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程高一年级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卷
地理(人教版)
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9月29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有点特别,不仅“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还上演了“超级月亮”“海王星合月”等多种奇观。下表为中秋十大赏月胜地赏月指数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赏月胜地 胜景 赏月指数
敦煌月牙泉 大漠圆月 5星
卢沟桥 卢沟晓月 4星
黄山 层林邀月 3.5星
青岛崂山 太清水月 3星
杭州西湖 三潭印月、平湖秋月 2.5星
扬州瘦西湖 二十四桥明月夜 2星
西安大雁塔 登高赏月 2星
长春净月潭 月照松林 2星
武汉黄鹤楼 琼楼望月 1星
大理洱海 水映金月 1星
1. 中秋夜出现“超级月亮”,是因为( )
A. 月球距离太阳近 B. 月球距离地球近 C. 地球距离太阳近 D. 月地距离太阳近
2. 海王星和月球同属于( )
A. 地月系 B. 土卫系 C. 太阳系 D. 河外星系
3. 影响中秋十大赏月胜地赏月指数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条件 B. 地形地势 C. 人口密度 D. 天气状况
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昆明与贵阳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值可能为( )
A. 40 B. 45 C. 50 D. 55
5. 重庆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极低值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天气因素 D. 植被因素
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总体趋于( )
A. 冷干 B. 暖湿 C. 暖干 D. 冷湿
7. 石炭-二叠纪时期( )
A. 海平面高于现代 B. 海平面与现代相当 C. 海平面低于现代 D. 海平面高于中生代
8. 中生代时期( )
A. 被子植物繁盛 B. 两栖动物繁盛 C. 形成联合古陆 D. 为主要造煤期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0月18日0时26分,在伊朗(北纬27.7度,东经56.1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岩石圈 B. 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外核
10. 当地震发生时,航行在海洋上的轮船可能会( )
A. 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 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下图示意北半球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F3为( )
A. 摩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垂直气压梯度力
12.M点瞬时风向接近于( )
A. 东风 B. 南风 C. 西风 D. 北风
13. 对M点瞬时风速有影响的力是( )
A. F1、F2 B. F1、F3 C. F2、F3 D. F1、F2、F3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位于鄱阳湖的一侧,下图为鄱阳县逐时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鄱阳县湖风最大的时段出现在( )
A. 5~7时 B. 9~10时 C. 14~15时 D. 17~19时
15.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的( )
A. 东侧 B. 南侧 C. 西侧 D. 北侧
16. 随着鄱阳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强度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
①湖风增强②湖风减弱③陆风增强④陆风减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高度呈时空变化。下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1)分别写出a、b所处大气层及其主要直接热源。
(2)a所处大气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试解释其原因。
(3)比较该地冬、夏季对流层厚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冬季夜晚易出现低温冻害,对果树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为此果农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来进行防寒防冻,如树干涂白、培土包扎、果树覆盖、人造烟幕等。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理事物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1)写出①~④对应的地理事物。
(2)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北方地区冬季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3)请解释果农通过人造烟幕来进行防寒防冻的地理原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海陆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会产生局地热力环流。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对此展开了研究。下图甲为该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东部沿海某地区某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图乙为该地区海陆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
甲 乙
(1)根据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完成该地区此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
(2)写出图乙中E、F、G、H四点与图甲中①②③④的对应关系。
(3)判断该地区此时处于白天还是夜晚,并说明理由。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何立峰宣布计划在西北戈壁荒漠上建设总装机4.5亿千瓦的光伏发电基地,发电量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
材料二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可再生的发电模式,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为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但光伏发电也存在一些缺点。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新疆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景观图。
(1)分析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2)简述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存在的主要缺点。
12023年新课程高一年级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卷
地理(人教版)答案
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9月29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有点特别,不仅“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还上演了“超级月亮”“海王星合月”等多种奇观。下表为中秋十大赏月胜地赏月指数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赏月胜地 胜景 赏月指数
敦煌月牙泉 大漠圆月 5星
卢沟桥 卢沟晓月 4星
黄山 层林邀月 3.5星
青岛崂山 太清水月 3星
杭州西湖 三潭印月、平湖秋月 2.5星
扬州瘦西湖 二十四桥明月夜 2星
西安大雁塔 登高赏月 2星
长春净月潭 月照松林 2星
武汉黄鹤楼 琼楼望月 1星
大理洱海 水映金月 1星
1. 中秋夜出现“超级月亮”,是因为( )
A. 月球距离太阳近 B. 月球距离地球近 C. 地球距离太阳近 D. 月地距离太阳近
2. 海王星和月球同属于( )
A. 地月系 B. 土卫系 C. 太阳系 D. 河外星系
3. 影响中秋十大赏月胜地赏月指数的主要因素是( )
A. 交通条件 B. 地形地势 C. 人口密度 D. 天气状况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出现“超级月亮”是因为月球位于近地点附近,月球距离地球近。故选B。
【2题详解】
海王星和月球同属于太阳系;月球属于地月系,但海王星不属于地月系;海王星和月球既不属于土卫系也不属于河外星系。故选C。
【3题详解】
影响中秋十大赏月胜地赏月指数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晴天利于赏月,阴雨天不利于赏月;赏月指数受地形地势、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小。故选D。
【点睛】超级月亮(Supermoon)是1979年由美国占星师理查德·诺艾尔提出的名词,是一种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出现新月,称为超级新月;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满月,称为超级满月。
