 美好的
自然境界。
《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 一 。 ”
高中语文
“游 ”—— 游 心
(1) 反映着人对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2) 呈现出以艺术的 、 审美的心境感知天地万物的美感 。 “ 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知北游》)
“《吕氏春秋 · 不二》 说‘ 老耽贵柔, 孔子贵仁 ’, 那么比较 起来, 庄子就是贵游 。 如果用两个字分别概括老子与庄子的思 想, 则老子为‘ 无为 ’, 庄子为‘ 游 心 ’。 ”
(陈鼓应《<庄子>解读》 P21)
高中语文
“游 ”—— 游 心
整体而不碎片; 联系而不割裂; 全面而不片面
走入经典源头,领悟真知灼见
◆ 【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
首先, 强调人应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 与庄子身处
的时代密切相关。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
“有用 ”“无用 ”的观点?
◆ 【古今视角】
“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 。 ”
(《孟子 · 梁惠王下》)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桁杨者相推也, 刑戮者相望也 。 ”
(《庄子 · 在宥》)
在政治黑暗 、 动荡混乱社会, 该以何种方式生存
高中语文
【古今视角】
其次, 庄子告诉人们:
避开纷乱现实, 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 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 从而达到物 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顺应本性, 游于无穷, 才能达到无己 、 的“ 逍遥游 ”境界, 才是“ 无用之大用
高中语文
由, 让精神 我两忘 、 超
无功 、 无名
”。
【古今视角】
第三, 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 如何保持
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 表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
的尊重, 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
第四, 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 大用 ”, 对后世影
响巨大 。 陶渊明 、 李白 、 苏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
高中语文
◆ 【古今视角】
第五, 追求“ 绝对自由 ”, 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
生境界, 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
第六, 庄子“ 有用 ”“ 无用 ” 的思辨认识, 与众不同
的思维方法, 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 是
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
【古今视角】
庄子说理:《五石之瓠》 以问答对话 、 寓言故事形象说理,
富有想象, 含蓄婉曲, 令人回味。
《逍遥游》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 层层相接, 形象生动,
引人联想 。( 大鹏与小雀, 大知与小知, 大用与无用等)
鲁迅:“ (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之能先也 。 ”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庄子与老子阐述看法的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 何妙处?
【比较赏析】
老子说理: 言简意赅, 精要准确, 理性冷静。
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 平易有说服力, 如: 三十辐共 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有的直接论说道理, 观点 一 目了然 。 如: 知人者智, 自知者 明 。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有的运用比喻 、排比, 简洁有力, 寓意鲜明 。 如: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塔,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
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这句话包含的哲
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
学交流分享。
◆ 【经典之用】
示例1: 所谓“ 有用 ”, 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 功名之用, 富贵之用。
以此观之, 文学确不如科学“ 有用 ”。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 文学, 则潜
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 世界观”, 科学更多是教人以“ 方法论 ”, 其 二者虽相
互依存,但显然“ 世界观” 更具有根本性 、 决定性, 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
学更为“ 有用 ”? 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 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 ”一样,
它给生命以方向 、 以希望 。 就像苏轼, 远谪黄州, 政治失意, 人生遇到低谷。
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 认识到“ 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 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 。 苏轼在所谓的“ 无用 ”之中成就了人生的
“ 大用 ”。 舍弃无用, 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
高中语文
示例2: “ 有用 ” 与 “ 无用 ”, 本是对立统 一 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
没有 “ 有用 ”, 就无所谓 “ 无用 ”; 没有 “ 无用 ”, 也无所谓 “ 有
用 ” 。 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 在刚开始时, 也曾经被视为
“无用 ” 。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 曾被讥讽
为 “ 毫无用处 ” 。 而法拉第回答说: “ 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
呢? ”之后, 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 一 台电动机, 人类由此步入电
气时代, 无用成为了大用。
高中语文
示例3: 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 实用主义不断盛行, 人们
总会习惯于问:“ 这有什么用? ”于是, 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
无用的狭窄胡同, 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 。 人们
对“ 有用 ”趋之若鹜, 却来不及等待“ 无用之用 ”。 要重视
“无用 ” 的价值, 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让传统文化 、 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 带给人静谧与美好, 成
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 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 儒家 、 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就此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两条,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联系实际 谈谈你的看法。
(1 ) 曾子曰: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 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2 ) 子曰: “ 克己复礼为仁 。 ”
(3 )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4 )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高中语文
◆ 【整合探究】
儒家: “ 克己复礼为仁 ”,“ 克己 ”, 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 理本能 、 感性欲望;“ 复礼 ”, 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 原则行事, 做到在视 、 听 、 言 、 动诸方面皆合于礼 。 儒家强 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 强调个体对社会的 责任。
道家: 追求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的境界,
强调解除精神上 一切束缚, 逍遥于四海之外 。 逍遥游就是要 达到忘我 、 无为 、 无用 、 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达 到 心灵与天地同 一 、 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 完全超脱 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 ”。
高中语文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一 面, 以社会伦理原 则约束自身, 积极入世, 担当责任; 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 的 一 面, 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 顺应自然而不刻意 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 、 柳宗元 、 苏轼等, 他们为 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 坚守道德良知, 做忠臣良将; 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 洒脱自在, 淡泊名利, 独 善其身。
儒道交替为用, 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 不失 其精神依托, 这是进退出处之道 。 这种“ 士 ” 的精神其实质就
是儒道并立互补 。 林语堂先生说:“ 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
高中语文
的两面 。 ”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
(1) 清代刘熙载评价庄子:“ 无路可走, 卒归于有路可走, 如
庄子所谓‘ 今子有五石之瓠,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
‘今子有大树, … …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 ’是也 。 ”
结合文本内容, 谈谈你如何理解这 一评价?
(2) 请以卡片或表格形式, 整理 、 归纳《老子》 四章和《五石
之瓠》 中“ 之 ”“ 而 ”“ 以 ”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语文
【练习作业】
谢 谢!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