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07:2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徐州铜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溫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已任。中国诗歌
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材料二:
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 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
传播的质量。(摘编自 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可以证实人们对诗歌“回暖”的判定。
B.在诗歌面前,人们实现了平等,超越于尘俗之上,运用诗歌交流感情,传递智慧。
C.阿多诺认为文化商业化,导致了“本真”文化贬值,将其变成了商品。
D.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B.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可能会持续。
C.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诗歌娱乐化。
D.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遵从民意,也能够使诗歌的推广和传播更接地气。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歌的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某市开展体验“诗歌诗情”主题活动,推介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
B.某公众号以“快乐王子一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
C.某食品节以古代名人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市民感受到了舌尖上的诗意。
D.某APP将往期诗歌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
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谈谈诗歌回暖的原因有哪些。(4分)
5.人民日报指出:“滤清- 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
“同志,你们来啦 ”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 -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 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 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裸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 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 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局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 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4分)
9.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 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四年春二月, 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张杨将杨[A] 丑杀杨[B ]眭固又杀丑 [C] 以其众 [D]属袁绍 [E]屯射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武皇帝"是曹操死后人们对他的称呼,“太祖”是庙号,“武皇帝”是谥号。
B.“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中“济”是拯救的意思,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济”相同。
C.“孝廉”是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孝”指善事父母之人,“廉”指清洁廉明之士。.
D.“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可为古代王侯的自称;文中属后者,译为“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曹操年轻时侠气自任、不修正业,但是桥玄对他另眼相看,认为天下将要大乱,只有像曹操这样的人才,才能安定天下。
B.曹操赏识魏种的品行,对其信任有加,认为魏种不会背叛他,结果却事与愿违;曹操虽然为此动怒,但依然任用了魏种。
C.张邈劫持了毕谌的亲人,毕谌被逼无奈,只好挥泪跟曹操辞别。后吕布兵败,毕谌被活捉,曹操任命他担任鲁国国相。
D.水相掾和洽主张,施行教化应来持中庸之道,如此方能长久,若一概而论,必然会导致疲惫困顿。曹操对此十分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 (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14.《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反映的曹操纳才的胸怀和气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 分)
(二)课内文言知识(8分)
15.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2 分) (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李氏子蜊...不拘于时 D.吾谁与归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古之圣人 士大夫之族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C.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其皆出于此乎
D.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8.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寒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四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 “剪烛看吴钩”一句是说自己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抱负。
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自己偏居抚州,无法实现北伐理想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悲愤。
D.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20.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诗歌富于想象,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两句深刻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真实心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5分) (本题共 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小题。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清晨有时起来。在茅屋后面或山脚下的丛林里,我看到了黄鷗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但这份悠闲的心情、赏玩的兴致总不是坏事。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这一次, 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茂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丛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 分)


23.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名著阅读(4分)
24.请用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的观点,解释以下两个例子。(每个例子不超过15个字)
①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②《流浪地球》中,太阳即将毁灭,吞没整个太阳系,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 -起逃离太阳系,而不是移居到其他星球。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作品《人生的艺术化》里说过这样一段话: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 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
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的确,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我们总以为“生活在别处”,一路径直朝着远方的目标匆匆而去,却忽略了自己身边那些美好的人、事、物.....,而这些正是我们身边最动人的风景。
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涵,以“欣赏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1. B(“在诗歌面前,人们实现了平等,超越于尘俗之....”.说法绝对,原文是一种推测,用了“似乎”一词,并不能充分肯定人们实现了平等,超越于尘俗之上。)
2. D (“这显示了它们遵从民意,也能够使诗歌的推广和传播更接地气”说法不正确,原文是“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
3.A(根据原文可知,“诗歌的商业化”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B项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没有营销商品: C项某食品节以古代名人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不符合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的特点: D项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诗歌作品,这与资本进驻和广告投放的商品营销无关。)
4.①诗歌本身的发展与时俱进:②人们看待诗歌和诗人的眼光更客观、冷静、正常:③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④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促进诗歌回暖。(每点1 分)。
5.①“滤清一切浮华”是说要消除诗歌在社交媒体火热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如: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3分) ;②“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意思是:新媒体技术与诗歌结合促进了诗歌的回暖与升温(1分),但只要我们不迷失在诗歌的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中(1分),诗歌用来交流感情,传递智慧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1 分)。(重点是解释“浮华”与“本质和初心”指什么,每条3分。若学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 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
D.“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说法错误。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故选D.