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昆明与贵阳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值可能为( )
A. 40 B. 45 C. 50 D. 55
5. 重庆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极低值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天气因素 D. 植被因素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据图可知,昆明年太阳辐射量为140,贵阳年太阳辐射量为90-100,两者差值为40-50,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水汽丰富,多雨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太阳辐射弱,C正确;与重庆纬度相近的青藏地区太阳辐射较强,说明纬度位置对其太阳辐射量小影响不大,A错误;海陆因素和植被因素对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总体趋于( )
A. 冷干 B. 暖湿 C. 暖干 D. 冷湿
7. 石炭-二叠纪时期( )
A. 海平面高于现代 B. 海平面与现代相当 C. 海平面低于现代 D. 海平面高于中生代
8. 中生代时期( )
A. 被子植物繁盛 B. 两栖动物繁盛 C. 形成联合古陆 D. 为主要造煤期
【答案】6. D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全球气候总体趋于冷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读图可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温较现代和中生代低,这一时期冰川广布,注入海洋的地表径流较少,海平面应低于现代和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繁盛,为主要造煤期,被子植物繁盛时期为新生代,A错误,D正确;两栖动物繁盛时期为晚古生代,B错误;形成联合古(大)陆时期为古生代,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0月18日0时26分,在伊朗(北纬27.7度,东经56.1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岩石圈 B. 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外核
10. 当地震发生时,航行在海洋上轮船可能会( )
A. 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 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9. A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该地区位于大陆内部,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因此可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也位于岩石圈。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航行在海洋上的轮船,只有纵波能在海水中传播,轮船只可能会上下颠簸。故选A。
【点睛】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下图示意北半球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F3为( )
A. 摩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垂直气压梯度力
12.M点瞬时风向接近于( )
A. 东风 B. 南风 C. 西风 D. 北风
13. 对M点瞬时风速有影响的力是( )
A. F1、F2 B. F1、F3 C. F2、F3 D. F1、F2、F3
【答案】11. A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图中M点受到三个力作用,应位于近地面。图中F1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M点位于北半球,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结合F2的位置可知,风向偏转为锐角;F2应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F3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该图为水平面上等压线分布图,因此不能看出垂直气压梯度力,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M点位于北半球,瞬时风向应与摩擦力(F3)方向相反,与地转偏向力(F2)方向垂直,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F1)右偏,根据指向标来看,因此接近于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地转偏向力(F2)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F1)和摩擦力(F3)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当物体相对与地球表面运动时会受到一个叫地转偏向力的力的影响而改变方向,但地转偏向力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力,而是一种惯性力。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则地转偏向力越强,相反则越弱。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位于鄱阳湖的一侧,下图为鄱阳县逐时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鄱阳县湖风最大的时段出现在( )
A. 5~7时 B. 9~10时 C. 14~15时 D. 17~19时
15.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的( )
A. 东侧 B. 南侧 C. 西侧 D. 北侧
16. 随着鄱阳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强度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
①湖风增强②湖风减弱③陆风增强④陆风减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4. C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盛行湖风,夜晚盛行陆风。结合图示,湖风为西风,陆风为东风。风速距平值越大,说明风速越大。因此鄱阳县湖风最大的时段出现在14~15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鄱阳县的湖风为西风,陆风为东风,由此可判断鄱阳县位于鄱阳湖的东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如果鄱阳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气温更高,会使白天湖陆的温差变大,陆地形成的低压增强,湖风增强;而夜间城市气温更高,会使夜晚湖陆的温差变小,陆地形成的高压减弱,陆风减弱,因此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湖陆风是指在沿湖地区,由于陆地和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温度差异,导致风向出现昼夜变化的一种地方性天气现象,其成因与海陆风基本相同。白天由于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陆地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而湖泊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故白天风由湖面吹向陆地,称为湖风;夜间由于陆地降温快,湖泊降温慢,陆地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而湖泊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此时风由陆地吹向湖面,称为陆风。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高度呈时空变化。下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1)分别写出a、b所处大气层及其主要直接热源。
(2)a所处大气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试解释其原因。
(3)比较该地冬、夏季对流层的厚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a处位于对流层,直接热源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b处位于平流层,直接热源主要来自臭氧吸收的太阳辐射。
(2)a位于对流层,水汽、固体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导致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夏季厚度大,冬季厚度小。理由: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冬季气温低,对流不旺盛,对流层厚度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a介于地面至12千米高空,为对流层,对流层的直接热源主要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b介于12千米-50千米高空之间,为平流层,平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平流层上部的臭氧吸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
