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08: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继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之后,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这是数字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既是对前两者的映射和拓展,又是对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解构和重塑,其进程必然充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人积极拥抱、雀跃欢呼,有人犹豫彷徨、驻足观望,有人忧心忡忡、抵抗反对。近年来出现的“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网络隐居族”等,就是“技术抵抗”的典型代表。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旨在通过对当前信息泛滥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人不应被技术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由此提出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豆瓣小组“反技术依赖”则认为,普通民众对数字技术及其平台日渐依赖,使得自身能力退化。目前“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在此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者们在网络空间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通过使用“老人机”“功能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中强制剥离,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从极简使用、反技术依赖到网络隐居,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对数字技术的负面效应采取某种程度的一致社会行动,而其“冰山一角”之下则是更深层面、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
首先是心理层面对精神家园失守的忧惧,即个体对于自身心智在面对数字技术大潮时能否“守脑如玉”的恐慌。人类自文字发明以来就矢志不渝地追求着更渊博的知识、更丰富的文化、更充盈的精神世界,这种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知已经刻入人类的心理基因,然而互联网的普及却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过载和信息海啸,这势必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和社会心理的共同抵御。其次是社会层面对结构和秩序失稳的忧惧,即在数字技术改造生产生活的磅礴力量之下,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秩序重塑的警惕与不安。二战后世界多数国家进入了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繁荣阶段,渐次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但近年来国际大变局等一系列因素打破了这一稳定状态,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乃至滥用则被认为是引发变局的关键。最后是文化层面对时代转型的忧惧,即在革命性技术推动历史转型进程中,人类社会整体走向何方的终极拷问。需要强调的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推动社会历史转型造成的社会不安和抗争并非前所未有,历史上每每出现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革命性技术之时,大多会引发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心理激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历史转型的担忧。
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掌握趋利避害的方式,时至今日,火仍是人类必须时刻防范的重大安全隐患,但并不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普及至今不足五十年,社会实践远远不够充分,对其利弊的认知也还不够深入,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锋才刚刚开始。
从人本主义出发,任何技术工具都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当人规制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以驾驭技术工具时,则须对技术创新“踩刹车”,正如当前深度学习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但超出了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解,甚至连技术专家也鲜少能对其作出充分解释和合理规制,如待其负面效应充分显现再出手则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于智能技术主宰的未来世界,最困难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人工智能的解释力超过人类的意识,社会不再能够对他们生存的世界作出有意义的阐释,人类意识将会变成什么样?对此人工智能的回答也许是:“我不知道(因为我遵循数学原则,而不是人类原则)”或“你理解不了(因为我已经被训练成以某种方式行事,但没有接受解释行事方式的训练)。”毋庸置疑,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和网络隐居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回归与传承,如同上古时期初尝火之强大,又见火之恐怖的人类开始思考如何驾驭火,这些现象也昭示着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启蒙与发轫。
而站在技术创新的立场,技术本身的客观性无涉价值观,技术应用的善恶之分取决于主观性的道德伦理,对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支配。因此技术逻辑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变革,只是技术工具及其方法论作用于社会体系的客观效应,无论其价值评价如何,均与创新本身无关,应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创新的方向。也许,发展带来的问题唯有通过更好的发展才能解决,技术工具是人类摆脱蛮荒走向文明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克服社会弊端,而非将社会引向毁灭。人类既已阔步迈向数字时代,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彰显数字人文、数字伦理精神,已成为实现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焕然新生的时代选择。
(摘编自李韬、李睿深《“技术恐慌”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极简主义认为人不应被技术绑架,在数字网络时代,人们必须规避数字技术的使用,以降低其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B.“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这说明他们的理念已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
C.数字技术带来的弊端已初步显现,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已成为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D.技术本身是客观性的,技术如何应用却有善恶之分,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性的道德伦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空间是区别于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
B.网络隐居者们极限简化数字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自身对网络空间的依赖,但难以从根本上剥离。
C.任何技术工具的发展一旦凌驾于人之上,就须对技术创新“踩刹车”,否则当负面效应充分显现时,人类将束手无策。
D.技术工具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相信技术创新最终会克服社会弊端,要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
3.本文就“技术抵抗”背后的心理作了具体的分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随着对知识文化的不断追求,人类形成了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知,但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冲击了这种认知,会让人产生抵御的心理。
B.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改造,对现有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等构成一定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警惕与不安。
C.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最终会对人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其可能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让人类感到忧心忡忡。
D.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促使人们的生活甚至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恋旧心理使他们极简数字技术的使用。
4.请从论证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段落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好处。
5.针对社会中存在的“技术恐慌”等现象,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对?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改)
6.对文中描写“老头子”的甲、乙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处都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B.甲处是静态描写,乙处是动态描写。
C.甲处形与神构成反差,乙处明与暗构成反差。
D.甲处突出“老头子”很精神,乙处突出他的惬意和机智善谋。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老头子过于自信,所以有让大菱受伤的失误;过于自尊,所以有第二天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
B.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的追赶装出一副张皇 失措的样子。