7.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等内容可知,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的。故选C。
8. 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③“长眉毛一耸- -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一点1 分,答对三点得4分)
9. 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一 -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 BCE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杨被部将杨丑杀死,杨丑又被眭固所杀,带领他的部队归附袁绍,驻扎在射犬邑。
11.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多义实词的能力。
B. “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中“济”是拯救的意思,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的“济”相同说法错误,后一个“济”是渡过,两者意思不同。
1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毕谌被逼无奈,只好挥泪跟曹操辞别”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公嘉之,为之流涕”可知,是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不是毕谌挥泪。故选C。.
13. (1) 只要你魏种向南逃不到越地,向北逃不到胡地,我一定不会饶恕你! (采分点: “走”, 逃到:“置” ,放弃引申为饶恕:“不置汝 也”省略句,补充主语“我”:句意通顺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深处的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采分点: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 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句意通顺1分)
14.①任用有负于自己的人,如毕谌、魏种:②任用降将,如薛洪、缪尚; .(1点1分,答对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 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
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邀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邀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建安四年(199)二月,曹公回师昌邑县。张杨被部将杨丑杀死,杨丑又被眭固所杀,带领他的部队归附袁绍,驻扎在射犬邑。四月,曹军到了黄河岸边,派史涣、曹仁渡过黄河进攻眭固。眭固命令张杨原来的长吏薛.洪和河内太守缪尚原地驻防,自己则领兵北行,迎接袁绍,请求援兵,不料却和史涣、曹仁在犬城遭遇。两军交战,曹军大胜,眭固被斩首。曹公就渡过黄河,包围射犬。薛洪、缪尚率众投降,被封为列侯。曹公率军回.到敖仓,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的地方都托付给他治理。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叛乱时,曹公说:“ 只有魏种将不会反叛我。”当听到魏种逃走的消息,曹公愤怒地说:“只 要你魏种南逃不到越地,北逃不到胡地,我一定不会饶恕你!”等到攻下射犬,活捉魏种时,曹公又说:“只因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啊! ”就松开他的绳子,仍然重用他。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5.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感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宾语前置句,“之” 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D.句意:我与谁- -道归去呢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A.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判断句,标志是
B.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才德优秀。状语后置句。
C.句意:李家的孩子...不受时俗的拘束。被动句,“于” 表被动。故选D。
16. D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
A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作“的”:后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作“这”.
B项,前一个“焉”是兼词,可译作“于之”:后一个“焉”是语气词,表停顿。.
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前文的“木”:后一个“其”是副词,可译作“大概、也许”.。
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
17. C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实词的能力。
A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B项“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C项“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D项“师”:名词作动词,尊师学习
18.D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实词的能力。
A.“博学”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精深
B.“寄托”古义是:托身,藏身:今义是: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因为”古义是:于是创作:今义是:表示原因或理由
D.须臾:片刻。古今同义。
19.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自己偏居抚州,无法实现北伐理想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悲愤这-说法错。内心没有愤怒,此时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上阙“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
20. (1)《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赞美虞允文深得周瑜风流儒雅之余风,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墓。(2) 苏词则借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感伤。(1 点3分)
21.①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虎鼓瑟兮鸾回车.
③羁鸟恋旧林
④池鱼思故渊
⑤位卑则足羞
⑥官盛则近谀
(每空一分,错字不得分)
22. (2 分)
一是语序不当,“清晨 有时起来”应改为“有时清晨起来”;
二是搭配不当,“ 看到了..啼叫”动宾不搭配,应改为“听到了..啼叫”。
23. D文中“互相追逐,互相逗闹”运用拟人修辞。
A.运用借代手法,“杜康” 来代指酒。
B.运用比喻手法,“ 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C.运用互文和借代的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见义。“ 管弦”代指音乐。
D.运用拟人手法,“护花” 把落红人格化:“红” 借代花朵。故选D.
24.①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强。②人类离不开泥土。
(每点2分)
25.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