小问2详解】
由于a层为对流层,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同时该层上冷下暖,空气的对流运动较为显著,容易成云致雨,导致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该图体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应处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度的夏季气温高,对流较为旺盛,使得对流层的厚度大;而中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对流运动较弱,使得对流层厚度较小。所以该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冬季对流层厚度小。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冬季夜晚易出现低温冻害,对果树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为此果农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来进行防寒防冻,如树干涂白、培土包扎、果树覆盖、人造烟幕等。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理事物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1)写出①~④对应的地理事物。
(2)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北方地区冬季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3)请解释果农通过人造烟幕来进行防寒防冻的地理原理。
【答案】(1)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辐射;③代表大气逆辐射;④代表地面辐射。
(2)北方地区,冬季降水少,多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导致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
(3)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和灰尘,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从而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受热过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①指向了大气吸收和地面吸收,因此①应代表太阳辐射;②射向了宇宙空间,说明②应为大气辐射;③将热量由大气传递给地面,应为大气逆辐射;④是由地面增温得来的,同时④又被大气所吸收,说明④是地面辐射。
【小问2详解】
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多晴天,云量少。晴朗的白天由于云量少、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导致白天气温高;而晴朗的夜间同样云量少、云层薄,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效果差,使得夜晚气温低。因此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夜间气温相对较低,使得昼夜温差大。
【小问3详解】
人造烟幕是点燃潮湿的稻草或秸秆来向大气中释放烟雾,由于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和灰尘,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提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从而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以达到保温的效果。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海陆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会产生局地热力环流。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对此展开了研究。下图甲为该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东部沿海某地区某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图乙为该地区海陆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
甲 乙
(1)根据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完成该地区此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
(2)写出图乙中E、F、G、H四点与图甲中①②③④的对应关系。
(3)判断该地区此时处于白天还是夜晚,并说明理由。
【答案】(1)如图所示:
(2)E—①;F—②;G—④;H—③。
(3)白天。理由:由于陆地比热容较海洋小,白天陆地升温较海洋快,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此时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说明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因此为白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热力环流的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1可知,由等压面“凸高凹低”规律可判断,图中③处等压面向上凸出,气压高,②处等压面向下凹,气压低;与之分别对应的近地面④处的气压低,①处气压高;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①流向④;③流向②;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即由④流向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因此由②流向①。完成环流模式,呈顺时针,图示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上述推论可知,近地面①处气压高于④处;高空③处气压高于②处。因此E—①;F—②;G—④;H—③。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判断为白天。由于陆地比热容较海洋小,白天陆地升温较海洋快,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此时陆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低,而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高,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吹海风,晚上则相反吹陆风。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何立峰宣布计划在西北戈壁荒漠上建设总装机4.5亿千瓦的光伏发电基地,发电量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
材料二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可再生的发电模式,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为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但光伏发电也存在一些缺点。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新疆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景观图。
(1)分析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2)简述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存在的主要缺点。
【答案】(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平均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少;夏季日照时间长。
(2)能量密度低;能量不稳定(受天气影响大);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储能、转换技术不完善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太阳能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北地区距海较远,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得当地晴天多,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我国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平均海拔相对较高,空气更为稀薄,大气透明度更高,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时白昼较长,日照时间长,使得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
【小问2详解】
与化石能源相比,太阳能的能量密度较低;太阳能发电受黑夜、阴雨等天气条件影响较大,其发电能量不稳定;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架设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占地面积大,且成本高;目前太阳能发电的储能和转换技术不够完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