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D.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的人和事,但读来不觉凄惨,相反使人感觉更多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8.请概括本文结尾的特点并分析其妙处。
9.有论者认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文本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蔡礼之君,不足于文;蔡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左传·晋文公》)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B.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C.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B.执事,办事的官吏,是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这里是对秦穆公的敬称。
C.东道主,这里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后泛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行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这里指两国来往时准备所需要的包裹等。
12.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说明秦、郑并没有直接矛盾冲突,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B.烛之武在见到秦伯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却先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继而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体现了他高超的游说本领。
C.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D.本文详略得当,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做到了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有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2)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
14.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晋文公“足以霸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
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D.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
16.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虽说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但登泰山之路也非常艰辛,尤其是在天气恶劣之时,正如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写“ , ”。
(2)《春江花月夜》中,将春江和郊野联系起来,并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了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诗句是: , 。
(3)“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常让人产生惆怅之情,因此,古代诗歌中常借“鹧鸪”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悲情或是相思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数十年来,我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 a 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 b 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我很怀念。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 c “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了我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之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数巡之后,又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 d 功夫茶,要有 e 工夫,细呷细品,如今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 f 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细呷细品的心境哪里去找?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
18.阅读以上文段,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a处“必需”可替换为“必须”,更能体现“茶”在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
B.b处“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运用拟人手法把茶壶人格化,使不具备人的动作感情的“壶”具有了朴实的情感。
C.c处“万寿无疆”引号作用为标示文章中出现的新名词。
D.d处“功夫茶”可替换为“工夫茶”,而e、f处“工夫”与“功夫”两词则不适合替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很怀念我们粗糙耐用的绿豆碗,它当然比不上宋瓷、江西瓷和洋瓷,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到东洞庭看鸟,心旷神怡。最初发现这一解闷方式的人,叫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乘着快船,李白顺江而下,八百里洞庭的浩渺壮阔激发了诗人的浪漫与豪情,然而最令他 ① ,并将忧愤惆怅抛至九霄的,是凌空飞过的大雁。接下来,“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去年冬天,东洞庭湖湿地的候鸟 ② 。作为观鸟之都的市民,怎能不一睹为快呢 采桑湖为东洞庭湖湿地的中心地带。这里不仅桑麻繁茂,湖堤之外还有一片绿毯般的湿地,再远处就是连接洞庭碧波的青青苇林。正值隆冬,但采桑湖依然芳草萋萋, ③ 。有着无穷无尽的螺师、鱼虾的湖洲浅滩和沼泽,正是遮天蔽日的候鸟们 ④ 的露天餐厅。
笨重的深筒鞋踏过采桑湖上依然翠绿的青草,脑海中突然浮现穿过锡林郭勒和科尔沁的画面。这果真是采桑湖吗 十多年前,这里冬天的底色是一片枯黄,湖水哪有这般清澈—如一面圆镜,倒映着天的蔚蓝、云的洁白、飞鸟的婀娜优雅。大堤下一群山羊在得意地奔跑,一头见多识广的黄牛漫不经心地抬眼瞟了一眼我这个闯入湖洲的不速之客。一只白鹭歇在黄牛背上,发出悦耳的三声鸣唱。(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2.请在文中括号处写一句话,精准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
(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
以上材料对新时代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C 3.D 4.①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人类对火的发现、应用以及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人们的态度进行了类比。
②以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进行论证,更有利于人们深刻思考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引发人们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5.①挖掘“技术恐慌”背后的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对“技术抵抗”人群存在的忧虑进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
②促进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发展,构建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
③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发展,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
6.D 7.B 8.特点:语言简洁,篇幅简短,意蕴丰富。
妙处:①照应前文诸多内容,结构谨严。②二菱观战,看似闲笔,却能有力衬托主人公“老头子”的英雄壮举,深化主题。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9.①环境描写: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与芦花荡的自然环境,这是现实主义;写战争,描写景物却富有美感,这是浪漫主义的笔调。
②形象刻画:“老头子”是冀中平原百姓支持游击队抗战的典型,是现实主义;他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充满传奇色彩,是浪漫主义的笔调。/情节安排:安排在芦苇荡打击敌人,这是现实主义;一个老头子不用枪炮而用钩子和船篙打击十几个鬼子(或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浪漫主义的笔调)
③叙事风格:行文简洁明快,是“纪事”笔风;叙述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歌颂意味突出,语言诗化风格明显,有浪漫主义的气质。
10.D 11.D 12.B 13.(1)(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 14.①仁义,明智,讲武德。
②面临危难采用诈术。
③退敌回来尊崇贤人。
15.D 16.①三幅画面:夜晚更声回荡在空寂的城中;室内老鼠窸窣出行,枯叶因邻家的狗走在上面沙沙作响;明月高悬照耀广阔的松林和江水。②彼此关联:前两幅画面是个整体,由远及近,以声衬静;第三幅画面是想象之景,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17.(1)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2)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8.D 19.①原句将与宋瓷、江西瓷和洋瓷的比较构成排比,结构整齐,强调绿豆碗与古今中外各种名瓷都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朴实敦厚的风貌。
②原句将“粗糙耐用”的单独成句,更能凸显绿豆碗朴素的特点。
③原句将“我很怀念”放在句末,构成倒装,强化了作者的对儿时所用绿豆碗的怀念,余味悠长。
20.①豁然开朗 ②铺天盖地 ③欣欣向荣 ④大快朵颐 21.比喻,拟人,排比。 22.示例:好一曲原生态的洞庭牧歌。
答案第2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