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07: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天门山》《望洞庭》情境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够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重点)
2.能够参看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比喻的巧妙,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美,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描写过,赞美过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跟着古代诗人的足迹,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二、引出诗人,揭示诗题
你瞧,说话间呢,就来了一位唐代的大诗人,猜猜他是谁呢?
没错,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他之前就曾带领我们游览了庐山的瀑布,还记得吗?读一读,背一背《望庐山瀑布》。
今天,他要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呢?
出示图片: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途径安徽当涂县的天门山。写下一首著名的《望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诗歌节奏,读出初步感受
1.学生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一读
3.师生合作读一读: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或者教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以教师的朗读带节奏,感染学生的朗读。然后调过来,学生先读,教师接读,要求学生给老师带节奏,感染老师。
4.说说读这首诗,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很有气势、天门山很雄伟、诗人很兴奋……)
四、参看注释,理解诗意
1.李白“望”天门山,改成“看”天门山好不好呢?
2.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你都望见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自己读一读诗句,划一划景物,参看注释和画面想一想景物的特点。
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青山、碧水、红日、孤帆
五、品味诗句,体悟诗情
1.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用到了许多动词。
圈一圈,想一想,你通过这些动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动态画面?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你圈出的动词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高大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碧绿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又往回拐弯了。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圈出的动词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两岸的青山相对地出现,一只帆船正从太阳那边驶来。
诗人是在哪里望天门山的?依据是什么?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仿佛正在对孤帆上的李白做什么?说什么?
4.带着想象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课堂作业
先抄写一遍,然后再默写这首诗。
要求:看一句,抄一句,不要看一字,抄一字。
第二课时 学习《望洞庭》
一、引出诗人,揭示诗题
1.创设学习情境:谢谢李白,带我们欣赏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和他说再见吧。你瞧,说话间,又来了一位唐代诗人,他又是谁呢?
出示图片,认识刘禹锡,读好这个名字。
2.刘禹锡要带我们游览哪里呢?出示图片,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洞庭湖,湖中有座君山)
3.揭示诗题:在一个秋日,刘禹锡曾经来洞庭湖边远眺,还写下了一首《望洞庭》。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诗歌节奏,读出初步感受
1.学生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一读
3.师生合作读一读: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或者教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以教师的朗读带节奏,感染学生的朗读。然后调过来,学生先读,教师接读,要求学生给老师带节奏,感染老师。
4.说说读这首诗,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风景很美、很宁静、很有趣……)
四、参看注释,理解诗句
1.在刘禹锡这首诗中,你都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自己读一读诗句,划一划景物,参看注释和画面想一想景物的特点。
2.交流,反馈,相机板书:湖光、秋月、山、水、白银盘?青螺?
五、品味诗句,体悟诗情
1.这首诗中,藏着两个生动的比喻,你发现了吗?
圈一圈,想一想,你通过这两个比喻,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你找到的比喻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出示图片,认识古代的铜镜,铜镜需要反复打磨,光滑平整了才能当镜子。
洞庭湖这面打磨过的镜子,会映照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你找到的比喻是?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洞庭湖水面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一枚青螺)
见过白银盘、青螺吗?这个比喻有意思在哪里呢?
4.现在你体会到了,诗人刘禹锡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